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随意吹

海风随意吹 名博

网上的社交购物

海风随意吹 (2024-09-22 14:15:29) 评论 (34)

网上购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前几天,高盛发来通讯 (newsletter),提到目前网上销售额已经占到零售总销售额的30%,但是一些核心销售(如食品、汽油、汽车等)仍在实体店进行。 

让我想到旧金山那些以百货公司和服装店为主的购物中心近年来普遍不景气,商铺一家连一家关闭,商场一片萧瑟。但也有例外,如旧金山西南角 Stonestown购物中心,依旧人来人往。之所以红火,是因为 Macy's 百货公司成了 Whole Food 超市,Nordstrom 百货公司成了卖家常日用品的 Target,同时还新开出了不少饭店 

据调查,虽然多数购物是在电商网站完成的 ,但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平台做买卖。这就是所谓的“社交购物”(social shopping)。这一趋势并不奇怪,因为全球网民平均每天会花费2个多小时在社交网络上。 

于是,聪明的商家利用社交账户,与消费者互动,直接对话,解答问题,使得自己的商品能被消费者发现。同时,还有不少直播带货,商家利用网红代为推销产品。“社交购物”据说在中国和东南亚发展得最快 

前几天,老友A转发来一则养生短视频,视频里有个所谓114岁的老教授,由于每天喝豆、黑米、红枣、苹果打碎的营养液,喝得红光满面。我想这食谱很简单,转手发给老友B。老友B说,不能相信,因为这是卖搅拌机 (blender) 的广告,顺给我发了另一个短视频,所有的内容一模一样,只是114的老教授换成了99岁老教授(99岁的老教授更像是农村老太)。我忙告诉老友A,别照搬这个视频的营养液,其注重点是在展示搅拌机如何好用。老友A说,她只注意了营养液配方,完全忽视了搅拌机。这可能是短视频的意外收获吧?看来,短视频播主还可以兼销黑米黑豆红枣,把各类买家一网打尽。 

市场调研公司 eMarketer 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越来越多网民转向社交购物,但卖家还需要克服信任问题,例如对平台如何管理个人数据的担忧、假冒产品的风险以及糟糕的运输体验。然而,由于年轻一代的买家更可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购物,社交购物颇具发展空间。 

看来“社交购物”的“社交”无非是比传统网上购物多了点“互动”。在我看来,要真正边购物边社交,还是传统的实体店。哪怕不购物,在实体店走走看看聊聊,都是丰富的人生体验,就像小时候逛菜场 

以下的小文记录了60年前在菜场的所见所闻。 

 

  

藝文 上下古今 

童年記中的菜場 

 2024-05-06 02:00 ET 

出了家,穿的大路,不露天菜場,路蔬菜、禽肉、水、豆而立,每天清晨六,黃昏分收阻。 

我的房間面向大路,一早拉,只拎著菜籃的男女老少腳步匆匆走窗下,不少人必須在上班前,把菜回家。上海的早晨忙忙碌碌,生煤、燒早飯、菜、上班、上,最朝蓬勃的是菜場,人,人鼎沸。 

星期天早上,童年的我偶保母去菜。員多半穿打丁的衣裳,戴著袖套,扎著圍裙,客也穿得虎。蔬菜水沾著泥巴、禽肉油膩膩、海漉漉,穿好衣裳去菜場就糟蹋了。 

菜場不討家哇啦哇啦一問一答:「儂要啥?」「一斤菠菜、青椒、三根茭白。」員麻利地把菜倒入客菜籃,一:「菠菜五分、青椒七分、茭白一角二。」話音剛落,口同:「角四。」行緩慢的小腳老太太算帳也算得快精。初加減法的我,不由自主加入「心算賽」,至今尚可的心算能力是在菜場下的童子功。 

始,得每天去菜場了,因妹妹上的幼在菜場旁教堂裡,不放心她路,早上媽媽送,下午由我接。幼家才一百米,妹妹和我卻可以走十分。下午的菜場在柔和的光裡多了一份慵懶,我篤篤定定在各位前看仔細。 

傅的刀又大又寬,刀背較厚像斧,手起刀落,一排骨躺在了砧板上;一大肉,貼著肉皮下刀,一手握刀,一手拉皮,肉皮一整褪下。更神奇的是,不少人只三五肉,傅一刀下去,份量正正好好。 

的水,止步注目鳝絲的阿姨,桶裡拎起一黃鳝,細細的竹片在鳝背上一,嗖嗖再下,取出鳝骨,案板上留下的是鳝絲。 

店的木台高高的,黑油亮,抬傅用大小不一的柄勺,缸裡桶裡舀出豆油、油、米醋、黃酒、甜酱、芝麻酱,灌到客带来的瓶瓶罐罐裡,看得我,心。隔壁南貨店內,火腿、鹹肉、米、炒貨乾果的味混,秤好的瓜子、花生、小胡桃,倒在牛皮紙上,員三折疊,一三角形的紙包碼到了食中。 

路裁縫店口的煤上燒著熨斗,老裁缝拎起熨斗,含一口水,「噗」一到衣服上,熨斗,冒起白白的蒸汽,熨好的挺括衣服用丫杈挂到高高的竹竿上。戴眼鏡的瘦子出租「連」(有繪、文字的小人),連一冊冊的細上,五顏六色的下是聚精神的小讀者,看一本一分錢。 

年(一九六四年前),生活相安定,氛較,「自由市場」活菜場的,五花八的小挨一民腳踏架上著菜筐,出售自家的菜蔬,戴草帽的老伯伯面前是捆住腿的,裹著藍布巾的老太太守著半籃紅雞蛋,中年男子的木架子上插滿了彩紙小,在快旋轉。 

花店老娘坐在矮凳上,用針線串花串,不糯糯叫一:「白花,珠珠花。」挑著帚的老跟著吆喝:「帚,一角五一把。」我和妹妹手拉手,張西望,編蟈蟈籠的、的、磨刀的、彈棉花的、修腳踏的、鍋的、代信的……,在市井味、煙火中,我們識並了解生活。 

突然有人大叫:「啦!」我手,手捂住耳朵,那是炒米花出鍋了。爆米花的傅被孩子們圍著,那爆米花神器,百看不。小子接著箱,子上橫架著筒的黑神器,一是把手,可以轉,另一力表。傅把生米倒入神器,擰子,坐到小板凳上,一手拉箱,一手轉神器,力表示可以出鍋了,取下神器,用大布袋套住,借助棍打子,「砰」一,爆好的米花蹦入布袋,空漫著米花香。 

月流逝,露天菜場早已消失,带走了曾經的生活方式和一代。但年菜場姿千、、活色生香的面,卻依留存在我的記裡。 

原载2024年5月6日《世界日报》 

 

秋天到了,但旧金山的天气仍跟夏天一样,上午大雾弥漫,近中午才慢慢退散,见下图。顺祝各位博友秋安!

 

摄于旧金山城市大学,图片均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