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国法庭被法官歧视后,如何翻身打赢官司?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华人在美国法庭被法官歧视后,如何翻身打赢官司?

——别怕,法律能为你撑腰

2024年秋天,洛杉矶高等法院第47法庭,林先生站在被告席上,手里攥着一叠证据,手机里打开Google翻译。他是自己一个人,对面却是白人律师和一家大公司。这场官司,起因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可他却觉得自己像是被扔进了深水区。

庭审还没开始,他就感觉不对劲。法官是个中年女性,扫了一眼他的资料,皱着眉头叹了口气,冒出一句:“所以,你自己出庭……还不太会说英语?”语气里带着点不耐烦,像在说“这人能行吗”。

林先生硬着头皮开始陈述,拿出事故照片、维修单据、证人信,试图证明自己无责。可他还没说完,法官就打断他,冷冷地说:“你们中国人,总是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

那一刻,法庭安静得像冰窖。林先生愣住了,心底涌上一股屈辱。他用尽全力组织语言,却换来法官不耐烦的眼神。最终判决下来,他输了,赔偿对方8000美元。

走出法院,他站在台阶上,秋风吹得人发冷。他没哭,只是喃喃自语:“在美国,连法官都这么看我,我还有路可走吗?”

但他没认输。接下来的故事,讲的是他如何一步步扳回局面,成功翻案。

一、法官不是“土皇帝”,他们也得守规矩

很多人以为,法官高高在上,想怎么判就怎么判。其实不然。美国是法治国家,哪怕是州法院的法官,也得遵守严格的《司法行为准则》。在加州,法官的行为受《加州司法道德守则》(California Code of Judicial Ethics)约束。

其中有一条讲得很清楚:

“法官在履职时,不得因种族、语言、国籍等表现出任何偏见,哪怕是语气、表情,都不行。”

换句话说,法官那句“你中国人总是复杂”不是小事,是明晃晃的违规!

二、被歧视了怎么办?林先生的三步反击

林先生回家后,冷静下来,决定不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他找到社区里的法律援助机构,咨询后做了三件事:

1. 投诉法官,匿名也行

他登录加州司法委员会(Commission on Judicial Performance)的官网,填了一份投诉表,写下庭审的细节:

  • 法官质疑他英语能力,态度轻蔑
  • 当庭说出“你们中国人”这样的话
  • 多次打断他,不看证据,判决草率
这个投诉不需要律师,普通人也能操作,官网地址是:https://cjp.ca.gov/file_a_complaint/。更贴心的是,你可以匿名,怕报复?完全不用担心。

2. 申请翻案,抓住15天窗口期

判决后,林先生在15天内提交了一份“动议书”(Motion for Reconsideration),要求法院重新审案。他在动议里写明:

  • 法官的偏见影响了判决公正
  • 附上法庭录音副本(加州法庭通常允许申请录音)
  • 补充了翻译版的证据和书面陈述
法院受理后,换了一位新法官重审案件。2025年初,案件重开庭,对方拿不出新证据,最后撤诉。林先生不仅翻了案,还保住了信用记录,省下8000美元赔偿。

3. 法官会挨罚吗?当然会!

林先生的投诉起了作用。那位法官后来被司法委员会调查,收到正式警告,被要求参加“反偏见培训”(Implicit Bias Training),半年内不得审理类似案件。

根据加州司法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有42名法官被处分,3人辞职,1人被罢免。法官也不是铁饭碗,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


三、类似的翻案故事,不止林先生一个

其实,法官因歧视被处罚的案例并不少见:

  • 2019年,德州法官案例:一位法官在庭审中对华裔当事人用“ching chong”嘲讽,被录音曝光。结果?停职6个月,强制接受种族敏感性培训,还得公开道歉。
  • 2022年,加州匿名案例:一位家庭法院法官在抚养权案中,公开贬低中国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文化背景”,偏袒白人父亲。当事人投诉后,法官被调离岗位。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法律面前,法官的偏见不是无敌的,只要你敢站出来,系统会回应。

四、写给每一个在法庭受过委屈的你

林先生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华人朋友在法庭上,都遇到过类似的冷眼或不公。也许是因为口音,也许是因为独自出庭,你觉得自己像个外人,声音被压得低低的。

但请记住:

  • 你的英语不完美,不是你的错,偏见才是问题。
  • 法律不会嘲笑你的口音,它只看证据和事实。
美国的司法系统虽然有瑕疵,但它也给了你申诉、翻案的机会。你不需要是大律师,只需要一封投诉信、一份动议书,和一点不认输的勇气。

林先生做到了,你也可以。

法律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公共法律教育用途,非专业法律建议。如遇具体法律问题,请咨询执照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