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字母歌》是下乡半年后写在日记里的,谱子都在脑子里,写起来很容易。《字母歌》也叫《ABC歌》,是世界各国都流行的一首儿歌,旋律取自于两百年前的法国民谣,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版本,我们学过的那个版本里最后加了一句:Now you see, I can say my ABC. 学唱的时候并不懂这句话的含义,是后来才明白的。
下乡第一天箱子里装了好多书,其中还包括一本英汉词典,打算没事的时候看一看,到返城的那天,只有那本英汉词典带回来了,其余的书都不见了。刚下去的那些日子,晚饭后没事就与大家一起吹拉弹唱消磨时光,想要练习英语是在半年之后了——有天晚上从箱子里找出那本英汉词典,开始打算着每晚背几个单词,不能再浪费光阴了。参加高考依然是个梦,上大学仍然要靠贫下中农推荐,不看你的知识有多少,就看你手上的老茧多不多。当然,光有老茧也不一定管用,还要看有没有社会关系,没关系也不行。因此对比从前的只靠分数上大学就变得更加不公平了,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也正是在文革时期发扬光大的,说毛时代腐败较少全是胡扯,而对于父母都是普通百姓的我来说,此时早已打消了上大学的念头,复习英语完全是出于兴趣,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英语课是初中一年级开始上的,记得第一堂课就开始跟着留声机学唱这首《字母歌》。那时学校里的老师上课时很少说普通话,大都说山东话,英语老师虽然会说普通话,说出来的也是山东普通话,英语发音应该不算太标准。好在英语老师上课时会带着学校里的那台手摇留声机和一些唱片,大家跟着唱片里的标准发音念音标及常用单词,应该说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还是不错的。记得第二堂课开始时,英语老师拿着我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说这位同学写的字母比老师写得还要好。大家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只有老师和我知道作业本是谁的——本子上有名字,我的字我认识。我虽然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就比老师写得好,却从此增强了我学英语的兴趣,特地去新华书店买了本英汉词典当作课外读物,英语作业里的字迹写得也更漂亮了,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夸奖。如今回想起来,那位英语老师很懂得怎样激励她的学生,也是给我印象最好的一位老师。
升入高中后,老师全是新面孔,但教学热情都很高,那年春季邓小平开始复出,夏季全国进行了文革开始后的第一次高考,大家都认为高考制度将全面恢复。但很快,因为张铁生事件,高考又再次取消,上大学改为推荐,老师的教学热情再次受到影响,“读书无用”成为老师与同学的共识。受身边环境影响,一向喜欢英语课的我也开始失去学英语的积极性,只等着下乡了。
如今英语课本早已不知去向,课本里的内容也已记不清了,惟有最早跟着留声机学会的这首《字母歌》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