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班闲看手机,偶然在YouTube上刷到一位日本歌手玉置浩二,才知道张学友的那首《秋意浓》实际上是翻唱玉置浩二的原唱《不要走》。出于好奇就听听原唱吧。
视频中一头银发的男歌手在交响乐队的伴奏下举起了麦克,那苍凉略带沙哑的歌声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进而抓住了我的心。我把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来屏蔽周围同事的高谈阔论,听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懂歌词,但整个人掉进了他的歌里,脑海里不断重复着那悲伤的旋律,一种压抑的情绪缠绕心头,人如失了魂一般。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跟妻分享这首歌。我们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没有干扰。曲罢,妻说,我没觉得这首歌有什么特别呀,然后她忽然瞪大眼睛盯着我说:“你哭了!”
我不由得摸了一下眼角,一行泪湿了脸颊。
古人说五十知天命。到了这个年纪,也算经历过生活的风风雨雨,说不好听的,都活得麻木了,不记得上次什么时候掉过眼泪。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首歌如此打动了我。说实话,我虽也听听音乐,却可以说是一个乐盲。小时候最讨厌上音乐课,一群学生长大嘴像鸭子一般跟着弹琴的老师一起哇啦哇啦。我没什么音乐爱好,手机里没有储存的歌曲,没有痴迷的偶像,最多时开车时听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流行歌曲。
一个乐盲被感动得流泪,这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搜索这首歌曲和歌手的背景资料,得知这首歌是日本歌手玉置浩二为中日合拍的电视剧《再见李香兰》所创作的主题曲,后成为香港歌手张学友唱红了粤语版的《李香兰》或《秋意浓》被多位中文歌手翻唱过,可见这首歌受欢迎的程度。
我在YouTube上找到一个有趣的视频。节目的制作人请来一位知名的西洋女音乐人来点评各个中文歌手的演唱。这位女音乐人对华语歌手没有了解,只是听歌论歌。
制作人播放不同歌手的《秋意浓》翻唱版本,李泉、林志炫、张学友、还有一位戴帽子的年轻歌手以及玉置浩二的原唱版,让那位女音乐人评价。那位女音乐人一个个听过,说了一堆我不懂的专业名词,最后她的评论:她还是认为原唱是最好的,其次是李泉版的,再次是张学友版的,因为李泉和张学友的唱法都是她喜欢的“干净”的那种。在评论玉置浩二的原唱时,她一下就认定了这是位是位八九十年代的歌手,认为他的某些唱法和技巧有些过气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一直在压着他的声音和情绪,没有高音区的激情迸发,他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无论如何,这位歌手的演唱带给我一些古老的智慧。”
听了她的排名,歌神张学友的歌迷一定会愤愤不平,他们心目中的歌神才是最好的,原版唱得哭丧似的,有什么好听的。
我没资格评价什么,只想说点歌盲的感受。
听了那位女音乐人的评论后,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专业人士就像美食家,我们普通大众只知道菜好吃,美食家可以抽丝剥茧地告诉我们这道菜为什么好吃,食材的处理、味道的搭配、火候的掌握等等。然而抛开那些讲究和复杂的过程,最后就落到简单的二个字:好与不好,再粗俗与高雅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音乐跟美食一样,不必争论谁唱得好不好,谁的歌声打动了你,谁就是你的心头肉。
如果张学友唱出来的是秋天里淡淡的忧伤,玉置浩二唱出来的是发自心底的绝望和痛苦,让人深陷其中,久久无法释怀。
女音乐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听玉置浩二的演唱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要是她了解这首歌的故事背景大概就理解了。画面中的李香兰望着离去的轮船,伤心欲绝,表面上强装平静,所有悲伤的泪水只能吞下去在心里流淌,在心里呼唤着:“不要走,不要走,请不要留下我一个人……”
玉置浩二一直在压抑着他的声音,他完全可以飙个高音让悲伤的情绪痛快淋漓地倾泻而出,可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不就是在一直在压抑着、揪扯着、撕裂着内心的痛苦吗?玉置浩二的唱法完美诠释了默默的离别之苦,歌声直击心灵,令听者不觉间心动泪流。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国歌《君之代》,那曲调像哀乐一般,哪有一点的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但那就是日本民族的气质。
就凭这一首歌我就被这位玉置浩二拿下了。我好奇这位大侠是何方神圣能让歌盲落泪。一搜发现原来人家已芳龄65岁,是八九十年代日本乐坛偶像级的歌手,按今天的说法,是已经过气了的歌手。然而我更喜爱他老年时低沉略带沙哑的声音,透着一种人生的阅历和沧桑,跟现在那些靠飙高音来标榜自己、取悦观众的年轻歌手,自然不是一个层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艺术家,能感知音乐、绘画、文字的魅力,能触摸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可是这个艺术家往往被封印了,被我们成长中一层层的壳包裹了起来。某一时刻,那壳被什么特别的东西感动了敲碎了,温暖的情感就如同泉水般自然流淌出来了。
一把年纪去追星,蓦然回首,还是花季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