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笔记:“667”社会小人物的隐形人生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次回国已有两个多星期了。除了去口腔诊所,几乎每天都要去养老院探望父亲。

第一次走进养老院时,忽然发现站在大门口执勤的门岗换了面孔。记忆中的门岗,大概已经干了三四年。他话不多,平日里总坐在小门楼里,一边看手机一边守着门。进门时会简单打个招呼,除此之外几乎听不到他说话。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手机。这小门楼面积不过一平方米,虽装了空调,但并无可供躺卧之处。若整日守在那里,应是十分困乏的差事。过去几年,从未有机会跟他聊天。

这次的门岗换成了两人,一位值白班,约四十多岁;另一位值夜班,二十多岁。

我先说说这个年轻的夜班小伙子。他个子不高,大概一米六左右,戴着一副眼镜,笑容可掬,穿着制服,看上去十分亲切,与往年那位守门人迥然不同。每天我探视结束,大约是傍晚六点多,他便已站在门口,总是笑着叫我一声大哥,接着道声“再见”。

见面次数多了,我便常停下来与他闲聊几句。一来二去,我大致了解了他的生活状况。他也乐于回答我的提问,毫不掩饰。他说他每天傍晚六点上岗,第二天早上六点下班,一周七天无休,如此周而复始。我心想,嘿,这不是“667”吗?早上6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周工作7天。

他的住处不远,是一间出租屋。他尚未结婚,更无子女。我问他这样没有休息的工作是否吃得消,他笑说夜班事情不多,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些老人夜间会外出活动,若发生意外,他们负不起责任,所以必须时刻警觉。他自认年轻,尚能应付。尽管可以调班,但他目前仍能接受这种“667”的夜班工作节奏,白天有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毕竟,如他所言,现在找工作并不容易。每个员工几乎都得加班,加班不给加班费也很常见。他淡淡地说:你可以不干,但老板不会挽留你。你一走,立马会有人来顶上。

我问他:这种没有休息、没有加班费的工作,是否违法?他无奈地笑了笑,说:“没有加班费是常态。能有活干就不错了。”我猜他并无高等学历,尽管戴着眼镜,大概只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他说,要想改善生活,也许得出国打工,比如去日本或韩国。虽然在那边做的仍是体力活,但收入会高些,时间上也不会这么长。不过要去这些国家,必须要先学两年语言和文化,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才有机会。他说自己暂时没有这个动力,目前还是满足于现状。

听完他的故事,我心情很是沉重。我毕竟也是为人父的,若自己的孩子做这种工作,心中将会无比的难过。而这个青年“667”的工作,薪资恐怕不高,养活自己问题不大,但若要养家糊口、抚育子女,恐怕难以为继。时间几乎都被工作吞噬,生活被压缩得所剩无几。那天我也遇见一位网约车司机,工作时间也是从早到晚。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为了生存而奔波劳作。尽管不完全是体力劳动,但其时间和生命的付出,其代价仍极为沉重。

我问这位年轻人:你们有没有工会来反映诉求?他说没有。这工作,“爱干不干”,反正他们不缺人。他的回答让我想起美国的工会制度,是工人表达权益的组织。而在中国,无数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工会这一说法。

在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会议中,我们常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人物:演员、运动员、教师、科学家、企业家——他们成了代表或委员,所反映的议题也多是主流关注,很少有农民或“667”工人的声音。这些社会中的小人物,在舆论中几乎是隐形的,没有话语权,没有代言人。他们默默生活,无人问津。他们的生命质量与状态,并不在公共关注之列。

我也曾问那位网约车司机类似的问题。他四十多岁,一上车便抱怨平台压价、抽成过重。他说,平台提供的优惠券,最后转嫁给司机,由司机承担。于是我问:你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满反馈给上层,让政府出面管管这些平台?他说,这些平台都是各地的纳税大户,背后有强大的关系网和靠山。去年他们司机群里曾有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两百多人,大家在群里吐槽、发泄不满,还有人提议集体上访、写信揭露平台的不合理行为。不久之后,派出所的警察找上了发起人,告诉他少发牢骚,要么跟他们去派出所详谈。在这样的压力下,微信群很快解散,没人敢再多言,怕被扣上“破坏稳定”的罪名。

所以这些普通劳动者,只能沉默。他们的工作、生活、愤怒和悲伤,都不能公开表达。一切牢骚都必须收回,一切不满都得咽下。

白天班的那位门岗,年纪稍长,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他并不像年轻人那样站岗,多半坐在门楼内。也偶尔看看手机,但我每次见到他,他都很热情。我和他也聊过几次。他的境况同样不乐观。他已经离婚,有一个孩子,法院判决孩子归母亲抚养。他住在附近的出租屋,老家在三百里外的一个县城。孩子和前妻现在还在那里。他说自己有机会还能见到孩子,也每月提供一些赡养费。

我问他:这样每天连轴转,受得了吗?他说:挺好的。反正也没别的事,上不上班还不是一样。每天晚上六点回家,第二天再来,日子不就这么过着吗?

听他这么说,我无话可答。这类没有学历的劳动者,成千上万,正在城市各个角落默默承担着社会的运转。他们是外卖员,是保安,是清洁工,是养老院里的护工,是工地上的建筑工,是街道上的清扫员,是菜市场的摊主,是商店的营业员……他们都在沉默中劳动,在沉默中付出,在沉默中死去。

他们的怨言无法公开,只能默默接受,只能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家境无法给予教育机会,只能认命,低头生存,悄然老去。

这些,才是中国媒体鲜少呈现的真实。这是平凡百姓的故事,是一种常人难以承受的“667”生活方式。相比之下,那些在电视剧中经常被诟病的“996”白领工作,反倒显得体面了许多。“996”的抱怨在这些“667”小人物的眼中,反而显得矫情,甚至有点“凡尔赛”。

如此看来,中国的繁荣与富有,依旧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人手中。而更广大的群体,更众多的“667”小人物,正过着一种无声却不断付出的生活。

2025.5.12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一些人矫情地说“现在的农民不要太富了哟”! 打个问号, 难道成了那些做着文章中所说的那种工作的人,都是自己想不开?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那边一直就是一个二元社会,国家的财富和下层那一元无关
林向田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繁荣与富有依旧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人手中。而更广大的群体,更众多的“667”小人物,正过着一种无声却不断付出的生活 - 这才是中国媒体鲜少呈现的真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