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如画的斯京皇家狩猎岛(Kungliga djurgården)上,有两座独特迷人的画廊,曾经是上个世纪之交瑞典两位艺术收藏家——欧内斯特·蒂尔(Ernest Thiel,1859-1947)和欧根亲王(Prins Eugen,1865–1947)的私家豪宅。蒂尔是一位瑞典银行家和实业家,对于艺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和第二任妻子Signe Maria一起打造的蒂尔画廊(Thielska galleriet)是一座白色的宫殿,于1907年建成。其设计灵感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东方和晚期新艺术风格,特别是受到维也纳 “分离派”展馆的启发。这座对称的三层建筑位于狩猎岛东端的Blockhusudden海角,具有立方结构,配以绿色和黄色瓷砖为主的凹陷装饰。画廊周边绿树成荫、山峦叠翠,这座房子建成后即被人描述为 “松树和木制别墅中纯粹的东方外星人启示”。


蒂尔主要收藏1900 年前后的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品,特别是民族浪漫主义风景画和艺术家肖像画。1880年代中期,几位要求保守的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进行改革的年轻艺术家成立了“艺术家联盟”(Konstnärsförbundet),其成员是蒂尔画廊藏品中的主导群体。通过购买和收藏,很多艺术家都成为蒂尔的朋友,蒂尔画廊一开始就是当年斯京艺术家们重要的社交场所。对于蒂尔来说,与艺术品背后的人的关系至少和他购买的作品一样重要。蒂尔画廊一个展厅主墙上悬挂着瑞典画家、艺术家联盟早期领导人Richard Bergh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绘画《骑士与少女》,作于1897年,这是蒂尔画廊和瑞典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中一位身穿镀金盔甲的骑士将手放在一位年轻女孩的肩膀上,女孩身穿白色长裙,手持一朵盛开的蒲公英,象征着生与死、灭绝与重生。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最重要的艺术家,非常符合蒂尔对激进艺术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品味。蒂尔是蒙克重要的保护者和赞助人,蒂尔画廊是挪威以外最大的蒙克作品收藏之一,画廊里有一间 “蒙克展厅”。左图《绝望》和中图《尖叫》属于蒙克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 “生命组画”,从Ekeberg山上俯瞰奥斯陆峡湾,《绝望》是第一版。《尖叫》标题的挪威原文是Skrik,中文多译成 “呐喊”,其实 “尖叫”更搭。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已成为当代艺术的标志性图像之一,现在被做成了表情包。挪威的蒙克美术馆藏有《尖叫》的油画、蛋彩、粉彩等各种版本,蒂尔画廊只有一幅石板画。右图中的《圣母玛利亚》描绘了圣母领报的情境,画中的圣母是一名年轻性感的女子,但保留了传统圣母像平静自信的神情。

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他的著作中重新评估了所有价值观,赞扬了一个拒绝宗教和来世并支持地球生命的 “超人”。蒂尔是尼采的忠实崇拜者,认为蒙克是尼采的精神和思想世界最重要的诠释者。蒂尔在写给蒙克的信中说: “我对他(尼采)的感激之情超过了对任何其他人”。蒂尔也因翻译尼采的著作出名,并投资出版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左上图是1905年蒂尔向蒙克定制的一幅尼采肖像,挂在蒙克展厅主墙正中,显然是镇馆之宝。主墙上蒙克的另外两幅油画是《家庭》和《蒂尔肖像》,蒙克画笔下的蒂尔双臂交叉,摆出骄傲、封闭的姿势,就像尼采精神中的 “超人”。展厅中心是法国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三条美人鱼》,下方二图是蒙克的《桥在上》和《生病的孩子》。

作为20世纪初瑞典最富有的人之一,蒂尔赞助了多位瑞典艺术家,尤其是艺术家联盟的成员,Eugene Jansson是其中之一。Jansson出身贫苦,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及公开的男同,有 “北欧梵高”之称。其作品以蓝色为基调,斯京的蓝色夜晚是他的艺术签名,这座城市的居民和生活是他的艺术生涯中反复出现的母题。他喜欢让长长的、旋转的一排排路灯倒映在水中,城市轮廓及其水中光影在夜色中微弱地闪烁。 Jansson还以对体育文化感兴趣而闻名,或多或少隐藏的同性恋亚文化是早期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旷的街道暗示着潜在的相遇,给人一种无限深度的感觉。蒂尔画廊拥有全瑞典最大的 Jansson 作品收藏,是他最欣赏的画家之一。左上图中的一面墙上大部分是Jansson的作品,其余三图依次为《月光庄园》《老城东长街》和《舰队泳池》。

蒂尔还收藏了一些当代欧陆大师的佳作,左上图是画廊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芭蕾场景》,1916年蒂尔花27000法郎巨款买下。Toulouse-Lautrec的画作中常常以巴黎蒙马特一带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为主角,并因巴黎红磨坊的广告海报而闻名,被称为“蒙马特之魂”。右上图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Hermen Anglada Camarasa在巴黎创作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萤火虫》,他擅长描绘夜间和室内场景,在这幅画中表现了美好时代的巴黎女性。蒂尔与瑞典著名画家Carl Larsson的友谊持续了多年,二人以不同方式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遇感兴趣,两对夫妇也经常书信往来,互相拜访,左下图是画廊中Larsson展室的一角。右下图右侧是Carl Wilhelmson的《西班牙妇女》。

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Gustav Vigeland)是诺贝尔和平奖奖章以及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纪念碑的设计者,笔者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维格兰在设计阿贝尔纪念碑时得到蒂尔的资助。维格兰也是尼采的崇拜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奥斯陆的 “生与死”主题雕塑公园。蒂尔出资五万克朗,赞助维格兰建造一个纪念碑式的喷泉雕塑,成为奥斯陆雕塑公园的起点。图片为蒂尔画廊花园中维格兰1905-1907年间的一组作品:《男人怀抱着女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轻女孩》以及《母亲和孩子》,这些雕塑完美契合了蒂尔对任性艺术家的兴趣,以及对尼采思想的深刻见解。蒂尔购买维格兰的作品时,瑞典-挪威君合国刚刚解体不久,民族主义正在泛滥。在蒂尔画廊的档案里,有20世纪初维格兰写给他的76封信,见证了一段 “艺术无国界”的佳话。

蒂尔画廊建成后一直是蒂尔家族的居所,在1920年代全球通货紧缩危机中,蒂尔的股票投资组合迅速贬值。由于资不抵债, 他于1924年将画廊及藏品以150万克朗的价格卖给国家。左上图:罗丹1880年的作品《影子》,是其群雕《地狱之门》中的一个人物。1947年1月6日蒂尔去世后,他的骨灰按照本人意愿安葬在雕塑底座岩石下方。 左下图是18世纪瑞典艺术家Johan Tobias Sergel的突破性作品《牧神》的铸件,牧神是一个半人半羊的古代神话人物,生育和放荡的象征,斯京市中心广场Sergels torg就以雕塑家的名字命名。右下图是瑞典雕塑家Aron Jerndal创作的《苦到黄昏》。蒂尔去世前一年撰写了回忆录《是或似乎是》,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一生的发达和衰落,自称为 “失败的天才”,但直到1969年回忆录才由其子Tage Thiel编辑出版。

1880年代末,蒂尔开始了与瑞典近现代金融巨头瓦伦堡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K. A. Wallenberg长达近二十年的合作伙伴关系。他还创办了自己的银行,投资采矿、铁路、发电厂,以及斯京波罗的海沿岸的Saltsjön避暑胜地。然而在蒂尔去世时,他的总资产仅剩4245克朗。蒂尔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同自己的偶像尼采一样写下格言: “爱是一种邪教,或者是一种心灵的混乱,或者是一种谴责,这取决于你是谁、她是谁。” 1925 年 1 月 7日,蒂尔画廊作为公共博物馆对外开放,社会阶层的人们都前来朝圣,瑞典大报《每日新闻》的头版用漫画形式描绘了观众们在沙龙中摆出的各种姿势(上)。今年蒂尔画廊庆祝博物馆开放一百周年,以特展 “在一起”(Together,右)开始百年纪念,这个主题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了画廊的前世今生。(未完待续)

相关博文链接:数学天才阿贝尔的生前身后名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2/1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