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便宜又好不香吗?

打印 (被阅读 次)

这几周CHINA是个热词,看CNBC和BLOOMBERG频道,时不时要来刮一刮耳朵,习总去欧洲,玩起了三国演义,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这欧洲三国那个接待的热度,刷新了我对欧洲文化的认识,价值观什么的就不说了,为了利益,这般表现也真是用力,目前看,这么玩一把,中欧近一点,给美欧增加些嫌隙,再不济也能让欧盟对中国的不利决策举步维艰,中美之间的斡旋空间则可能会大一些,实话说,这算是某种善舞,某种古早聪明吧,但是不是一个有长期战略意义的智慧呢?那要看这事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才能定义了。

主导元素就是中国那个又全又能还有点帅的制造产能啊,倾销这个标签也不是随便就能贴在身上的,也得有那个能力才行,中国一系列特质元素促成了这个能力,并且认为只是一个优势。这些系列特质就是后发“优势”,勤劳吃苦且又卷的东亚文化传统,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乡镇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补贴等等,不管怎么说,四十年的时间,能把小到一个钉铆螺丝,大到凿山穿洞的盾构机都能做全,成为基建狂魔,航天,高铁,新能源车,电池做到相当大的规模,一定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是根本的问题在于,终极的长远的方向对了没有,对取得的成就是不是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产能之于世界,有点像多年前盛行于乡村路边的乡野台球,这个在影视中一贯给人以贵族高雅运动的东西,到了中国被迅速平民化,只取用它主要的形式能玩就好了,其它的不管,这种粗线条简单化,对于台球产业而言,表面上是一种普及,但其中的含金量很低。

当然,不断地把昂贵的创新产品世俗化本来就是现代经济努力的方向,只是这里面有很多章法和规则,尤其是价格的大众化不是无止境的,正常公平的市场经济下,价格的走势形成是多元核心要素的一个动态综合的过程,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这其中知识产权,创新的激励机制,全球竞争和产业化分工,包括反垄断,反倾销,是一个动态的,互为反馈的体系,根本上是为了保证持久长效的创新,现代的创新,可以说完全就是钱浇灌出来的,从0到1的过程是非常非常昂贵的,知识积累和研究的成本,漫长试错的时间成本,以及在初步产业化直至较成熟产业化过程中的消耗的资本,这些是显性的,隐形的还有促成这些运作和成果的制度,乃至国际合作和地缘政治等等,近两百多年以来,整个人类的创新主要是由英美两个国家主导的,近代一百年,基本上完全由美国主导,和有古老传统的英国所不同的是,美国在英伦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独有的体制,最终成为吸引全人类优秀分子的创新福地,所以确切的说,在人类迁徙不再被地域和文化羁绊之后,美国的出现,不单纯只是一个新国家的建立,某种程度上,它服务全人类。

行文至此,我是不是跑题了呢,看上去有一点,其实没有,只是圈子兜了大的点,要把事情说明白最终的落脚点就在那里,就是不管怎么玩,如何竞争,不能破坏这个行走百年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创新体系,这个秩序,是不简单的,除非你已经用至少几十年和层出不穷的从0到1的创新来佐证,而且做出这些创新的不只是你中国人,黄种人,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说明你的新体系完全有能力取代美国,那你就立得住,如果不能,还兼带着破坏,那对整个世界,一定是负面的!

其实本质上是不存在又便宜又好的东西的,肯定是哪个环节有问题,要么你从没有0到1的成本支出,东西来的太便宜,要么你利用体制实行国家补贴,直接不顾市场经济的公平性,这样你可能会获得国际市场,但也将破坏整体秩序,因为以你的方式没有一次向这个世界贡献过从0到1的现代化新产业体系。

现在的新能源车体系本身还处在一个试错的过程中,会不会将来一统世界用车产业还是个未知数,因为从环保角度来说,这是个伪环保体系,中国现在的大干快上,得益于特斯拉技术上的开源和自己制造产业的谱系完整,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只做不说的国家补贴,这样去行走世界长远看一定是有问题的,其实自己也很不安全,因为这还是一个正在试错过程中的产业,中国过去30年走完别人一百多年的路,完全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免去了试错的过程和巨大的成本支出,这不是一个骄傲的资本,而是一个认知的能力问题,如果真的是认知问题,那么未来一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