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是《拳拳之心:心拳》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礼记·中庸》

(序)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将《孟子》、《大学》、《中庸》和,论语》合编后成为中国教育经典范本“四书“。而《礼记.中庸》是其中历史渊源比较深厚古朴的基石。这四本书,产生于中国人文史最早先的辉煌里,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年多年。世界史上和苏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处于相近的生成年。世界仿佛在用同一颗心和相似的眼光注视着人间的未来。文化也好,历史也罢,无论形式、形势如何变幻,纯人文主义的思想和作品始终没有失去过自己头上的皇冠。大师们写下了他们碑一样的经典,任人世苍茫,始终散发着不灭的智慧之光!

(一)

理、礼,心、力

我在习文《六艺》(六艺与六疑之六艺)里曾经非常简明地说了六艺在中国文化历史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影响和重要性。今天提到中庸,却得化开去,所说习文之人心与力的关系。

美国有句非常著名的格言:The fight is not decided by the size of the dog but by the size of the heart。直译是:胜负由心而非体的大小来决定。

在儿子刚会讲话的时候,他就记住我的另外一句话:The success shall be wisely won by the brain but not the fits。简译为:由大脑而非由拳头聪明理智地去获取成功。从此,我们家儿子即便被人打个十几下,眼睛里充满了泪,也是两手紧攥在身后不出一拳。讲得是心力和眼力的与对。如今,孩子长大了,我可以很负责地说,他们“战无不胜”,再也没有被人欺负过。当然,我的辅助做法是,当这类事情偶然发生时,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一是先听别人的说道,二是把孩子带去家长面前讨个说法,三是回过身来肯定儿子的做法。背地里不说废话的教育底气是,自信和执着;理、礼合用;当仁不让!

拳拳是动词加名词,中国古代语言里为加强语气和语义重要性惯用的手法。意思是握紧自己的“心力”(百度上说自己的拳头,不敢苟同),凡事待之以诚,付之坚毅!

拳能克难抒怀,瞬间里却是气难平,心难安;一发不一定能收还自己。得意的是场面上的事,内在迴迴荡荡地不一定每每都是胜利的感觉。诸子百家中的墨子、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之“上攻”都已十分经典地剖析过术、智、力、心的关系和上乘用法了,记不记得,是否领会是各人的造化。剩下的问题无非是:由心出拳,还是由拳出心。上下高低,胜败长短尽在不言中了。

我的心思结局是:智者高拔,慧者远长,灵者虚淡,思者静重,悟者虚行,力者扬心,语者通气。林林总总,所有一起,就是心胸开阔豁达,“落落襟袖,款款风范”。(详见《文意飙蔚声如歌》。是理也是礼,不可或缺的要求和追踪。

理和礼是向不是度。理和礼不是作为的标杆尺度,而是作为的路径和方向。学为识理,知理方能诉礼、还礼,最终达礼!理为先,礼为后,二则间蓄。我不同意先礼后理的说法,没有此理哪有它礼呢?

很多时候或更多的时候,事情的来去往复没有所谓常规的。所以,心和力的作用关系反而更重要。

(二)

教育和被教育

中国历来将教育放在社会行为非常显眼重要的地位上。而教育则分为前后两个基本要素:被教育和教育。

被教育也叫受教,它的开始就是“束发受教”。通常是及第之岁,束发拜师,求学先导的开始。古时叫上私塾。后者则是学习文化与“本事”的社会活动的开始,里面包括了继续深造、参省、汇总和顿悟等社会实践性的行为举措。前者是主动变为被动的启动,后者是被动转为主动的切换。之后的很多社会活动、思考、总结和调整其实都是这两者关系极富机理和逻辑关系的揉合和复用。

被教育的意义在社会生活里的涵义和意义要比教育本身大出很多。通常,我们由被教育转为教育了后,如大学毕业,形式上再也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家长老师或书本媒体被指定好模式路径的“师范”,人们开始独立行走社会、自由选择行为方式和目的指向了。其实,从更深的社会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被教育的要求此时更为必要和关切。没有了“师范”,人如何应用已有的知识智慧开导和递升自己呢?只能是升华了的“被教育”的新形式,即,独立自我地通过参悟、比较和交流去不断思考、学习和总结。这其实就是自觉的省悟。

到了这个阶段,人的内心和知识积累的中正和厚度是一切关键:一切真正的压力的开始;一切真正的验证的开始;一切真正的考量的开始。这一连串的开始,不仅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实践里的定量和质量,也会化开来长久地影响到除了自身以外的家庭、单位、朋友等其他社会人士,也即一个人必有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个关系对自己的影响与作用。

社会上有很多现象好像是在告诉人们许多决定了的事实,其实不然。被决定的只是相对暂时的语论和评断,一个人自身的近远高低,好坏上下依然不变地从属于自己教育和被教育关系处理的分寸和过程的质量上。于是有了通俗的一说:人千万不要怪天怪地怪爹娘,只要好好冷静,重复各自教育和被教育之必要,事情才会有个跺底的明确。一切的不顺利和纠缠才能被解脱,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理智、勇敢而有效地完成对突破口具有历史意义的冲锋。

(三)

人类四大矛盾

这是一组归在哲学范畴下、与人的生活及社会关系紧密联系的关键命题。它们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而其中最为紧要的是人与自我的矛盾。里面又分出“是我非我”、“自我他我”的种种对应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物理的人和灵性的我在现实和智慧上的“纠缠”。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人文环境的研究和求证;人文历史及社会学是从人的由来内在缘由和途径上去公平理智地去总结故往复来;文学艺术等除了记录与人相关的社会内容和形式外,还在通过前行去获取解惑与进步;心理学等旁支则试图通过对人在社会、自然和人类社会里的种种活动,从人的本质、欲念和内心活动的种种已知或待知的的现象及现象走向的轨迹上去归纳、分析、厘清人体内在外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和意义。

从人类社会现实存在的角度上去看,人个体内的世界的意义要大过宇宙的意义。至少,人类的内心机制是这样的。

一条总线拉下来,不难看出,一个人及一个人的周遭最深层的关系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是灵与肉的交往、对决和协调。其它的一切完全在本质上受制于这个物理的、机械性的运行和效果。这是比较理论性的说法和归总。看似复杂的这类归总,其实想明白后十分地浅显,而且是提纲挚领般地有效,因为任何问题抓住了本质和要点,事情就会变得十分明了,也就越加方便我们去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逐一去解决问题和矛盾,从而使得个人内外通达而致顺畅。这样,得益的不仅仅会是自己,还有于己关切的社会环境和关系。

(四)

尾声

一句话,人的很多所谓的关键事,到底就是心与力的关系,任何教育和被教育的成果,只有在心与力的关系处理上达到“境界”,感与知、智与慧、灵与肉、虚与幻、空与实、存与亡的层层关系和内容才能被看清和把握好。人的思维和行为才会向着利人利己利社会的方向发展递进。人作为个体的世界才会上下有致,内外合一,不断做成一个新的自我,一个走出自己,放大了自己的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