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是受难周,今天是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我们参加了受难日礼拜。世界各国亿万基督徒都在今天纪念耶稣基督为了众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子。
耶稣受难日是纪念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圣周”,又称“受难周”)中最重大的日子。这一周是从复活节前的一个星期日(棕榈主日——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城,民众手持棕榈枝欢迎祂)开始,经复活节前的星期四(立圣餐日——纪念耶稣与门徒进“最后的晚餐”时设立圣餐礼)和星期五(受难日——纪念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而死)到复活节(星期日)结束。“圣周”的主题也是《新约圣经》的核心内容——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复活。
在早期的基督教会,只有纪念耶稣复活的星期日才是举行节庆活动的圣日。到了公元4世纪,复活节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为圣日,其中包括耶稣受难日。许多基督徒都会觉得“Good Friday”(中文无法直译,而是根据发生的事件直接译为“耶稣受难日”或“受难日”)这个名称不太合适。既然是耶稣钉十字架的日子,理应看作是“Bad Friday”。有人相信“Good”一词从“God”变化而来,本来意思是“Gods Friday”(神的星期五)。还有人相信“Good”表示由耶稣殉教带来的拯救对世人是上好的馈赠。
“受难日”是纪念耶稣之“死”,牧师给大家重温了耶稣受难时的情景和耶稣受难对于世人的意义。今天还举行了圣餐礼,每个受洗归主的基督徒都领受了饼和杯。圣餐礼是耶稣在和门徒们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创立的,当时祂已经知道门徒中有人出卖了祂。《马太福音》第26章:“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新约·哥林多前书》也提到使徒保罗将圣餐礼传给信徒并阐明其纪念意义。牧师对小块无酵面饼和小杯葡萄汁(代表耶稣的肉和血)进行祝祷,然后分给弟兄姐妹领食。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领食缅怀耶稣基督及其言行。参加圣餐礼是增进并加强信徒与基督之间和信徒相互间的沟通。
对耶稣受难日这个节日,基督教、天主教以及东正教和其他一些派别都有礼拜仪式。在许多地方,不同教派在这一天联合举行礼拜,表示团结合一。
耶稣基督上十字架是为了拯救世人的罪,信靠祂的,罪得赦免,有永生的盼望。十字架本是羞辱的象征,钉十字架是对罪犯的最残酷的刑罚。祂为了担当世人的罪,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以至于死在十字架上。从此以后,十字架成了救人灵魂、肉体的象征,荣耀的象征。世界各国的教堂都有十字架竖立,表示通过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就可以成为天父上帝的儿女,进入荣美永恒的天家。医院里的红十字是救人的标记,也源于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救恩。两千年来,十字架给世界各国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安慰、盼望和拯救。
注:此文写于2012年4月6日
补充信息:
一、受难日简介:
受难日源于《新约圣经》的记载,特别是四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讲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之后被犹大出卖,受到宗教领袖的审判,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个日子大多数基督教会会有特别的敬拜仪式,包括读经、默想、祷告、唱诗、甚至禁食,用庄重和安静的方式来纪念耶稣的受难。
二、受难日的意义:
1、救赎的爱:
受难日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见证了耶稣对世人的大爱。基督教信仰认为耶稣无罪却甘愿为世人的罪而死,成就了救赎。
2、十字架的中心地位:
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象征。受难日让信徒重新聚焦在十字架上,省察自己的罪与信仰的本质。
3、悔改与盼望的起点:
尽管“受难”带着痛苦和死亡,但它也预示着复活的希望。耶稣的死亡并非终点,而是通向复活的开始。
4、信仰的反思:
这一天鼓励信徒思想耶稣的牺牲,反省个人的生活是否与基督的教导相符。
三、一些传统做法:
黑布遮盖十字架或图像:象征哀悼与纪念。
安静默祷或静默三小时(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据说是耶稣受难的时间。
讲道与读经:重点讲述耶稣的最后七言(祂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
禁食或简朴饮食:特别是天主教与东正教传统中较为常见。
四、“Good Friday”中“Good”的由来和含义:
1、“Good” = “Holy”(神圣的)
一些学者认为,“Good”在古英语中其实是“Holy”的意思。所以“Good Friday”可以理解为“Holy Friday(神圣的星期五)”,强调的是这一天在信仰上的重要性和敬虔性,而非表面意义的“美好”。
2、因为这一天成就了救恩,带来“好消息”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耶稣虽然在这天受难,但正是通过这一天的牺牲,完成了对全人类的救赎大工。因此,这虽然是悲伤的一天,但却是带来盼望、赦罪与永生的一天,是“好消息”的起点。所以称为“Good Friday”也带着属灵的正面意义。
3、传统用语的延续
语言习惯中,“Good Friday”这个词至少可以追溯到13世纪,在英语里一直被这样使用。即使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它在教会传统中已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五、受难日默想短文
《十字架下的静默》
今天是受难日。
这一天,天变黑了,地震动了,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在各各他山,风呼啸着吹过一具钉痕累累的身体。
那是耶稣,神的羔羊,挂在十字架上,默然不语。
祂本无罪,却为有罪的我们被钉死。
祂本在荣耀里,却愿为爱走进人类最黑暗的深渊。祂可以不选这条路,但祂甘心顺服天父的旨意,
为要将我们,从罪恶与死亡中救拔出来。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这不是控诉,而是祂爱的祷告。今天,我们在祂的十字架下静默,
不是因为我们无话可说,而是因为任何语言在那份牺牲面前都变得苍白。
在这个日子里,我们悔改、我们感恩、我们敬畏。
因祂的鞭伤,我们得医治;因祂的刑罚,我们得平安;
因祂的舍命,我们得生命。
十字架不是终点,而是盼望的起点。
三日后,复活的晨光将照亮这片黑暗。但今天,
让我们停在这苦杯边,
静静仰望那为我们舍命的主,心被恩感,灵被唤醒,
再一次,回应那深不可测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