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芳如何用广东同乡会和商会,打造纽约的“华人地产帝国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么?我又是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嘿,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给你们讲个特燃的故事,主角叫丽芳,一个广东台山人,咋从纽约一家茶餐厅的服务员,混成了房地产界的“大姐大”,手握曼哈顿十几栋物业,身价上亿。这故事不是啥“天上掉馅饼”的童话,而是实打实的“混圈秘籍”,告诉你广东同乡圈和商会咋帮第一代移民翻身。普通人可能觉得同乡会就是吃早茶、聊八卦,商会是老板们的俱乐部,但丽芳愣是用这两个圈子,玩出了自己的地产帝国。故事带劲儿,保准你看完想点赞、转发!

丽芳,70后,台山人,1995年跟着老公移民到纽约。那会儿她才25岁,英语只会“thank you”,老公在唐人街做厨师,她在一家广东茶餐厅当服务员,每天端盘子、擦桌子,忙到脚不沾地。俩人月收入加起来2000刀,租个布鲁克林的小破公寓,日子紧巴巴。丽芳最怕周末,别人出去玩,她得加班,唯一的高兴事儿就是听收音机放的粤语老歌,想想台山老家的烧鹅和海风。

刚来美国那几年,丽芳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茶餐厅的客人多是老乡,点单用粤语,聊的全是家乡八卦,但出了唐人街,丽芳连去超市买菜都不敢,生怕听不懂收银员的话。移民的孤独感像潮水,夜里经常睡不着,琢磨:我来美国到底图啥?

转机出现在1998年。那年春节,茶餐厅老板娘拉丽芳去广东同乡会的年会,说是“吃顿好的,热闹热闹”。丽芳本来不想去,觉得自己一身服务员的油烟味,去了也尴尬。但老板娘硬拉她去,还塞给她一条新裙子。年会办在唐人街一家大酒楼,乌泱泱几百号人,桌上摆满烧腊、凤爪、肠粉,台上还有人唱《上海滩》。丽芳头一回在美国吃到正宗台山咸鱼煲仔饭,感动得差点掉泪。

年会上,丽芳认识了阿叔,一个60多岁的同乡,开着一家小超市。阿叔看丽芳勤快,聊着聊着说:“妹仔,你这么能干,咋不去学点啥?同乡会有免费的英语班,学好了能换工作。”丽芳心动,但又有点怵,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阿叔拍胸脯:“怕啥?我们台山人骨子里有股狠劲儿!有啥难处,找同乡会!”

这话点醒了丽芳。她报名了同乡会的英语班,每周三晚上学俩小时,还加入了同乡会的妇女小组,帮着组织活动。慢慢地,她发现同乡会不只是吃喝,还有个“隐形网络”。比如,有个老乡要搬家,同乡会一吆喝,立马有人帮忙找房东;还有人想开店,缺钱,兄弟们凑个几十万,利息低得像送礼。丽芳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还攒钱考了个房地产经纪人执照,心想:服务员不是长久之计,我得闯条新路。

2002年,丽芳跳槽到一家华人地产公司做经纪人,专门帮唐人街的老乡买房。那会儿,华人买房多是自住,预算低,丽芳跑断腿,一个月才成交一两单。但她在同乡会里有了“存在感”,老乡们信任她,买房租房都找她。一次,同乡会组织了个“购房讲座”,丽芳主动当讲师,用粤语讲怎么贷款、避坑,台下上百号人听得直点头。讲座后,好几个老乡直接签了合同,丽芳的业绩蹭蹭涨。

但丽芳野心更大。她发现,华人经纪人多在唐人街打转,赚的是小钱,想做大,得跳到主流市场。2005年,她听说纽约广东商会办了个“商业拓展论坛”,邀请了银行、地产开发商还有市政府的官员。丽芳心动,但又有点怕:商会听起来高大上,自己这小经纪人,去了能干啥?还是同乡会的阿叔推了她一把:“丽芳,商会是给你开眼的!你不去,咋知道外面的机会?”

丽芳咬牙报名,穿着新买的套装去了论坛。那天,她第一次见识到商会的“能量”。论坛上,有个银行经理讲怎么申请商业贷款,还有个律师教怎么跟开发商谈判。丽芳听得眼都亮了,当场加了几个商会成员的微信。论坛结束后,她鼓起勇气跟一个叫David的地产开发商搭话,用磕磕绊绊的英语介绍了自己的客户群。David听完笑了:“你这粤语社区的资源,简直是金矿!我们正想开发布鲁克林的华人市场,合作一把?”

这次论坛成了丽芳的转折点。她跟David的团队合作,帮着推销布鲁克林的新楼盘,专门针对华人家庭。丽芳用同乡会的网络,组织了几场粤语购房会,现场请来律师、贷款顾问,客户签单率高得吓人。不到两年,她赚了人生第一个100万,还开了自己的地产公司。

商会给了丽芳更大的舞台。2008年,她通过商会认识了Jenny姐,一个50多岁的广东人,商会副会长,开了好几家物流公司。Jenny姐看丽芳有潜力,主动带她“入圈”,拉她参加商会的慈善晚宴。晚宴上,丽芳第一次跟市议员、银行高管同桌吃饭,紧张得筷子都拿不稳。但Jenny姐教她:“在美国做生意,光会赚钱不行,得会‘卖自己’。你得让美国人知道,华人不是只会开餐馆。”

丽芳学得快。她开始赞助商会的活动,从春节游行到社区义诊,场场不落。2010年,她通过商会对接了市政府的一个“少数族裔商业计划”,拿到了低息贷款,买下曼哈顿的第一栋商用物业。之后,她的事业像开了挂:开发华人商铺、投资布鲁克林的住宅楼,甚至跟韩裔商会合作,搞了个混合社区项目。她的公司成了纽约地产界的“华人名片”,连《华尔街日报》都报道了她,标题是“从唐人街到曼哈顿:华人女性的地产传奇”。

现在,丽芳已经是广东商会的理事,手握十几栋物业。她没忘了根:通过同乡会资助台山来的新移民学英语、找工作;通过商会捐款给公立学校,还办了个“粤菜文化节”,吸引了上万美国人来吃叉烧包和喝早茶。去年,她受邀去纽约大学分享“移民创业故事”,台下美国学生听得直鼓掌。

丽芳常说:“同乡会是我的家,商会是我的梯子。华人想在美国混好,两个圈都得会用,但最重要的是胆子——敢闯、敢说、敢给!”她的故事,不仅让华人社区为她骄傲,也让美国邻居重新认识了华人的韧性和贡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