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民国二十一年基督教青年会夏令会海报所想到的
近日,笔者从天津地方史学者陈硕手中得到一部分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新近公开的基督教青年会的资料。其中一张海报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这是一张学生夏令会的海报,标题是“河北省基督徒学生夏令会”,以印章的形式表现出举办日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六月卅日至七月六日。地点在北平西山卧佛寺。
本次营会的主题(总题)为:前进(共赴国难)。应该与当时的时局有关,在这之前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继而日本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国军进行淞沪抗战。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政权等一系列事件。
最值得注意的本次夏令会的讲员,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基督教内的领袖,而是政治家张君劢,笔者对其人生履历不太熟悉,除了知道他是张幼仪的大哥,其余所知不多,特意去百度百科查了他的条目。发现其与基督教也有关联。张曾短暂在马相伯主持的震旦学院学习。也曾在燕京大学任教授,故而在此次营会里任讲员,笔者手里没有《张君劢年谱长编》查不到他任教燕大的时间,初步判断1932年其应该在燕大。其余讲员中赵紫宸、吴雷川、刘廷芳、司徒雷登或是燕大的校长,或是燕大神学院的教授,为大家所熟悉,笔者不多介绍了。
张伯苓(在海报里误写为岺)也是青年会里的领袖,参加这次营会也顺理成章,不过笔者翻阅《张伯苓年谱长编》没有发现他出席此次营会的记录,因是宣传海报,所以预计邀请与实际出席有出入,也属正常。究竟是年谱漏记,还是没有出席,需进一步考证。
徐淑希,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乍看以为一位女士。笔者搜索网络,有一篇《被淡忘的民国“海归”博士》的文章对徐有介绍。徐淑希(1892-1982年),生于汕头,中华民国外交官,近代外交史国际法研究先驱。徐淑希在汕头华英中学堂时,就积极参与革命党人的事务。1910年自中学堂毕业后,就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是汕头最早一批同盟会员。他以革命党人身份,参加光复汕头、潮州的革命军。后在基督教会的帮助下,就读于香港大学。另据蔡绍彬、沈建华编《潮州名人词典》,徐淑希原籍饶平县钱东镇,徐德辉之子,黄冈真道中学毕业,后由教会保送到美国留学,得法学博士,回国后从政,1945年为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潮州名人词典》并载徐德辉约1870年生于钱东,清末在汕头开办德昌抽纱局和轮船公司,曾在钱东上浮山村创建基督教堂。徐淑希从香港大学毕业之后,在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的鼓动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徐淑希任教于燕京大学,徐淑希曾任燕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社会科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徐淑希任东北外交研究委员会委员、国联调查团中日代表团专门委员、国联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参与调查日本人对东北的侵略。(以上文字引自粤东聆雨居士《被淡忘的民国“海归”博士》一文)由此看来,夏令会邀请徐,和他的学术身份、政治身份与此次主题切合有关。
阎玉衡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色基督徒”阎宝航,字玉衡。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九一八”之后,在北平组织抗日救国活动。
晏阳初,也不用笔者多介绍,1932年他应该正在定县主持“平民教育”工作。唯有密勒是中文译名,不知道英文原名,因此有待考证。
本次营会内容包括有演讲会、讨论会、灵修会、运动、游泳、音乐、交谊会。
从以上内容看虽然青年夏令会是由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燕京大学的人也积极参与其中。教会大学的教师兼有青年会领袖的身份也并不奇怪。
此海报所引发笔者的思考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从讲员的安排可以看出自由神学、社会福音已经成了基督教青年会、燕京大学的主流思想。在讲员里没有看到一名持基要主义立场的教会领袖。这与笔者看到的青年会来华初期的营会讲员名单安排完全不同,此时青年会已经彻底自由化。1932年,救亡不仅“压倒”了启蒙,救亡也“压倒了”信仰。用现在的话讲此次夏令会的讲员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各种大V、意见领袖、知名博主。设若笔者是当年的“热血青年”,会不会慕名前往?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年代能够持守信仰而不迷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燕京大学成为学生运动的“温床”,青年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红色基督徒”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正如冉师所说:司徒雷登不是party赶跑的,是自己把自己赶跑的。失去了信仰的底色的事工,最终成了“草木禾稭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