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新气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几个月的冬季过去了,农贸市场又开了。提着口袋步行到了农贸市场,又看到了卖面包的小伙子,还是在老地方。每次去都会买他的面包,又新鲜又好吃。他的生意总是那么好,这次去晚了,摊位都快空了。



初春的鲜花是那么吸引人,各种花卉,鲜艳夺目。自己从来没有在农贸市场买过花,一来因为是走着去的,有二十五分钟的路,提不动;二来价钱确实有点贵。



几家农场的摊位也都在老地方,初春的蔬菜瓜果不是那么丰富,可还是有鲜红的西红柿。四月份就有西红柿,农场的规模一定很大,有暖房。有人说是从超市批发来的,在农贸市场倒卖。这也许是一些大城市里小农贸市场的做法,也不会批发那么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并不合算,卖不出去的西红柿,坏掉了就是赔本。



特别注意鸡蛋的价钱,红皮鸡蛋八块钱一打,跟超市差不了多少。



自从疫情以后,农贸市场开始增添了卖早餐的摊位。最近两三年,又多了好几个卖各国风味食品的摊位,有牙买加、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当然少不了中国。今年的中国摊位换了一个新面孔,过去卖广东点心的小伙换成了卖台湾便当的小伙。也不是地道的台湾便当,只是台湾风味的饺子、锅贴和手撕猪肉之类的食品。







每年都会有新的摊位,新的面孔。除了台湾便当,这次去还看到了三个新摊位:一个卖咖啡的流动车,一个品酒的摊位,和一个卖面粉的摊位。品酒的摊位并不卖酒,而是为自己的葡庄园作宣传。卖面粉的摊位很独特,让顾客品尝不同面粉制作的点心、面食,当场为顾客把新鲜的谷粒研磨成面粉,是高大上的生意。







因为季节太早了,有几个老雇主没有来,比如卖蘑菇的和卖“恐怖茶”的。还记得“恐怖茶”吗?就是红茶菌,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流行了一阵,家家户户在家里自己做。如今在美国成了上流社会时尚的健康饮料,超市也都有卖的。大热天逛农贸市场,口渴了,买一杯,冰凉爽口,消暑解渴。

那天是阴天,时不时下一阵细雨,又是今年的第一天,人潮赶不上盛夏。但人们在音乐声中,都兴致勃勃,满载而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