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4.1 集起;14.2 烦恼的名:14.2.2 九结;14.2.8 五盖;14.2.9 八缠;14.3 烦恼的数:14.3.1 八万四千尘劳;14.3.2 见惑;14.3.3 思惑
集谛,亦有彤弓素矢(如图14-35至38)、爱经、业经等异名,谈苦谛中苦的因是集。素矢是说贪嗔痴烦恼如同三支箭(如图36),能射伤众生。贪是八万四千烦恼(参见14.3节)之首,是爱法的第一分(相分;参见11.1节),所以集谛又被称作爱经。集谛总列了大千世界(如图14-1至24)中的全部烦恼,都是业,所以集谛又被称作业经。业是身口意三业。身业是身体行为习气的积聚,此身即是;口业是语言习气的积累,此口说的就是;意业是思想行为习气的累积,此心所想的就是。业亦作身土,如图35上部所示。图23至31所示的九地,即生命之树的树干,也是身土义。
14.1 集起
集是心的功能,是收集,集合义,有三义:能集、所集、集起。能集是说心能收集诸法的种子。诸法的种子如第11章生命之树中的百法。所集是说心即是那些收集来的种子。集起即心能发起被蕴育成熟的种子,使之现行。本小节先说一个集起的事例,然后谈集起的四个必要因素,即四缘。14.1-1 尘刹土
下段文字说的是纯幻觉状态,即独影境(参见11.4.5-3和12.1节);从没有身土开始,即从没有思想意识和身体的感觉开始。昏暗中,微弱朦胧的小我(注1)望见前面有个类似株杌(注2)的东西,心想:那是什么?好像是棵枯死了的树!?(注3;瞬间转移。)小我站在了山坡上枯树桩的近前。环境变亮了(注4),在山坡上的小我看清楚了,那东西确实是(注5)棵枯树。小我想:这是什么地方?四处张望。(此尘刹土世界随我所望而生长广大。)小我意识到了自己在一个山坡上。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晰,风吹枯草,波浪荡漾,天上还有已经腐朽了的死鸟在飞。我望见远处有个破房子,那是什么地方?(注6,瞬间转移)小我到了房子的附近,看清楚了,这是座庙。庙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清晰;光照度由昏暗而变亮。庙门是关着的,里面什么样?(注7,瞬间转移)我进了庙里,庙门自动地关闭了(注8,瞬间转移),里面一片漆黑。
注1,此“昏暗”即是“无明”,愚钝无知义。此中的光是内明,具有自证功能,即是觉悟之光。前意识,英语世界称作夏娃识,总是执着些前面枯萎了的念头,于是就在夏娃识执着的事物上具有了微弱的自我的功能。此“小我”是人思想内部的随念自我,汉语作福,亦作大力神,佛教称儒童(摩纳婆),印度教称婆罗门,墨西哥沙门教称灵龙(如图14.1-4中的婴儿),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古埃及文化称亚伯(如图14.1-5中的孩子),日耳曼文化中作马格尼,。
前意识(即夏娃识)的行为很像一只步屈虫(如插图6),它的后脚总是抓着些东西,张望、寻找去处;前脚抓稳后,后脚跟进。夏娃识也这样,总是抓住些什么,而被抓的事物就有了质量或生命,此执着处的光就有“小我”的功能。所以古埃及和古墨西哥人就用抱着孩子(即亚伯)喂奶来表示那个女人是夏娃。夏娃识是此;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是彼,是客观对象,是客观环境,没有生命迹象。神识(即无意识的纯净部分)是常,无名、无数、无量。前意识是思想意识的工作平台,是意处,总是不断更新,转移场地,后面就留下了绵长的亚伯痕迹,就是转移身见(参见11.4.4.1.4.6-1)。转移如案例中标注点3、6、7、和8,都是场景转换。转移身见就是日常口语中的我,梵语中作萨迦耶见,英语中称作塞斯,古德语位爱色,纳瓦特语是提拉考安,道教中称作蚩尤。
注2,株杌即枯树桩,是一个异熟果(参见11.6.1 异熟果)。
注3,瞬间转移,这是场景瞬间变化,就如同我瞬间从昏暗处来到了山坡上的枯树桩旁边,类似案例参见12.1.7天腿通。此后的注6,注7,和注8也是这样的道理。
注4,环境变亮了,就是觉悟了。此亮光是内明,与注1的昏暗、无明相对。此亮光有自证功能,即有法四分中的第三分自证分的功能(参见11.1 法的四分)。
注5,是,古作系,认知义;结合上下文,“是” 是 “系缚结生” 义。
注8,漆黑义为无明,即我又陷入了本案例开始的状态。
14.1-2 四缘
集起有四个必要元素:能缘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和增上缘。(一)能缘缘是是主观的核心,集起的原因。圣人说夏娃识(即前意识)与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辗转相望为因缘(如图1)。也可以理解为 “能做因”(参见11.6.3 士用果),此“能”就是前文尘刹土案例中的随念自我,亚伯。与此相对应,图1中也显示了山羊睚眦和磨牙(即亚当和夏娃,参见10.9节《上帝的三和合》)的相望是他们俩婚姻的原因。
(二)所缘缘,就是客观目标,有两种,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什么是亲所缘缘?如上文事例的环境,是由内虑生出并支持的,没有能缘心,那个尘刹土世界会消失。什么是疏所缘缘?若与能缘心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三)等无间缘,八现识及彼心所有法(参见11.4.5 识蕴)后聚于前,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如上文的事例,想取来相,思辨别善恶美丑,夏娃识迅速赋予了临近事务以生机,它们相应而转,和合似一,把一个枯树桩生长成了一个尘刹土世界。所以,它们彼此互为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即是生命之树的等流果(参见11.6.2节)。
(四)增上缘,例如有法有胜势功能,能于它法或顺或违或不障。虽前三缘也有增上用,此处说第四缘除彼取余,为显四缘差别相故。增上缘很多,但于中胜显者唯二十二根(参见11.6.5 增上果)。那为什么此增上缘是集起的必要因素?日常生活中的集起必须俱全生命之树的六生长处。前文案例是定境,是纯思想意识状态,是幻觉状态。若现实生活中的集起缺六处中的某一处,比如身处有缺失,那这个人就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地球的引力变小了,太阳的亮度降低了,和月亮一样,不刺眼。若身处再进一步缺失,就可能发现自己的牛突然具有了印度香象的超能力,会飞了;随后美国人常遇到的外星人绑架事件就可能再一次发生。
14.2 烦恼的名
烦恼即糊涂,会令人感觉心绪嘈杂,身心沉重,是拘碍人身心的枷锁,有很多异名,此说26种:1系,2结,3取,4箭,5随烦恼,6随眠,7缚,8盖, 9缠,10瀑流,11轭,12株杌, 13垢,14常害,15所有,16根,17恶行,18漏,19匮,20烧,21恼,22诤,23火,24炽然,25稠林,26拘碍。14.2.1 系
系即系表动词是,系缚义,缔结生命义(参见前节的注5)。为什么系是烦恼呢?前节案例说了,通过夏娃识的认可(即是),她和亚当识通力合作,很短的时间内就创造了一个尘刹土世界,包括其中的众生和事物。夏娃识制造生命很快,像似水流一样。现实生活中此二识日夜创造众生和事物,而那些都分食 “心识流”,让人心绪嘈杂,身心沉重。所以夏娃识也被称作污染识;亚当识包含了许多坏种,过失也很严重。古人为了提醒后人系的危害,把生命之树上的解脱果命名成了离系果(参见11.6.4节《离系果》)。系有四种:1贪欲身系,2瞋恚身系,3此实执取身系,4戒禁取身系。(一)贪欲身系,由贪爱财物等为因,所贪爱的事物系缚于心,另心变得粗重。贪爱得多了,心意就散乱了;此说,贪欲能障碍绑缚心之自体,另心识流分散。
(二)瞋恚身系,由诤斗故,众生多行不正;此不正确的行为能绑缚心之自体,令心散乱。
(三)此实执取身系,由不如理作意,推求境界妄生执着我见、边见、邪见、和见取见(参见11.4.4.1.4《根本烦恼》),计唯此真实,余皆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乱。
(四)戒禁取身系,对于戒禁不能正却理解,肆意曲解,旺兴执着,由无利勤苦为因,令心散乱。
14.2.2 九结
据说,这里谈的结(如图14.2.2-24所示)和后文的盖头、帽子等都是上帝给亚当和夏娃穿的衣服,称作心衣。衣服的尺寸就是衣服的功能范围,如图23、26、27所示。插图25源自古埃及壁画,描述的是时分天正在称量心重,重一根羽毛可以通过。心是思想意识义,没有重量;他们实际是在称量心衣的重量。佛教中称此心衣的功能范围为结界。结界就是电影或故事中的神秘场力,本质是隐私空间,防卫心、忌讳、猜疑、恐惧等的势力,(案例,参见6.6节)。另外,本书11.4.4节《行蕴》中的某些善法也被称作心衣;16.2节的具足戒,又名黄金甲,金缕衣等。爱结、嗔结、痴结等九结能绑缚人于苦恼的处境,和合众苦,树立结界,使人的本心遭到污染、覆盖和摧残,从事无利尘劳。结界的界是种子义(参见11.2节),因为众生依界而生。一切烦恼皆能合苦,爱、恚等九法尤为强烈,故取九结来说明。这九结是:爱结、恚结、无明结、慢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
(一)爱结,以染着为性,是贪的相分(参见11.1节《法的四分》),对于顺境中所感乐受,希望能长期持有。一切烦恼皆能合众苦,就是因为贪爱。众生为贪爱故,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恶性循环(参见13.4.1 流转),不能出离。
(二)恚结,以愤恨为性,对于违境所感苦受,所起不愤的情绪及嗔恚之想。众生为嗔恚故,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参见13.4.1 流转),不能出离。
(三)无明结,无明(参见前一小节的注1)即无知、愚痴;即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所起的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无明结是说众生心性为无明所覆,于集谛的因法和苦谛的果法不能了解,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循环(参见13.4.1 流转)之中,不能出离。
(四)见结,谓众生于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恶见参见11.4.4.1.4节),妄兴执着,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不能出离。
(五)取结,取即所取和能取;所取者是受,能取者是想。此二取习气,即受蕴和想蕴(参见11.4.2, 3 节),是世间本。取结是说众生于所取、能取不能了解,妄意随顺执着此二取习气,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六)慢结,谓不懂我法,妄执我及我所而凌驾于它人。慢结是说众生依仗自己所擅长,于它有情高举傲慢,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七)疑结,谓众生于四胜谛(参见第11-16章)的人生道理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的循环流转,不能出离。
(八)嫉结,谓众生耽着名利,见它荣富,起嫉妒心,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惑业苦三轮,不能出离。
(九)悭结,谓众生耽着名利,于资生具,其心贪吝,不能舍施,广行不善,遂招致当来的不平等、不正确、生老病死忧恼之苦,流转于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14.2.3 取
取义为执取诤根和执取后有;有四种:欲取,我语取,见取,戒禁取。欲取依欲界而建立;后三种依色界和无色界而建立。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概念参见第13章苦谛。(一)欲取,谓欲界众生贪着饮食、睡眠、和性行为等色声香味触五欲,为获得受用,互相斗诤。这斗诤的根本是五欲取。
(二)我语取,谓依我见而取;我语就是口语中的我字,即转移身见,梵语萨迦耶见,英语塞斯,纳瓦特尔语Titlacauan(义为我们是它的奴隶)。当我见破败时,世人又妄执六十二种边见和邪见(参见11.4.4.1.4 根本烦恼)。此三种见就是被执取的诤根。下文的见取和戒禁取是依此诤根而执取后有。
(三)见取,即根本烦恼恶见中的一百零八种见取见,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认为执彼能得清净涅槃。
(四)戒禁取,戒条总说为男人的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和女人的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参见16.2节《离垢地》),世人对戒条的某些条款曲解妄执,认为持彼戒禁能得涅槃,如执行性器官割礼,和尚不吃肉等。
14.2.4 箭
贪瞋痴三毒能射伤行人,使行人于有果法及三有的因,深起追求,由是生死相续不绝,故立名贪嗔痴为三支箭。“有果法” ,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都是基于塞斯(参见11.4.4.1.4 节转移身见)的法,即基于有的法,都是有为法,都是有果法。由于贪瞋痴是有的组成部分,所以追求 “有果法” 的人就已经中箭了,就已经被贪嗔痴射伤了,为什么?无为法(参见11.6.4节《离系果》),只与舍和空性相应,与有、取、集、和得的性质相违。
插图14.2.4-3源自古埃及壁画;图中埃及夏娃正在展示洗礼的过程。图3右侧她的头顶有两支箭,表示她那时还有贪和嗔,这两种思惑。那第三支箭在哪儿?已经被她自己拔除了。当一个人懂得了四胜谛,她或他的痴就已经被消灭了。
14.2.5 随烦恼
前面谈的贪、嗔、痴、慢、疑、和恶见是六种根本烦恼。本小节谈的20位法是根本烦恼的跟随者,故名随烦恼,分别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参见11.4.4.1.5节的 随烦恼)。14.2.6 随眠
随眠是烦恼种子,即烦恼品所有的势力,追逐依附在有情身心中,眠伏着,能为种子而生起一切烦恼现行,故立名随眠。随眠有七种。(一)欲爱随眠,就是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欲爱之所随增故,建立欲爱随眠。品就是下一小节中的81阶级。
(二)瞋恚随眠,就是欲界瞋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欲界贪求的众生,由瞋恚之所随增故,建立瞋恚随眠。
(三)有爱随眠,就是色界无色界贪品烦恼的种子。依未离邪染而求神行的众生,由有贪嗔痴业而建立有爱随眠。此说,自无始以来,有与贪嗔痴伴生,一切有之中都有贪嗔痴的成分。
(四)慢随眠,就是慢品烦恼种子。即由彼众生学习了一些佛法,心中便起憍慢,故立慢随眠。
(五)无明随眠,就是无明烦恼品的种子。依对四胜谛的因果理愚迷不知的众生,由于顺境、逆境、平等境(即中性境)中起颠倒妄想,立无明随眠。
(六)见随眠,就是见品烦恼的种子,就是后文中的112位见烦恼的根,根深蒂固,难解难消。
(七)疑随眠,就是疑品烦恼的种子。由众生对此四胜谛正法犹豫疑惑,如其次第立慢、无明、见、疑随眠。
14.2.7 缚
缚是绑缚义,即于欲贪等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根识不能弃舍,故名为缚;有三种,贪缚、瞋缚、和痴缚。(一)贪缚,谓众生被贪爱所缠缚,对于随顺乐受的境界心不能弃舍,境界坏时,引生忧恼,故处于坏苦。坏苦是由境界变坏引起的,故被称作坏苦,是苦的自相。
(二)瞋缚,谓众生被嗔愤所缠缚,对于能随顺苦受的境界心不弃舍,境界苦相现前,心生苦受,故处于苦苦。苦苦是现行的苦遇到了旧苦,苦水流出,故名苦苦,是苦的自性。
(三)痴缚,谓众生被愚痴所缠缚,对于能随顺非苦非乐受的中庸境界,心不弃舍,为剎那迁流行相的不安稳性之所逼迫,故令众生处于行苦。行苦是苦根;佛教的定义,有思想活动就有行苦。
由上说三义,故立贪嗔痴三种名之为缚。又依贪瞋痴故,于善法加行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插图14.2.7-23,24是本书第18章故事中对缚的阐述。图23表示,墨西哥(一位特拉洛克,亚当)从地狱里出来了,在去纳瓦特国继承左翼蜂鸟王位的途中。但是代理国王卡特莉(即翠玉女,夏娃)拒绝把王位转交给他,墨西哥在很长的时间里,无所事事。插图24显示,后来的墨西哥认为自己那时像块木头似的,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的原因是被贪嗔痴所缚。
14.2.8 五盖
盖是覆障义;是说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能覆蔽真心,令善法不得显。插图14.2.8-38是纳瓦特尔的象形文字山字,也有盖、帽子、围巾等的含义。图39,卡特莉(夏娃)被像似山一样的大帽子扣住了,墨西哥(亚当)正在赶去救她(参见第15.4章《墨西哥法典》)。(一)贪欲盖,契经说,于欲界为诸欲境界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于出离欲界位为障。什么是出离?就是由五趣杂居地(如图14.2.9-23)去到离生喜乐地(如图24)。在修习出离,摒弃见取见(参见11.4.4.1.4.6-4节《 见取见》)时,由贪欲盖故,夏娃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妙欲境界,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希求受用;贪欲牵引心识散乱向外尘境界,让她于出家不生欣乐。
(二)瞋恚盖,契经说,不堪忍诸同志诃谏驱摈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瞋恚盖;于觉邪行位为障。觉是发觉、觉悟。同志神行者发觉而且举发夏娃的错误的时候,她心生瞋恚;如是她不能觉悟缺失,耽误她正行的修学。
(三)昏沉睡眠盖,契经说,由违背正定(梵语奢摩他)故,立昏沉睡眠盖;于修习专注的止位为障。由不守根门,食不知量等,引起身心昏昧的昏沉和心极昧略的睡眠,障碍明静的止,夏娃无由得定。什么是根门?根是生命之树的六根(参见11.3节),也是色、声、香、味、触、和法,此六尘进出心地的场所,所以被称作根门。
(四)掉举恶作盖,契经说,由违背慧观(梵语毗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于修习慧观的举位为障。由掉举心于亲属国土等生起寻思,由恶作于别离亲属国土等生起追悔,障碍观心于所观境上明静专注的思惟修,观慧无由生起。
(五)疑盖,契经说,由违背于法议论,违背涅盘胜解故,建立疑盖;于止观修习位,与舍为障。此修习位中,舍即是平等正直之心,即是止。由于夏娃对圣教心存怀疑,于所学的法和所证的功德境界,犹豫不决,就障碍了舍的生起,所以般若舟(圣经中的用词是诺亚方舟)不能现前。
14.2.9 八缠
缠是缠绕,是说由于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和悭(解释参见11.4.4节)数数现行,缠绕金童(即亚当)的心,于修善品诸法为大障碍,故名为缠。(一)于修习戒学处(参见16.2节),无惭和无愧数起现行,亚当不生羞耻之心,故犯诸学处。
(二)于修习定学处(参见16.3节),昏沉和睡眠二法数起现行,引亚当内心中沉没,故犯诸学处。
(三)于修习慧学处(参见16.4节),掉举恶作为障,由此二法数起现行,引亚当的心散乱于外尘境,故犯诸学处。
(四)于善慧地(参见16.9节),修习四无碍解时,亚当应当与同志们相互分享心得,教学相长;可他心怀悭吝、嫉妒,不肯施法;这就障碍了他修学的进度。
14.2.10 瀑流
瀑流是瀑布的急流,谓众生顺从生死杂染(即诸烦恼),随波逐流,而被放逐于生死苦海。瀑流有四种。(一)欲瀑流,谓欲界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这五色有欲求,若不知节制,毕陷落于生老病死,惑业苦流转之中,不得解脱和休息。此欲瀑流取欲界中的上品烦恼。上品烦恼,是把大千世界中九地(参见插图14.2.10-23至31)的每一地阶级成九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瀑流但取五趣杂居地中的三级上品烦恼,中品和下品烦恼不适用于瀑流这个说法。
(二)有瀑流,有的意思是有记忆、有习气,因果不忘,比如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为三有,再比如插图14.2.10中1至22是25有(参见13.4节)。那些有人人都有,若不解其义则毕受其害,随之而去,不知所终。此有瀑流除去欲界有,单指色界和无色界八地中的上品烦恼。
(三)见瀑流,见即本章后文的112位见烦恼;见瀑流包括九地所有的上品见烦恼。此说众生被三界的见烦恼所迁流,沉溺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四)无明瀑流,无明就是无知,黑暗,本质就是不知道四圣谛的道理;无明瀑流包括九地中的所有上品无明烦恼。此说众生被九地的无明烦恼所牵引,沉溺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14.2.11 轭
轭是用来轭牛的项领笼套(如图14.2.10-36),令牛拉车不能出驾,譬喻烦恼障碍异生离系,不得解脱。异生就是具有异生性(参见11.4.4.2.3节),就是普通人。此说烦恼不但劳役有情身心,还能障碍有情脱离其异生性(即个体性),逃脱其奴隶的命运。轭有四种,1欲轭、2有轭、3见轭、4无明轭。此四轭的解释与上小节四种瀑流类似,九地中,每一地的三级上品烦恼为瀑流,三级中品烦恼为轭,如其次第,即依习气欲望而起行、依习气有而行、依习气邪说异教而行。14.2.12 株杌
株杌,义为枯树桩,此从譬喻得名,参见前文14.1-1节尘刹土案例中的株杌。那株杌是个异熟果(参见11.6.1节)。异熟果异时而熟,如一年后,三年后,十或三十年后才成熟。异熟果异地而熟,如三界九地,成熟在哪里都可能。异熟果异类而熟,无意识是个大染缸,贪嗔痴普遍地污染众生。株杌譬喻贪瞋痴烦恼根深蒂固,对治道犁难以将其从心地中拔出。众生从无始以来,串习贪瞋痴成为业行。贪业引起心不调顺,瞋业无所堪能,痴业难可解脱。由于众生难断这根深蒂固的贪嗔痴业,故立此三为株杌。14.2.13 垢
谓贪瞋痴故,毁犯戒行学处,作诸恶行,染污不净,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垢。14.2.14 常害
谓贪瞋痴三业,常能为害,招感生老病死等苦,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常害。14.2.15 所有
此是从果法立名。谓贪瞋痴与能有相应,能积集所有资财,恒常与怖畏等相应,令心多住散乱,故立名贪嗔痴为三种所有。14.2.16 根
由贪瞋痴故,心中生起不善法。贪瞋痴是一切不善法生起所依的根本,故立名贪瞋痴为三种不善根。14.2.17 恶行
由依于贪瞋痴故,众生常作身语意恶行。由贪进求财利等,多行恶行。由怀瞋恚,不忍他过,多行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邪见,行诸恶行。又由贪嗔痴是邪行自性,故立名贪瞋痴为三种恶行。14.2.18 漏
欲、有、和无明等,劫持、分流心识流,另心分散,故立名烦恼为漏。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依外门流注,即心于五欲外尘境界中流散,建立欲漏;体即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依内门流注,即于内根身等上流散,建立有漏;体即色、无色界一切烦恼,唯除无明。依彼前二所依门流注,立无明漏;体即三界所有无明。14.2.19 匮
匮,即缺乏、不足;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谓由贪瞋痴故,愚人于资助生命的财物等,恒起追求,没有满足。由贪、瞋、痴能令身心恒感觉贫乏,故名贪嗔痴为三种匮。14.2.20 烧
由贪瞋痴故,愚人于所缘境界不如正理,执着相好、起强烈爱染,烧热身心,故立名为烧。14.2.21 恼
由贪瞋痴故,愚人于诸可爱境相爱乐耽看,若可爱境相变坏的时候,便引起种种的愁叹等忧苦,恼乱身心,故名为恼。14.2.22 有诤
有诤,诤是好意劝谏的意思,贪瞋痴能为斗讼诤竞的因。由贪瞋痴故,愚人执持刀杖,兴诸战诤,所以立贪瞋痴名为有诤。14.2.23 火
由贪瞋痴如火,能烧毁所积集的善根薪,故说贪瞋痴名火。14.2.24 炽燃
炽燃,大火义,此是譬喻贪嗔痴恶业如大火。谓由瞋痴故,愚人为非法贪的大火所烧。非法贪就是贪着十种不善业道(即十恶戒,参见13.1节)。由贪瞋痴故,愚人又为不平等贪的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就是非法非理的贪求境界。由贪瞋痴故,愚人又被邪法大火所烧。邪法大火就是一切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参见11.4.4.1.4 根本烦恼)。由非法贪、不平等贪、和邪法等能够引发身心中的炽燃烈焰,故名为炽然。14.2.25 稠林
贪嗔痴等之烦恼大树聚集,名为稠林。由贪瞋痴故,于生死根本烦恼极其杂染业行,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生种种身,流转于五趣,如行走在大树聚集的稠林里,难可出离。14.2.26 拘碍
谓贪瞋痴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有情证得出世法故。拘碍依于五处而得建立,一、顾恋内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缺于随顺教诫教授,五、于诸善品得少为足。14.3 烦恼的数
佛教称凡夫个体为异生,义即变异而生。变异即是成熟的过程,因为异化可以持业。业是身体习惯行为、口语习惯行为、和意识习惯行为的统称。异生的一切烦恼可分为两类,思烦恼和见烦恼,亦作思惑和见惑。思烦恼主要有,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见烦恼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见烦恼和思烦恼的头数相同,成对儿存在。思惑附着在见惑上而有义,见惑因对应的思惑而有感,因此两者的名数相等,相互依存。见烦恼即是异生的所知,因为它似智而非智,能障碍有情了知真相, 所以是智障,亦作所知障。见惑不引起不安,障觉悟,不障涅槃。涅槃是寂静义。思惑是异生的思烦恼,能障碍涅槃,所以亦作烦恼障。此两类烦恼不但可以驱使异生劳作,还可以障碍异生脱离其自性,所以也被称作异生性障。14.3.1 八万四千尘劳
总列大千世界三界九地(如插图14.3)的一切烦恼有八万四千之数,名作八万四千尘劳,瘟疫,魔军。尘劳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污人之真性,使人无益操劳。瘟疫是说这八万四千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在众生之众交叉感染,流传不断。魔者夺财害命之谓,魔军为此八万四千尘劳能夺人清净法身之财,伤人慧命。这84000之数的计算方法有如下六步骤:一)10位使者: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位烦恼法能发起和变异繁衍其它烦恼,故称它们为使者。前5位被称为五钝使,因为这5位性愚钝,没智慧。后5位是见惑,伤人凶狠残暴,故称五利使。
二)10使互具成100。比如,取贪为头,再用贪为其助理,则成贪贪;取嗔为助理,则成贪嗔;取痴为助理,则成贪痴,如此,贪和十个助理使者,便形成了10个新的烦恼。再取瞋为头,配十使为助理,又形成了10个新的烦恼:嗔贪、嗔嗔、嗔痴、嗔慢,等。如此互具,10位使者变成了100位。
三)历10法界成1000。十法界是根据有情的兴趣儿不同而把人分成了十类: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修罗趣、人趣、欲天趣、缘觉趣、罗汉趣、菩萨趣(即真人趣)、神佛趣(参见13.4.4 节《十趣因果》)。
四)历身口7枝为7000。身3枝为杀、盗、淫;口4枝为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五)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21000。这里是在谈思想意识,所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于现在的世界。又,无意识和前意识没有次第性和时间性,所以日历和时间只适用于尘世,图14.3-12之下。
六)四大种各具21000位,共成84000尘劳。四大种是地、水、火、风,参见11.2节。
14.3.2 见惑
凡夫的见烦恼遍布三界九地,但其根本就是这112位根本见惑,计算如下:见惑在欲界有40位:
一)苦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二)集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三)灭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四)道谛下有1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嗔、痴、慢、疑。
见惑在色界和无色界的数目相同,各有36位:
一)苦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二)集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三)道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四)灭谛下有9: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缺嗔)、痴、慢、疑。
如是,一个异生总有根本见惑112位;解释参见11.4.4.1.4节《 根本烦恼》。
14.3.3 思惑
尘世之人理解了四圣谛之后,前文的112位根本见惑就已经被消灭了。八万四千魔军由于失了所依,就崩解了,但仍有思烦恼,贪嗔痴的习气残余。这些思惑要依靠道谛的修行,逐步消除。思惑在三界中主要是贪、嗔、痴、慢、身见、边见,共有16位,列表如下:一)欲界有6使:贪、嗔、痴、慢、身见、边见;
二)色界有5使:贪、痴、慢、身见、边见;
三)无色界有5使:贪、痴、慢、身见、边见。
佛教又把九地(参见14.3-23至31)的每一地阶级成了九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这样九地共成81品。于是,欲界总有54位思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180位思惑。
返回卢岩回忆录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