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加过科大的舞会、晚会和派对吗?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 次)

原创 :郑莉敏 818 《科大瞬间 》2018-12-25

圣诞特刊】41期

【编者按】
 
当今的年轻人个性得到解放,大学派对丰富多彩。相比而言,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比较拘谨,大学派对要简朴得多。然而,八十年代这些拘谨朴素的派对,对当事人来说却依然很有意义。在当时,派对中的几张国外的幻灯片能带来启蒙的效果,一段优雅精致的舞曲会带来心灵的震撼,那握着舞伴的手走向舞池的一瞬间可能开风气之先,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些挣脱禁锢的全新感受,是现在的大学生难以体会的。

本文对科大八十年代初的舞会、晚会和派对的回忆,从独特鲜活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几个校园生活瞬间,不少情景似曾相识,令人会心一笑。谨以此文作为《科大瞬间》献给校友们的圣诞礼物,祝大家圣诞快乐!                                                                    

我们的舞会和派对

郑莉敏 818

当年科大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家在合肥甚至安徽的只占一小份额。到了节假日,很少有同学离开校园,大家都聚在一起搞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因为平时学习忙,用这个机会玩以调节紧张状态,也趁此机会联络感情交朋友,以抵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痛苦。现在几十年后,来掰掰这些活动。

当年科大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 ,家在合肥甚至安徽的只占一小份额。到了节假日 ,很少有同学离开校园 ,大家都聚在一起搞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活动。因为平时学习忙 ,用这个机会玩以调节紧张状态 ,也趁此机会联络感情交朋友 ,以抵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痛苦。现在几十年后 ,来掰掰这些活动。

校园周末舞会

科大80年代初,舞会是很流行的。据说最早的是由北京上海的学生带起来的,我生得晚,也没有考证过,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去了科大就有同学喊去跳舞,跳交谊舞,就颠颠地去了。而原来在上海的时候,舞池里跟着音乐蹦喳喳的还都是老克拉们,我们年轻后生只有在旁边看看热闹的本事。

科大舞会流行是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当时北京上海已经有相当不少的娱乐活动了,博物馆、游乐场、演唱会、音乐会,各种展出都是文化青年的去处。而当时的合肥除了看电影,娱乐场所的到来要慢好几年,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有的展出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等地方过后,才开到合肥来。八十年代初城市里缺乏娱乐活动,学生又自觉新潮有娱乐要求,学校的舞会一开就非常受欢迎 ,后来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人办。要知道当时周末只有一天是不上课的,跳舞也只在周六周日的晚上。

舞会有系里举办、班里举办的,有课程再重也举重若轻的研究生们跨系举办的,也有舞棍们为了过瘾自己举办的。班里的有在宿舍里开的,练习的居多;系里或跨系的往往占一间教室,借学校一套音响或者自己拿来个功率较大的播放器,放上轻音乐的磁带,舞会就算开始了。舞棍们组织的小规模的要略专业一些,除了音响设备要好一些,还会有一些灯光效果,这种舞会比较私密,不欢迎不在圏子里的男性,舞艺也高超得多。

科大男生多女生少不成比例,一般不管哪个系开舞会,舞蹈队的女孩子们是必请的。我们武术队听上去有个"舞"字,女生也经常在被邀请之列。女生相对集中的系,一邀来好几个,同样的努力产生相对多数的舞伴,性价比很高,所以常常被邀。好像男舞棍们和研究生们是不需要被邀请的,他们星期六星期天晚上经常在校园里逛,听到音乐就急急赶来,唯恐被拉下了。男女生们练习机会多了,舞曲娴熟,舞姿曼妙,两步四步、三步圆舞、探戈、伦巴舞、吉特巴舞,等等, 十八般舞艺样样精通。当时跳的都是交谊舞,迪斯科是没有的,说是太资产阶级腐朽没落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随风带来很多被怀疑被质问的东西,但年轻人喜欢,挡都挡不住。再说,合肥冬天那么冷,不跳舞怎么取暖抗寒?

八系元旦晚会

记得八三年元旦,系里学生会的一帮子说要搞元旦晚会,时间定在12月31 号,地点是一食堂。

当时我给派到的任务是做一个花篮装饰主会场。找了粗粗细细一大堆铅丝,买了花花绿绿各色彩纸,在女生楼的楼道里喊了一声,828的好几个师妹应声而出,就在楼道里做起了纸花。腾出我来跟铅丝打交道,圈起了大大小小的圆,连起来成就了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花篮。女生们七手八脚地把纸花扎在篮里,弄成了花满篮溢出来的感觉。送到一食堂后两个高年级男生帮忙挂上大堂的天花板中央,自此我的任务完成了。别的同学也各司其职,有的负责音响设备,有的借投影放射机,有的集棋牌,也有的先去一食堂打扫。

晚会上的活动相当丰富。一个半隔离的房间里,808的徐祖峰在放不久前温元凯老师访问欧洲后制作的幻灯片。温老师应邀造访欧洲多国,拍了好多照片回来。国内多年闭关自守、 贫乏落后多年,当时刚刚开放,这些幻灯片就成了我们遥望世界的窗口,吸引了众多饥渴的目光。

大堂天花板挂着的大花篮下,则是随着轻音乐舞曲翩翩起舞的男女学生。因为有机会练习的缘故,八系女生跳舞普遍水平较高。本系活动,平时不怎么跳舞的男生也参与了进来。场上很多对都是女生在教,男生现学。几个高年级舞姿翩翩的男生则跳得风生云起。不一会儿,也有外系的学生和研究生来参加,大花篮下,乐声如水,人流如潮。

在大厅的一角,我们摆了桌椅。供同学打桥牌和打拱猪。大家边打牌边说笑讲话,开心得很。记得那天我拱猪输的很惨,只有在同学的大笑之中撅着嘴唇拱牌了帐。大厅的另一角落,是一台克朗棋,类似桌球的打法,谁打棋进洞多谁赢。

就这样 ,大家一起嗨到几近天亮。

宿舍中秋娱乐

中秋是开学之后的第一个节日。每次开学,我总是要从上海带一大堆吃的,什么巧克力、华夫饼干、薄脆、话梅 ,等等,一是省了自己买零食的时间和金钱,二是合肥的没有上海的好吃。中秋来临之际,杏花楼的月饼是不能没有的。

记得有一年,开学一两天就是中秋,有气氛有零食,一宿舍的同学们早早结束晚自修,聚集在宿舍窗口的小桌前。先洗了莫小燕、何邕洁带来的广东广西水果,再尝了康凡带来的山西大枣和张红带来的天津麻花,最后切了月饼。陈燕说,上海的月饼好好吃,北京的太硬。捏一捏,那时北京的月饼还真是硬得不敢恭维。几个人吃得撑了,开始拿北京月饼做实验。把月饼从三层楼上扔下去,落在水泥地面上,完好无损;下楼捡起来,上楼再来一次,这次月饼的一边终于被摔出一条小裂缝了。第三次平拋运动,月饼才碎成了两半。

当时人民生活条件还比较差,一个月饼不下肚子,用来做了科学实验的对象,我们还是感觉有点过意不去的。现在回想起那时候肚子都痛了的笑声,就觉得那个月饼没有被白白浪费掉。而且,该月饼也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比那些被吃掉消化了的强多了。

女生楼门口30年后与30年前,我们宿舍的部分同学及其他同学。从左到右:  

30年后,陈燕,莫小燕,康凡,张红,郑莉敏;                                               

30年前,杨羽,何崖洁,莫小燕(前),康凡,张红,郑莉敏

我们班的圣诞饺子派对

当年科大搞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818包饺子,特别是大二圣诞节的第一次饺子宴。派对时间据张红同学回忆 ,是大二的元旦前后 ;但后来我仔细查了当年的日记 更像是月记) ,几天后有一条 ,说是班里圣诞包饺子开派对 ,这才确定了日子。至于包饺子 ,也是当年开放不久 ,圣诞只知道个名称 ,圣诞庆祝就来个中西结合了。

活动之前好几天,班里就已经热闹起来了。原来互相之间不怎么讲话的男生女生打起了招呼,从来不参加活动的学生们也热烈响应,学霸们放下了书本,舞棍们走出了舞池,大家同心同德,一股劲儿地想把饺子包好吃好。

记得包饺子的经费是科大出的。当然离开学校已经30多年,现在记性越来越不好,记错了也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假如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肯定是我记错,而没有真的发生,先声明一下。班里有一部分活动经费,但是只能买一些纸笔文具,要买肉买菜买面粉包饺子是不够的。我们的指导员段老师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科大有资金给困难学生临时补助,每人5块7块的,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就成了"特困〃学生、当月的补助对象,签字拿钱之后,就可以去买买买了。

派对那天的白天,去买菜的有何邕洁、康凡、刘立民和我。买了几十斤大白菜,十几斤猪肉,几斤粉丝,葱姜蒜之类,记得还买了一条狗腿,但是不能确定是那次了,张冠李戴也是可能的。刘立民很会买菜,几个摊头一看,他告诉我们哪个菜不干净哪个肉新鲜。知道他已经有多年的买汰烧的经验,我们就全听他的了,买菜变得很简单。

面粉是另外买的,记不起谁买的了。买了能有30斤?当时还是要粮票的。

下午四时派对准时开始。818的同学们从段老师家里搬了一大堆厨房工具到教室里,然后弄炉子烧水,剁肉切菜,拌馅揉面,擀皮包馅,干了个热火朝天。我的分工是拌馅,一份肉一份粉丝三份白菜若干油盐酱醋葱姜蒜,几根筷子搅动之间一抬头,张红、陈燕正领着几个北方同学擀面呢,一张张饺子皮有节奏地从他们的手里飞出来,像活的一样。看得眼热,我放弃了拌馅,也去擀面了,我的擀皮手艺就是在那次学会的。

所有的同学都先后到了,有好吃的,没有理由拒绝参加。男男女女一边干活一边说话,已经有交往的彼此了解得更清楚,还不熟悉的也互相介绍起来。

人多力量大 ,5点过不多久大家就先后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南方吃馄炖 ,北方吃饺子。这是我第一次做饺子 ,也是我第一次吃自己做的饺子 ,味道好极了。刘立民把那条狗腿做成了红烧肉,大约在一秒钟里就被抢光了。

只是这样的吃法永远也吃不饱。吃几个饺子,做一大堆事情,再吃几个饺子,就好像前面的没有吃一样,越吃越饿。很明显,同学们都跟我一 ,越吃胃口越好。肉馅用完了,就是粉丝大白菜,粉丝也没了,只有大白菜,味道还是好的。十点过了以后,面粉告磬。有同学自告奋勇,又去段老师家借,回来继续做白菜饺子吃....

直到午夜,同学们才言犹未尽,依依惜别。到这个时候我算了一下,这8个小时里,每人平均吃了超过一斤的面,还不算猪肉粉丝大白菜。年轻的胃口,年轻的力量。

第二天,有不少同学参加了清洁整理工作,还了厨具,又买了面粉还给老师。至此,包饺子派对正式结束。之后的两个星期里,再内向的818看见同班同学还是会点头打招呼的;后来,行注目礼;再后来,又视而不见,不打招呼了,等待着下一次包饺子派对.....

818毕业时的全班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