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记者鲍勃·斯匹兹(Bob Spitz)的《里根:一个美国人的历程》(Reagan: An American Journey)于2018年出版,详尽记录了里根总统的一生。
里根总统的成就可以说举世公认。然而,对里根其人的智力,则有很多人不以为然。美国的四朝元老克拉克·克利福德一次在饭桌上谈论里根,称之为“amiable dunce”(讨人喜欢的傻瓜),也就是目之为阿甘式人物,不意克利福德也像毕福剑一样,被人把酒酣饭饱后的闲言录下传出,登载到《华尔街报》上。由是,对里根倒底是不是个“amiable dunce”就一直存在争论。
里根出身于一个底层美国家庭,曾祖父出自一个爱尔兰种土豆的农民家庭,到了美国后种地为生,父亲是个小镇鞋店的售货员,还常常因为醉酒丢了工作。里根是他们家庭里的第一个能上大学的孩子,上了一个三本大学,靠的还不是学习成绩而是打球。后来半生的职业也不是律师、高管,而是播音员、演员。这样的背景,的确不让人跟高智力相联系。
当然,一个人出身底层,上三本大学未必就不可能有高智力。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同样出身底层,没上过大学,完全靠自学,成为公认的intellectual(中文“知识分子”,其实这两个概念差异极大),其风筝实验,在科学史上也能记上一笔。
保守派的名人彼得·鲁滨逊就坚持认为里根绝对是个intellectual。据鲁滨逊(他曾任里根的文案)所言,里根阅读广泛;还援引一位商人说有一次里根在等他时,坐在门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书来读。
然而,翻遍这本750页的《里根传》,也找不到任何有关里根阅读米尔顿·弗里德曼,或弗里德曼那个档次作者书的痕迹。书中倒是在多处记录里根最爱读,读了一辈子,还记了大量笔记的是《读者文摘》。他大概在30岁左右迷上了《读者文摘》:
里根开始阅读一本对他思想产生巨大且持久影响的出版物……他开始每月将杂志从头到尾细细阅读……杂志恰好能为他在任何主题上提供所需的信息--不是充满数据的学术论文,而是大致的轮廓,足够让他对某个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概览,从而判断自己的立场。六十年后,他的私人档案--那些伴随他职业生涯各阶段的资料--依然保存着大量《读者文摘》的剪报,许多都被翻得起了毛边、画上了下划线,反映出他所借鉴的观点、认同的立场,以及他在各种演讲中引用过的格言警句。
斯匹兹公正地指出:
他的大多数观点,甚至是他对政治的基本认知,都是通过翻阅《读者文摘》和报纸文章形成的。这种方式没有培养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如记者卢·坎农所说:“在他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问题上,里根往往会相信他读到的任何东西,而不会考虑信息的来源。”例如,他并没有意识到,《读者文摘》的文章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迎合一个较为守旧、容易产生危机感的读者群体。
我们可以推想,里根的世界观大至有两个来源:他自己的生活和《读者文摘》。他这此基础上形成了“小政府、大(自由)市场的信念,并以卓越的勇气去贯彻执行,让美国走出了卡特政府时期的高通胀经济,大大恢复了美国经济的活力,取得了美国和平时期最持久的繁荣。
在君主时代,有治国大才的精英可以靠说服君主采纳自己的方法来达到大治。然而在民主时代,没有了君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治国精英不可能通过说服君主来让自己的学说生效。里根的故事显示了现实的路:精英们通过《读者文摘》这样的通俗读物去影响里根这类受大众欢迎的人物,再让他们去说服大众。
公平地说,里根是一个桥梁,一座伟大的桥梁,让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精英的主张被大众囫囵吞枣般接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