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帕皇宫(Topkapi Palace)是伊斯坦布尔特别值得一看的地方,是该市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它位于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交汇处,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托普卡帕皇宫是奥斯曼帝国四百余年(1465 -1856年)苏丹的皇宫,也是那个时代国家的行政中枢。

托普卡帕皇宫紧毗邻索菲亚大教堂,但修建时间比后者晚了900年。1453年,奥斯曼帝国在其第七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的领导下,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座辉煌的城市从此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六年以后,为了展现帝国的威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城市的最高点修建一座与之匹配的宫殿。
同样是在公元15世纪,在东方大国,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在500年间,它同样是皇宫和国家的行政中枢。北京故宫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托普卡帕皇宫则融合了伊斯兰、拜占庭和波斯等多种建筑艺术风格。这两座皇宫的占地面积都是约7平方公里。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它们都很幸运地完好保存到了今天,成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托普卡帕皇宫分为四个庭院,各有不同的功能:第一庭院称为外廷(Birun),普通百姓是能够涉足的。它包含皇宫的工坊、军械库、面包房、教堂等,如著名的拜占庭时期的阿亚-伊琳娜教堂(Aya Irini),现今为博物馆和音乐会场所(见下面的第一张照片)。
第二庭院称为“帝国庭院”(Divan Meydani),人们通过“帝国之门”(Bab-us Selam,见下面第二张照片)进入第二庭院,这里是国家政务的中枢。庭院尽头是“帝国议政厅”,是大维齐尔与其他官员商议政务的地方,而苏丹则可以在边上的房间里暗中旁听。(苏丹与大维齐尔,大约可以类比为中国的皇帝和宰相。)
第三庭院是内廷与私人区(Enderun),这是皇室生活的核心区域。我下面的照片的多反映这一区域。这里有苏丹的寝宫、宝库、图书馆以及教育皇子的学校等。其中,帝国宝库是最吸引游客的部分之一,收藏有诸多珍宝,如镶满宝石的王权物品,包括著名的“托普卡普匕首”。托普卡帕皇宫的后宫(Harem)也属于内廷的一部分,专门为苏丹的母亲(太后)、皇后、妃嫔、子女侍从人员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它是一个高度私密的区域,受到严格的保护,外人难以进入。让我有些吃惊的是,内廷里有不少洗浴室,有类似自来水的设施。事实上托普卡帕皇宫自建成起便配备了先进的供水系统,确保宫殿内数千人的用水需求。这些系统包括引水、储水、分配和排水等多个环节,展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卓越的工程技术。
第四庭院是花园与观景台,是最接近海的地方,由一系列露台花园组成,有着宁静优雅的亭台楼阁。此处可俯瞰海峡和金角湾,是当年苏丹和王室成员休闲和欣赏美景的地方。下面的最后一张照片就是从露台上看海景。
与“故宫博物院”类似,这座宫殿如今的全称是“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院”,早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托普卡帕皇宫不仅是一个座建筑群,更是一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作为今日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它见证着这座城市从东罗马拜占庭到奥斯曼帝国,再到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转变。无论是对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而言,托普卡帕皇宫都是不可错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