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儿女”让两代人相益得彰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打印 (被阅读 次)

 

有个小学同学,家有七个孩子,跑进跑出,一刻不停,为了方便,经常门户大开。因为她家热闹,进出自由,成了我们最爱去的地方。我们也跑进跑出,哇啦哇啦,疯疯癫癫,浑水摸鱼。 

 

同学的父母整日上班,难得见到,家里由三位老太太掌管,两位忙着做饭,最老的那位,喜欢坐在远离大门的小房间里晒太阳。一家有三位老太的真不多,后来得知晒太阳的是奶奶,做饭的是外婆和姨奶奶(奶奶的妹妹)。

 

文革中,同学的父母被关押了,奶奶去世了,子女去外地务农了,外婆搬到舅舅家去了,只有姨奶奶留了下来,因为姨奶奶无处可去 

 

姨奶奶是家里的小女儿,一生未婚,从小长辈就决定要她一辈子留在家里,为父母养老送终。也就是说,姨奶奶是“全职女儿”,生养她就是要她服伺父母。父母百年后,全职女儿往往跟随家里的男丁生活,所以最后她跟着姐姐来投奔外甥了。

 

童年,我看到一些人家有前来投靠的远房亲戚,一般来自农村,不少是没有工作的孤寡中老年人。他们帮着做家务带孩子,讨口饭吃。印象里的穷亲戚往往不声不响,衣衫破旧,脸色暗淡,在借住的亲戚家毫无地位,可有可无。他们总是跟灰色的模糊不清的背景融成一体,难以记住他们的长相。可能因为他们太“识相”了,尽量不引起他人注意,寄人篱下的他们,外表内心都昏暗无光。

 

所幸我上学的时候提倡男女平等,我的同龄人,不分男女,中学一毕业都被分配去乡下插队,后来辗转回到城里,无论好坏,大家都有了一份工作。不少同学从农村回来后,在街道生产组工作,一天只挣七八毛钱,但毕竟能自立了,不至于老了去投奔亲戚。

 

当儿女都有了全职工作全职子女这个行业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儿女不管不顾父母了相反,不少人承担了两份全职工作。

 

我有位大学同学,排行老三,老大老二结婚离家后,照顾父母的重担自然而然落到她肩上。她在大学教书,下班后忙于伺候年迈的父母,买菜做饭清扫,马不停蹄。到了父母的晚年,更是忙得头头转,老人三天两头看病住院,全靠她送医院,接洽医生。二老的日常护理和饮食起居,也依赖她打理。可以说,几十年来,她同时做着两份全职工作,不仅是“全职教授”,也是“全职女儿”,根本没时间精力照顾自己。等送走了双亲,她已经60岁了,错过了婚嫁,为父母奉献了最好的年华。我十分佩服她,简直是超人。 

 

十多年前,我去摩洛哥出差,同行的同事霍桑来自摩洛哥。跟英文中的 John, David差不多,不少阿拉伯男人都叫霍桑。这位霍桑很厉害,阿拉伯语、法语、英语都说得很溜

 

摩洛哥曾经是法国殖民地 (1912-1956),虽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法语仍被视为上层语言,在与非阿拉伯国家的交往中,摩洛哥人会使用法语。或许因为摩洛哥离南欧很近,从首都拉巴特 (Rabat) 飞到马德里才一个多小时,飞到巴黎才两三个小时,摩洛哥人相对来说见多识广,勇于寻找各种机遇。比如霍桑,出身平民,大学毕业后想方设法找到了奖学金,跑美国来留学了,毕业后正好美国出兵中东,急需阿拉伯语言人才,便留了下来。他站稳脚跟后,又帮助两个弟弟移民美国,现在兄弟三人都在美国安家落户了。

 

那次出差,访问了摩洛哥的几所大学。有一所在梅克内斯 (Meknes),这是摩洛哥皇家四大历史古都之一,其他三大古都是:拉巴特、非斯(Fes)和马拉喀什 (Marrakesh) 。

 

访问了大学之后,霍桑邀请我去他母亲家吃午饭,这才得知,梅克内斯是霍桑的故乡。他母亲的家在一幢三层公寓楼里,跟周围矮小破旧的建筑相比,他家应该属于“中上阶层”。公寓楼本身没有任何特点,方方正正的水泥建筑,他家的摆设却带有浓郁的阿拉伯风。

 

在客厅入座后,来了一位穿着天蓝色绣花长裙,包着头巾,三十多岁的女子,霍桑介绍说这是他妹妹。这套公寓是霍桑为母亲和妹妹买的,平时她俩住在这里,这几个月母亲去美国探亲了,留下妹妹看家。

 

霍桑妹妹非常文静,会说简单的英语。打了招呼后,让我们去餐厅用餐。跟客厅的色调一样,紫红色的餐桌布上绣满了金色的图案。她准备了烤鸡、西红柿黄瓜色拉、干果仁(杏干、蜜枣、葡萄干)、白煮蛋,还有用塔津 (tagine) 煮的粗麦粉粒(也称库斯库斯 couscous)。塔津是瓦器做的锅,可以说是摩洛哥砂锅,带有圆锥形的盖子,可以直接放在炉子上煮也可以放在烤箱里。摩洛哥美食不油腻,味道浓郁,主要调味品是孜然、姜黄、胡椒、和生姜,还喜欢用洋葱和西红柿做配菜。(当时没拍食物的照片,只能找张网图来展示塔津)。 

 

就餐时得知,霍桑妹妹是“全职女儿”,不婚,在家专职伺候二老,为父母养老送终。父亲去世后,霍桑和两个弟弟每月寄钱赡养母亲,妹妹也得以过上舒适的生活。摩洛哥的房子很便宜,霍桑100多平米的公寓那时才二十多万摩洛哥迪拉姆(Dirham),折合成美元才两万多(1美元=10多个迪拉姆)。

 

霍桑还有其他家人和亲戚住在这座城市,万一需要跟外界打交道,可以求助家里的男性亲属。至于平时,每天会有不同年龄的女眷来做客,跟母女俩一起做饭做手工,谈笑风生。 

 

有机会见到受过中学教育的“全职女儿”,对她是否安心这一行业很好奇。我问霍桑妹妹有无特别爱好,她最喜欢的是手工缝制长裙,从设计裁剪到绣花缝制,做成一条普通的布裙子需要五六个月,要是缝制比较华丽的,需要一年,甚至更长。说着,她骄傲地拿出几条成品给我看,件件都是工艺品。 

 

说实话,我竟有点儿羡慕她的慢节奏生活,不慌不忙,全心全意创造美丽。但是毕竟我一辈子受的教育都是女人要独立,一想到以后需要手心向上,靠兄弟生活,还是算了吧,快节奏累是累一点,生活也不那么精美,但是安心自在啊! 

 

前两天,朋友给我发来一篇文章,说的是国内一位211大学应届毕业生(211大学是面向21世纪的国内100所重点大学)。小伙子未毕业就开始找工作,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月薪5000元的。据他说,他家在二线城市,父母在体制内工作,收入不菲,家里有三套房和50万的车,不缺钱,如果他大学毕业去送外卖,反而会给父母丢脸。

 

考虑后,这位决定不找工作了,在家给父母当“全职儿子”,为父母开车,跑腿,接送妈妈跳广场舞,陪旅游,送爸爸上班 

 

据说在大学毕业生中,当“全职儿女”的还不少,有的是暂时的,过渡一下,最终还是希望能找到合适工作。但是也有一些心甘情愿成为长期的全职儿女,因为不少人受不了内卷的社会竞争,选择躺平。

 

有人说,全职儿女是啃老,但也有人不同意,为什么不能给父母打工,换取生活费呢?如果父母请保姆,请来的还不一定贴心,不如自家儿女,看着就满心喜欢,只是这难免会影响儿女的婚事。 

 

说实话,对于传统“全职儿女”的复苏,开始感到有点儿意外。或许我成长于选择有限的时代,多数家庭缺乏供养闲人的资源,需要每个人外出劳动谋生。因此,我们引以为傲的自立意识,不一定是出于自我选择,而是环境和时代替我们选择的,我们无非是习惯成自然。而现在,一些家庭累积的财富足够养活不少人,从而外出就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成了多种选择中的一种,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进步。

 

此外,人们的想法也更多元了。当年,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依靠别人生活不光彩,是“寄生虫”。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人们的价值观单一、狭隘,不分青红皂白,只有外出就业才是正常的生活。真的如此吗?各人情况不同,不挣钱,不外出就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非是我们不习惯而已。能够为自己设计人生,应该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

 

全职儿女成为一种职业,看似啃老” ,却也满足了一些老人养儿防老”的期望,只要双方乐意,也是相益得彰。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碼農學寫字' 的评论 : 谢谢码农,如你所说,当事人愿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梅华!
碼農學寫字 发表评论于
谢谢好文。如果是每个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被亲情绑架,确实有何不可?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朋友多,见识广,故事多,喜欢,再赞一个!!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问好遐西,同感,如果家里不缺钱,这样也挺好,省得雇保姆了。
xiaxi 发表评论于
“全职儿女”这个位置,挺有意思!如果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能付给薪资,这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一能伺奉父母,二来也能如上班族一样获取报酬。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是啊,葱葱说得在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问好园园,我们这代人中不少家庭都如你说的,总有一名子女担负较多照顾老人的责任,而且往往是收入最低的那个。照顾老人非常累,而且令人压抑,因为老人总是一年不如一年,需要越来越多的照顾。我也有同学因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母亲就由她照顾,她提早退休,全职服伺老母。好在她哥哥挺仁义,为了感谢她,替她买了一套房。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PeonyInJuly' 的评论 : 问好七月,加州也有这样的情况,只适合于低收入老人。州政府会根据老人健康情况(老人需要申请)决定每个星期需要几个小时的家政服务,这笔钱由政府支付。这里叫In Home Healthcare Services (IHHS)。我也认识一位贫困老人,享受这项服务,雇佣自家孙子来照顾,孙子是在读大学生,为奶奶打零工,由政府付工资,挺快活的。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蓝山清风' 的评论 : 问好蓝山,估计是年轻一代不出去工作的借口,为自己标上这么个称号。不过假如家里真有啃老不上班的孩子,能意识到需要为长辈有所付出,也是幸事。我也觉得这样一辈子关在家里容易引发亲人之间的鸡鸡狗狗。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雅佳园' 的评论 : 问好园园,这位老先生亲情第一,令人敬佩。而且他家人也是通情达理,为他送终。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声音' 的评论 : 问好小小,我也觉得这些全职儿女老了可能比较可怜。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倒是不用寄人篱下,可以坐吃山空,吃完父母积累的财富。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麦子言之有理,跟你同感。新的一周快乐!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问好沉香,假如家里有条件,当事人愿意这么做,也挺好。就像有些豪富家族,有的子女管公司,有的管内政,小户人家没公司管,替父母管理好门户,也是一份职业。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问好心心,我也认识贫困老人,享受州政府提供的免费护理服务,雇佣自家的孙子来照顾,孙子是在读大学生,为奶奶打零工,由政府付工资,挺快活的。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全职儿女”这词不错,可是甘当这活儿的儿女大概不多吧?能两厢情愿真是难得!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头一次听到全职儿女这个词,也可以说是一份工作吧,挺好的,虽然这份工作其实非常不容易。
我们这代人青年时期有不少上山下乡,或当工人,他们虽然有工作,但工资微薄,也结婚生子。近年来当他们的父母年老需要人服侍时,往往是一家兄弟姐妹中找一个收入最低的,让他/她辞了工作在家出力伺候父母,其他兄弟姐妹出钱。这也算是一种类型的全职儿女吧。我有个小学同学前几年就是这样的,她母亲在世时一直是她伺候,但她看起来并不轻松愉快。
PeonyInJuly 发表评论于
喜欢海风姐的文章,文字有趣,还总能学到特别有意义的信息。 “全职儿女”, 多元化社会,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其实美国社会已经在partially实行儿女有偿照顾父母。 十多年前我前同事说他的母亲八十多岁,生活半自理。 同事的妹妹跟母亲一起住,平日帮忙买菜并照顾母亲起居, 开车带她去看医生。 政府每个月付给同事的妹妹380刀作为照顾母亲的报酬。钱虽不多, 但是我觉得这个理念不错。 如果老太太的女儿不照顾,雇个别人照顾额得付钱。 同事的母亲和妹妹都不在我们州。
蓝山清风 发表评论于
第一听说"全职儿女"一词,看来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如今父母与子女又衍生出这层关系,看了让人无语。我认为短期内这层关系是可以做到相得益彰,但时间一久,二代人日久生厌应该是大概率的结果。谢谢海风姐好文分享!
雅佳园 发表评论于
全职儿女, 见到过的, 认识的一位孝子为了照顾久病的老母从银行辞职回乡, 终生未娶, 老母96高龄仙逝后, 他便开始为弟弟家的儿子带小孩, 活到90多岁, 是外甥给他送的终, 看来全世界全职儿女都有。
小声音 发表评论于
第一次听说“全职儿女”,感觉也是有利有弊,父母是有人照顾了,可“全职儿女”将来老了谁来照顾呢,兄弟各有各自的家庭,寄人篱下也是问题多多啊。令人思索!
海风姐新周愉快!:)

麦姐 发表评论于
谢谢海风姐分享别样的生活方式,全职儿女如果是你情我愿自然很好,怕有一方是万不得一,可能就是一地鸡毛了。
歲月沈香 发表评论于
从海风姐的“全职儿女”故事中我觉得也可行,只要父母与儿女能够和睦相处,的确两代人都得利,就怕两代人有鸿沟,日子久了,家庭矛盾也出来了。谢谢海风姐好文分享!
悉采心 发表评论于

海风的故事,让我想起以前去银行办事认识的一位老妈妈。她是柜台后tellers中年纪最大的一位,经常一面处理单据一面跟我聊天,随口称赞的,总是她一到家就过来问寒问暖又给她按摩的儿子。
后来我了解到,她儿子没有他姐姐优秀,也没有正式工作,靠在家照顾她老伴挣政府的护工费为生。刚开始老两口以此为耻,不爱人前提起,后来越老越感觉到,其实儿子才是让老两口享受到亲子关系的幸福源泉,因为赚钱多的姐姐,一年都回不来一次,平时忙的没空打电话,更别给老两口按摩了,哈哈。。。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傻猫儿' 的评论 : 跟猫猫同感,我会对这样的生活不满足。不过有些人可能喜欢。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灵动的双子' 的评论 : 全职儿女的空间确实太小,我也会觉得这样的人生比较无聊,不过人各有志,只要当事人开心满足就好。谢谢留言。
傻猫儿 发表评论于
当全职儿女也不错,只是没有同事pk, 生活圈子小了
灵动的双子 发表评论于
这个种成年儿子/女儿这样找不到女/男朋友,没有职场同事之间的互动,他们本身的男女欲望如何发泄?情商如何提高?到了60多岁会不会成为那种地铁里的咸猪手大爷,或是一个不如意就撒泼打滚的军装大妈?这是完全只注重父母养老的一面(以此减轻政府负担?),而完全忽视了子女的缺失的人生。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问好小树,同感。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哈哈哈,新林院好主意,助理听上去更专业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梧桐之丘' 的评论 : 谢谢梧桐。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问好小C,很羡慕这些有语言天赋的人。摩洛哥会西班牙语的也不少,因为离得近。我曾有位同事,跟随父母从小去英国,在那里捎带又学了法语和西班牙语。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和伦敦音,去联合国做同声翻译,还经常被各种国际会议抢着去做口译,工作辛苦,但是收入可观。年纪大一点后,又成了法文杂志的编辑,太牛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问好晓青。估计父母总有点失望,不过万一孩子真的无法外出工作,愿意当全职子女,伺候老人,也算退而求次之吧。星期天快乐!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问好沫沫。万一遇到爱人想结婚,可能可以做半职儿女,半职夫妻,也许干脆放弃这个行业,远走高飞去外面闯荡了。谁知道?这些不出去工作的小孩挺会为自己找借口的,全职子女也是借口吧。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问好丹黎。全职儿女这个新名词,是那些不出去工作的儿女为自己创造的吧,这样可以为自己正名了:)照顾父母是没错,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好像有点过分了。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问好五湖兄。以前能让一个女儿不出嫁,专职照顾父母的家庭,应该不会是特别贫穷的,否则家里多个吃饭的人,对穷人家也是负担。我还是觉得,没必要走极端,去做所谓的“全职儿女”。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杨和柳' 的评论 : 问好杨柳。其实为家庭工作的人也不少,如开小店的,做装修的,还有富豪之家如华为千金之类的,但就一般中国工薪阶层来说,为家庭工作可能也就只能做做保姆听差了。如果父母愿意为儿女实现某种理想买单,那儿女伺候不伺候他们不是前提,但如果一样在家闲着,吃父母的,为父母尽点保姆之力也算公平。如你说的,肯定有自私的父母,不管儿女未来如何,只想现在利用他们,天下事无奇不有啊。谢谢来访留言。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做好自己就最好,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问好二郎。你引用的名言太棒了,人家的先帝文学修养很高,形容得那么优雅确切。
海风随意吹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谢谢蘑菇,跟你同感,家庭模式现在是多种多样,只要当事人开心,能和睦相处,什么模式都行。
新林院 发表评论于
【有人说,全职儿女是啃老,但也有人不同意,为什么不能给父母打工,换取生活费呢?】
是呀。父母给一个正式职称,叫“助理”,发工资,跟儿女到外面找个“助理”工作没什么不同。
给 King Charles 挤牙膏的这类都是正式工作。

梧桐之丘 发表评论于
深有同感,真好!谢谢海风好文分享。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我之前有一个摩洛哥的女同事,西班牙语流利,美国墨西哥籍贯同事来加拿大了,她和她说西班牙语超流利。她日常是给法国区客户打电话催账。平时和同事用英语和同事交流,并会阿拉伯语。她长在摩洛哥的北边和西班牙渡船就过去了,从小看西班牙语电视长大。他老公十多年前在巴黎上的研究生,从巴黎被加拿大的公司直接雇佣过来做法语英语的工作。她很喜欢欧洲,根本不想来加拿大。她和欧洲人一样年年看欧洲歌赛。她在卡萨布兰卡有房子。她告诉我圣经也是她们古兰经的一部分!她在家待了十年带孩子,说出来工作立刻就能,就是因为语言太强了。一直在大公司上班。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全职子女刚刚听说。父母会很乐意吗?
水沫 发表评论于
谢谢海风介绍“全职儿女”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假如全职儿女后来遇到相爱之人想结婚怎么办?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嗯, 现在不结婚的子女大部分是工作的。 只能早点退下来, 照顾上一代人。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这篇很有意思。 “全职儿女”,可以理解。 现在社会上不结婚的很多, 可能有一部分城市子女如果选择独身就会照顾父母。 只是独身的子女本人就会孤独终老了。 海风的文经常能让人思考。 赞。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第一次知道全职儿女这个词,但没有养老体系的很早以前,不失为一种办法
杨和柳 发表评论于
不好意思。这里面有个悖论。

要是父母很有钱,用钱来买断儿女的未来,那儿女可以用父母的钱来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事情,犯不着关在家里做家务伺候人,人连自己都不爱伺候,更何况伺候他人。

要是父母没钱,又想过上有保姆的好日子,活生生把孩子当工具,他们过了一辈子有人伺候的好日子,这个伺候人的孩子老了怎么办?没技能,没孩子,没钱,只好四处投亲靠友吃救济?

唉,接受不了这种父母,太自私,自私得连孩子的利益都要吃干抹净。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海风老师又挖掘出一个两代人的现实话题,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时农村来的老太太缠小脚的不少,城里的也常见,毕竟离大清也没过去几十年。说到摩洛哥与魔倒蛮相似,以前都认过法国当祖家,法兰西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其先帝一尊说过一句名言:Morocco is a tree whose roots are in Africa and which breathes through its leaves in Europe:)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发表评论于
海风姐最近这两篇都是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读完感觉思绪万千。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元,家庭形式和关系也是多种多样了,各人自己能选择、觉得舒服就好。我觉得你上篇中的朋友与退休官员分手很明智,那个父女之间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作为“第三者”要加入的话,就得睁大眼睛知道自己会踏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啦。谢谢海风姐分享,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