语言的真假与人的伪装
一个人的语言,往往无意中携带了他自身的信息,包括教育背景、性格喜好,甚至他的教养。这种语言,是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内外压力影响时的自我流露。正所谓“言为心声”,不经意的一句话,可以让人一看到底。
近来看到不少网恋闹笑话的故事,才惊觉:不止照片可以作假,语言也可以。满头白发的人,也能说出清纯得像少女一般的情话;粗枝大叶之人,也能出口成章,句句诗意。据说还有专门的“情话网站”,按年龄段编写各类甜言蜜语,应有尽有。有趣的是,还有一个叫“芳华”的平台,专教人如何“装嫩”,甚至提供在特定场合展示的技巧。这年头,谁还分得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一位年纪不小昀女星扮演一个欢蹦乱跳、带点调皮的少女,在观众面前扭妮作态,看得我背后陣陣发麻,这不仅仅是演员的问题,更是导演的错。有些导演迷信明星,以为“演什么像什么”,殊不知,再高明的表演,也掩盖不了岁月的痕迹。听说现在电影学院招生时,已经考虑“按角色选人”了。某某考生看上去忠厚老实今后适合演书记;某某人一脸坏相,可以演个土匪。考生自觉长得太好反不被录取,心里一定有所不平,其实他不知道今年书记太多了,就缺个土匪。
近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去世了。许多人称他为人生楷模,但我认为,我们更该学的不是他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不装不演”的真性情。他说:“世界上最没意义的事,就是假正经地过一辈子。”他是个酒肉之徒,却从不掩饰。他敢在公众面前自曝“丑事”,毫不在乎世俗眼光。他虽然“反人类”,但却真实可爱。
我们一般人并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但为了保住面子,却不敢说实话。中国人所谓的‘’丑事‘’ 很多都是平常事。例如,女朋友吹了,孩子沒考上重点学校,被电信诈骗了,股票赔了,被老板炒了鱿鱼,这些都在‘’家丑之列‘’ 甚至老人家了得了三高病也成了不可告人的秘密,什么时候问,老爷子身体都是刚刚的。这大概也是人性吧——人总在真假之间挣扎,明明渴望做自己,却又习惯了戴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