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軍-國軍-解放軍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皇軍-國軍-解放軍          劉振墉

      這裏寫的是官方名稱,但在很長時期和很大範圍內,被敵對方稱作日本鬼子、蔣匪、共匪,用詞實在太粗俗,所以我盡可能避免它。

      我出生在長江北岸的一個農村小集鎮上,雖然貧窮落後,但每次的社會動亂都要被牽扯進去。聯軍(孫傳芳的五省聯軍)、黨軍(北伐軍)打仗的時候駐紮過聯軍,民國十八九年鬧共產(紅十四軍暴動)的中心地區就在近旁,我家隔壁就駐紮過剿共的省保安旅。

      大概在我五歲的時候,日本兵打來了,在本鎮常住下來,沒有逃走的人都很害怕,從早到晚關著門。

    那天早上,我和祖母還捂在被窩裏,突然聽到前面“咚”的一聲,接著便聽到日本兵的軍靴聲由遠而近。後進的堂屋格子門插一根二三尺長的杉木條門杠,更經不住鬼子兵一腳。

    一會兒一個日本兵就進到房間裏,他端著步槍,見到屋裏只有我們一老一少,根本不理睬,開始找東西。我奶奶房裏有兩張木櫥和四五個可以裝糧食的罈子。日本兵將櫥門打開看看,又將罈蓋一個個掀開向裏面張望,裏面沒有一粒米,除了少許麥糝子,沒有其他可吃的東西,日本兵就退出了房間。這次我們雖然沒有受到傷害,但真怕得要死,我躲在祖母身後一動也不敢動,直到那清晰的皮靴聲一聲聲地遠去,我才放下心来。

      後來我才明白,日本軍隊並沒有完善的軍需給養體系,全靠就地搶掠。所以在佔領地要成立「維持會」,由維持會出面攤派,向日軍提供糧草、魚肉。在搶掠遭遇反抗時,就用燒和殺的手段以武力鎮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光政策」。其實不能歸罪士兵,罪魁禍首在於日本軍部的既定方針。

    一九四七年初,正當內戰打得火熱的時候,我們家前面的空

房子裏,住進來半個縣保安中隊,約四五十人。他們打地舖睡,天不亮就出操,很是辛苦。訓練日程排得滿滿的,士兵很少有自由活動時間。軍紀嚴謹,兩三個月的時間裏,沒有發生過擾民的事情。卻看到過一件稀罕的事,一士兵違紀了,俯伏在地上,被用棍子打屁股。

    後來我在如皋師範讀書,對面隔一條兩五六米寬的小河,是著名的定慧寺,裏面駐紮有一兩千人的國軍(縣裏駐有一個整編師),差不多每天都看到他們在廣場上訓練,大炮、卡車、自動武器,威風凜凜。難得的是,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在校內竟沒有看到一個軍人的身影,可見軍紀之嚴謹,表現出正規軍的風範 。

    一九四九年春天,國共兩軍隔江對峙的時候,我家又住進來一支解放軍。大概是預備隊吧!裝備簡陋,只有老式步槍和輕機槍,雖然有早操,但訓練很少,鬆鬆垮垮的,當兵的沒事閒逛,這反映了他們的遊擊隊傳統和農民本色(據我所知,到現在還是這樣,進步不大)。但群眾紀律沒話說,臨走時將水缸挑滿,又將房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沒一根草屑,因為用我家明礬淨水,補給的錢,足可以買十倍的明礬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