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之前,当局对高级知识分子,确实还算不错, 前提是听话出活,尤其是第一条,不但要听话而且要会说话,所以各单位在分配住房的时候,知识分子的人均住房,高于本单位的一般职工,甚至高于一般领导干部,当然更高的干部由更高的部门分配住房,屁股不在一条板凳上, 不好类比。
1957年中了奖的知识分子,看中的几等奖,也看中奖后是否犟头倔脑,处理上是有差别的,也包括住房。
57年没吃轧头的话,一般都能保持比普通职工大的住房,自然也包括所谓小知识分子,所谓大小,也就是看有没有合适的职称。
大学或局级研究设计单位以致大型厂矿,够得上高级知识分子的,一般至少能分到三间一套,也有四间五间一套的房子,在本单位无不令人羡慕,不过那时的一句这是当地知识分子政策,普通干部和小知识分子,只能闭嘴,工人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小知识分子在文革开始前不久会暗地里犯嘀咕你三十五岁已经是四级工程师(教授)住三(四)间房,我也三十五岁了,还是技术员(助教)住一间房,什么世道!怪谁? 自家心里有数,勿响, 因为不敢。
文革的一声炮响,颠倒的XX被颠倒过来,各单位文革前够得上照顾的知识分子, 大多数大概率都被揪出来了,领导们有时也左右不了革命群众了,紧接着各级领导同志一并地被收拾收拾了,不谈。
管事的无论是哪一派,成份都不能太差, 革命赶紧也不会太弱,政治上的反要造,生活上的差距也要把反造一造,所谓高薪要减,但财务制度还是得执行,所以不是正式的减,而是扣发,单位保管起来,说是运动后期处理。
那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就是住房了,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 文革期间被动过住房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有多大的比例?
当然,全部都是经过单位批准的,自说自话抢房的那些,革命委员会也没给他们好脸色,用各种办法解决了。
这些高高兴兴搬进高知楼的干部工人普通知识分子,怀着对原住户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原住户还受着审查关在牛棚,做着阶级敌人牛鬼蛇神,俺们革命群众凭什么要给他们好脸色?!
这就是老钱不可能和挤进他那五间(还是四间)一套住房的那个青年知识分子夫妻把关系搞得多好,老钱本身是性情中人,外加据说其太太为人也不是很善,一旦老钱又有资格参加个什么招待会,凭什么还要看你们的眼色?!
有没有相处得很好的呢? 有, 搬进去的那家人确确实实是厚道人。
还有一种我知道的特例,那家工程师教授有一两个十分非常蛮横的teenage儿子,不管老子在单位是咋挨整,拿上海来说,儿子在外面混得挺有市面,有数有脉的朋友一大堆,搬进来的那家人既有点缩货加上儿子还小,这个冲头就绝对不敢做了。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旦结束了,小兵回营老将归位,落实政策的东风哗啦啦地吹,搬出去是一定的了,除非挤进来的人被定成了三种人,否则借此机会提点要求, 单位也会尽可能让点步的。
占了别人房子(虽然是经过组织安排的)的人,与家里被人占了房子的人,对比焦大和林妹妹,不可能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