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bing1993

yongbing1993 名博

首创新生事物《工农兵大学生》

yongbing1993 (2024-12-13 06:49:07) 评论 (3)

首创新生事物《工农兵大学生》

 

 

 


新中国毛泽东时代《文革》中,在大众教育上的首创新生事物《工农兵大学生》。这是人类社会大众普及教育中的首创。由于被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改革开放私有化后,被强行扼杀在摇篮里。

1970年—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被强行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别无选择 。 “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虽然在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然而,他们始终都被认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阴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工农兵学员”的心中。

1970年-1976年,在中国,"工农兵"和"大学生"被联结在一起,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大为推广,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被强行贴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标签,他们别无选择。

"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是它却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及个人命运等方面影响深远。虽然在许多重要岗位上不乏他们的身影,然而,他们始终都被认为是特殊时代的产物,这个阴影甚至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工农兵学员" 的心中。

一位工农兵学员曾写到:"时下流行写回忆录。坊间林林总总的网站里,'大学岁月'一栏往往是很热门的。它意味着友谊,青春,热情,理想和骄傲。大学生活几乎是所有过来人最值得怀恋的一段经历。毕竟,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困落后的国度,长期以来大学生都是非常稀罕的'天之骄子'。他们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当然也不怕向人炫耀。如果把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生划分为: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四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几乎完全看不见"文革 "时期大学生--'工农兵学员'的回忆文字?"

直到今天,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评述仍然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历史,永远是一笔财富,不管是令人心酸的还是带来荣耀的,而要得到这笔财富,其前提之一就是正视它。劫难需要记住,生活则需要感恩。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同样如此,也许这就是我们记录的理由。

专家说:"现在衡量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高考录取,都是按成绩一分一分地顺着从高往低排,差一分都不行!但是,一次考试、一分之差真的就差很多吗?"他摇了摇头,"现在动不动就是公平、公正,整个社会的神经高度紧张,已经脆弱到不太正常的地步了,学校还能有多大的空间来自由挑选人才!"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高考指挥棒将从"应试"转向"素质"

有关人士指出,对于"以面试结果为录取依据",虽然有质疑声,但对于改变高考这座"独木桥""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高分人才并不等同于高素质人才,应试教育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在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对接。"秦绍德说,此次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变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最终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自主招生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了,实行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也很多。每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加试,自行确定录取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韩映雄坦率地说,高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办学模式,通过自行招生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十分必要。

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滋生腐败的沃土,招生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将成为学校的"招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也对两校实行的自主招生改革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对于一个新生事物不能求全求美,要宽容对待。既然两所高校在自主招生录取时有严格的制度加以保障,就应该相信它们。这对于现行高招体制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

1965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的西赵村,突然传出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人们的疑惑中,一个消息传来了--村东头李家的孩子李荣欣考上了高中。这则消息对两千多人的西赵村来说,实在不平常。这个位于河南省沙河边上的小村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总共才出过两名高中生。

李荣欣(70级工农兵大学生):我们村子包括我一共只有三个高中生,那段时间,好多人说这孩子肯定有出息,说了一些祝福的话。

高中生,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绝对属于知识分子一类的人。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在校高中生仅7.1万人。1952年高中生人数才达到14.1万人。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万人中中学生人数仅为55人。这样低的比例,使大学招生计划都受到限制。政府不得不下达指标,禁止各单位自行到中学招工,扩大助学金发放。同时努力争取95%的高中生能升入大学。但是即使达到了上述要求,还需要从党、政、军中抽调两万名青年知识分子补足应届高中生的升学差额。

应当说中国在50年代,虽然当时都有高考。但是有一度是中国高中生比较少,大学生源不足。一度甚至要牺牲很多调干生来补充大学生源。

由于大学招生人数超过高中生的毕业人数。那个年代,高中生基本都能升入大学,而高中生的素质普遍也比较高。这时的教育界偏向苏联式的精英教育,它强调少数人享受教育,培养出类拔萃的专才。并从高等院校、专业学校入手,按层层选拔的方式为国家挑选有用的人才。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了金字塔的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做法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