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寄情——读李钰连《秋月》有感

创新,是我生命的底色;发明,是我灵魂的诗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秋月寄情——读李钰连《秋月》有感

涂向真(Tu Xiang Zheng)

《秋月》李钰连

又是一年中秋月,花圆月圆透清辉。

他年月色清如许,今年月色皆已非。

照我西窗花边阁,照我梳妆鬓霜微。

照我形容洗纤尘,照我花衫不堪围。

彩云追月早久远,鸿雁传书不思归。

远人碌碌徒无为,秋叶随风任意飞。

诗人李钰连的《秋月》为近体诗七言律诗变体偏重情感表达,格律宽松自然,属于现代风格七律

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主旨是:借月色感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远人疏离,以及对人生无奈的感叹。全诗通过对比今昔月光映照自身感叹远人音讯渺茫感慨时光流逝,层层铺展。

又是一年中秋月,花圆月圆透清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繁花盛开、明月圆满,月光洒下清亮辉煌的光辉。

他年月色清如许,今年月色皆已非。

过去的年月,月光也曾这样清澈美丽;但今年重看,却感到一切已非,暗含物是人非、心境变迁之叹。

照我西窗花边阁,照我梳妆鬓霜微。

月光照在西窗、花阁旁,也照在镜前梳妆的自己身上,只见鬓发已有些微白霜(暗示岁月老去)。

照我形容洗纤尘,照我花衫不堪围。

月光照着已失去纤尘不染容颜的自己,衣服也因身形消瘦、年老而不再合身。

彩云追月早久远,鸿雁传书不思归。

彩云追月的美景早已遥远(暗指青春远去);鸿雁传书的情景也成了旧梦,远人(或亲人、爱人)音信杳然,无心归来。

远人碌碌徒无为,秋叶随风任意飞。

远方的人只在世俗中忙碌无为,像秋风中随风飘零的落叶,毫无依归,也毫无意义。

诗人寄情于秋夜的月色,缓缓展开一幅寂静清冷的人生画卷。

又是一年中秋,繁花在枝头静静绽放,明月洒下清辉,映照着孤寂的人世。回望往昔,那时的月色也曾如此澄澈透亮;而今再度仰望,心境早已物非人非。

倚立西窗,花阁沉默,镜前月华斜洒,只见鬓角微霜点点。容颜早已洗尽纤尘,昔日贴身的花衫,如今亦显松垮空旷。

曾经的彩云追月,已成遥远的传说;曾经鸿雁传书的深情,也早无归期。远方的人,碌碌奔波于尘世,终究徒劳无功。

而我,只能目送秋叶随风四散,任岁月无情吹散旧梦。

一切如梦如露,如电如烟——今宵明月,为谁圆?

诗人的总体意境是月圆人未圆,岁月催人老,昔日美好遥不可及,眼前只有孤影与无奈,寄情秋月,感叹人生。

诗人借鉴了古人名著,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对月怀远,感慨人生无常)

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夜凉意浓,孤独清冷)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远人离别,相思借月寄情)

诗人情感基调侧重个人孤独岁月流逝的无奈;而苏轼、张九龄则在孤独中仍怀抱浪漫与希望,有“共此时”的寄托感。

诗人多用现实细节(鬓霜微、花衫不堪围),突出人生老去;而杜牧、张九龄等古人多以虚景(画屏、天阶、海上月)托情,更含蓄浪漫。

诗人情绪收束徒劳与漂泊,显得更为低沉和现实;而古人诗多留一线希望,或有浪漫遐想,意境更为悠远。

诗人用词清浅,不雕琢,不矫饰,自然流畅,符合中秋夜应有的素朴气息。

通过月色与自我的互照,映射出人生沧桑感,感情细腻而富有感染力。

以"花圆月圆"起笔,以"秋叶随风"结尾,情感由欣喜渐转为感伤,过渡自然,余韵悠长。

相比古人多借月寄托理想或思乡,并且更注重现实中老去与失落的体察,更贴近当代人的心灵体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