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17.《己亥岁感事二首-其一》曹松

《己亥(1)岁感事二首-其一》

 

曹松

 

泽国(2)江山入战图,生民(3)何计乐樵苏(4)。

凭君(5)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6)万骨枯(7)。

1.  己亥:己亥年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的干支。

2.  泽国:水乡,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泊星罗密布,故称。

3.  生民:普通百姓;民众。

4.  樵苏:指百姓日常生计。樵:打柴;苏:割草。

5.  凭君:请君,劳驾您。

6.  功成:立下战功,取得功名。

7.  万骨枯:形容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非常多

 

曹松(约830—约903年),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桐城一带)人。曹松生活于晚唐乱世,经历坎坷。年轻时曾以科举求官,但多次失败。后来因战乱和生计,奔波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曹松终于在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进士及第,已过70高龄。在那一榜进士中,他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均过古稀之年,人称“五老榜”。曹松初授校书郎,终官秘书省正字。由于高龄,他只做得两年官,便辞世了。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取境幽深,工于铸字炼句,尤以五律见长。由于漫长的流浪生涯,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旅生涯的思乡之情。《己亥岁二首》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乃千古绝唱。

《全唐诗》收录曹松作品140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1.

宋雨:我们两周前赏析刘著的词时,刚刚提到他的老乡,比他早二百多年的曹松。“说曹松,曹松就到”了,这完全是随机排序造成的巧合。现在人们说曹松的籍贯,也有说他是桐城人,好像又不是刘著的老乡了。其实,今天安徽桐城和潜山两县是毗邻的,古时皆属舒州。如今国内有些地方“抢人才”,希望把古代名人归到自己的县市,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唐风:曹松生活的年代,已经是晚唐的后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家风雨飘摇。这样的时代,也许是枭雄和混世魔王一显身手的时候,却不是读书人显示才华的时代。晚唐后期的诗歌大家屈指可数,社会不稳定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曹松这位诗人,若不是有《己亥岁感事》这篇佳作,则大概率会被遗忘的。

宋雨:这首诗是对兵荒马乱的描述和评论。当时,黄巢农民起义军与唐朝官军作战,战火蔓延大片地区,給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巢起义是唐末的诸多农民起义的一支,起因是 “官逼民反”。黄巢起义历时九年,波及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甚至一度占领长安,黄巢称帝。这支起义军从根本上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对于黄巢起义,你怎么评价呢?

唐风:这个话题太大了,等以后介绍黄巢的诗再多聊一点。我对黄巢看法是比较负面的,他这个人远见不足但血腥残暴。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不仅针对地主和官员,而且也波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其结果是,黄巢起义既无官僚和士绅的支持,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成就霸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宋雨:这首诗以“己亥岁”这种干支纪年入标题,表明它是纪实的,或者是就现实发生的事情发表议论。己亥年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年。中国自古以来的“干支纪年法”,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相搭配,天干在前,每60年为一个周期。

唐风:中国谈到农历年的时候,总有一个干支名称,比去年2024年,从大年初一开始,它是甲辰年。请你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甲辰年是“龙年”。此外,关于“干支纪年每60年一个周期”,我前些年才明白是怎么得来的。我原来一直困惑,十天干在前,十二地支在后,难道不是10 x 12 = 120年为一个周期吗?

宋雨:不是这样的完全组合方式。而是6轮天干与5轮地支,配成一个一一对应的60年的周期。在数学上,60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至于十二生肖(属相),则是中国传统上与十二地支相相配的十二种动物(与天干无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所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马年,“辛亥革命”发生在猪年。

唐风:好,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首诗的背景。“己亥岁”为唐僖宗乾符六年。在此前一年,官军在中原势壮,黄巢军队在河南的多处受挫,于是黄巢率军渡江南下,攻下饶、信等州。同年十二月,进入福州,后又攻下广州。由于岭表气候湿热,黄巢军多患瘴疫,于是黄巢决定北还。朝廷知道其意图后,便组织多方人马对其阻击。两军在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多州县都有激烈的战斗。

宋雨:如果看一下曹松的生平,我们就发现他曾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漂泊,与上述交战地点是有重叠的。因此,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那些地区战争的血腥和它带给人民的苦难。载该诗的《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有诗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这一年是庚子年。因此本诗是追忆前一年(己亥年,879年)而作。

唐风:首句不直接用形容“兵荒马乱”的词句来表现,而是说“泽国江山入战图”,比较含蓄委婉。“泽国”本意是水乡,泽国江山是说南方的大片地方。北方并非没有出现过战事,但在己亥年,战火主要集中于江汉和江西一带河流湖泊密集的地区。

宋雨:“入战图”字面上解即被绘入作战地图,是一种形象的表达,读者可以想象到金戈铁马,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等一系列残酷的战争现实。另外,从实际看,黄巢的军队特别善于机动作战,所以在短时间之内,战火的确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蔓延。

唐风:战乱随即带来的,便是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民何计乐樵苏”,老百姓怎么能够有基本的生存环境呢?“樵”意思是打柴,“苏”意思为割草。战火之下,人民流离失所,连基本的生存条件、连樵苏之“乐”都没有了。日常生计的辛苦本无所谓乐,但残酷的现实反衬出那样的生活是愉快的,可见兵乱之苦。

宋雨:前面两句铺垫之后,第三句诗人换了一个角度:“凭君莫话封侯事”,意即请先生不用谈什么封侯的事了。古时候武将要封侯,需立巨大的军功。而立军功必然伴随战场上大量的杀戮。在有的朝代甚至以取首级的数量来记功。因此,所谓受到封赏,不过是奖励血腥,鼓励杀人多而已。你认为诗人这么写,是站在同情黄巢起义军的角度上吗?

唐风:我认为不是,我觉得他的本意是厌恶战乱。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少会支持谋反的,特别是黄巢起义已经持续数年,造成了巨大的内乱。而另一方面,官军镇压黄巢起义立功者,也绝非值得歌功颂德。中唐诗人刘商写过一首《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行营”这里指将军的营帐。作者的角度和讽刺的态度,应该与曹松是类似的。

宋雨:末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使得本诗成为一篇杰作。诗人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每一个将军的立功领赏或成就大业,甭管是哪一方,都是成千上万个士兵的生命换来的。这句话可以有几层的理解,比如作者感叹和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或强调士兵的生命应当得到尊重,或指出将军的荣耀不过是建立在无名小卒的白骨堆上,等等。今天,这一句依然被人引用,而且被延申至非战争的场合。

唐风:这一句仅仅7个字,语言艺术是相当高超的。与曹松差不多年代的诗人张蠙写有“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吊万人冢》)。曹松的句子字数减半,但含义更为深刻,真有字字千钧的效果。

宋雨:是的,曹松在这里用字非常高妙。 “一”与“万”、“成”与“枯”,对比强烈,让人心惊。“骨”字的应用更是形象而警示。骨头不是植物,它是没有枯荣的,说其枯萎,指的便是生命的逝去。这一句振聋发聩,悲鸣和控诉的意味深刻。

唐风:“骨”字如果不当“骨气”、“风骨”解,则它在诗词中经常代表逝者,而且一般都带着同情、哀怨的语气。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陇西行》),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少年行四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等。在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中有“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两句,其中“骨”和“枯”的用法和含义与本诗类似。

宋雨:这首诗比较罕见地使用了干支纪年作为标题,通过时间的定位表现了兵乱的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小诗言简义丰,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掷地有声,耐人寻味。故明代高棅在其《唐诗品汇》引用南宋学者谢枋得的评论:“仁人君子闻此诗者,必不以干戈立功名矣。”

唐风:顺便说一下,《乙亥岁》是由两首七绝组成的组诗,但“其二”远没有“其一”有名,它是这么写的:“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百神愁”即神灵都发愁。这里“沧江”并不是具体的名称,而是泛指江水。在中国境内和在黄巢起义军作战的地方并无某条江叫“沧江”。这一首使用了直白的写法,在含义上与第一首是相呼应的。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沉涌科学路' 的评论 :
谢谢网友临览并感觉到“幸福”。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当我们理解千年百代之前的人的作品和其背景,感受他们的思想脉络,这是一种无声的对话。
沉涌科学路 发表评论于
“一将功成万骨枯”,却不知道出自曹松,甚至都没听说过有这么个诗人。作为中国人真是幸福,可以理解1000多年前的古人所想所感所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