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65)教学灵感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 次)

教育随笔(65)教学灵感

著名钢琴家傅聪说:“我喜欢教学,因为教学不仅是我教学生,而是通过教学,我能学到许多东西,在讲解过程中有很多新的灵感。”如果傅聪先生在天之灵允许的话,我就把“新的灵感”称之为“教学灵感”吧。

“灵感”似乎很玄,其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正如傅聪先生所言,我自从走上语文教学讲台,越来越喜欢语文教学之后,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很多新的灵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阅读》和《写作》分编型课本。我在讲读王愿坚的小说《党费》备课时,突发灵感,要求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七根火柴》,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王愿坚,那篇小说的主人公卢进勇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黄新是夫妻,黄新和他们的女儿小妞留在南方根据地,黄新牺牲后,党组织抚养小妞长大。卢进勇在《七根火柴》中长征北上了。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篇小说的相关情节,以《父女相逢在北京天安门》为题,思考五分钟,开始口头作文。

没有想到,我为自己灵感突发的设计而自得,刚对同学们说完口头作文题,一位名叫卢山的女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您这个作文题不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能力。”

也许这就是美国旧金山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开窍反应”吧。

“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

于是,我立即鼓励她修改我出的作文题:“是吗?那你就改一改吧!但是时间跨度必须按我的要求来说!”

“好!请您把黑板上题目中后面的五个字擦掉,然后请加上省略号。”

“好的!非常好!五分钟后,请你先说!”

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都在思考自己按卢山的题目该怎么说。

五分钟后,卢山同学站起来说:“我的题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鲜战场》。卢进勇将军在朝鲜战场与随军护士小妞在防空洞邂逅,……”

她说得非常好,故事内容、时间跨度在情理之中,故事情节在意料之外,学生听完后热烈鼓掌。

思维的闸门一打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卢进勇父女相逢的地点随着学生们的想象合理地展现出来了。

教学灵感与“开窍反应”如影随形,经常在师生讨论中突然降临。当灵感闪现那一瞬间,只要紧紧抓住它,定能达到教学相长之境界。

教学过程中,把来自学生的问题,千方百计再抛给学生,即信息反馈及时反弹,设置“反弹语境”,能触发“开窍反应”。如《孔乙己》一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1):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她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班肯定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一个词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说不矛盾。

    学生(1):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还要用“大约”来修饰呢?

      (两人辩论了几分钟)

    学生(3):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很穷,没有人知道他死的确切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后面有了“的确”这个词。

当这个学生发言结束时,华中师大中文系在场听课的二百多见习生、武汉市及郊县十几个学校的听课教师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正确答案。

教学灵感还常常来自课堂教学之外,恰如陆游所言:“功夫在诗外”。

初中学生学习议论文后,一般都觉得写议论文很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兴起西装热潮。当时,我在执教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同时,还兼任学校为创收而办的服装设计班的语文课,该班几个学生(服装厂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一定要帮我做一套西服,陪我去选料,为我量身定做。西服做好之后,实验班语文教学刚好进入“议论文”单元,按照编者的要求,议论文教学必须讲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仅会读而且会写议论文。那么,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人们对西方世界充满好奇。于是,灵感启示我,选择穿西服走进写作教学课堂,让学生有话可说。

平时,我穿的都是黑色或蓝色卡其布中山装,那天我穿的是一套咖啡色毛料西服,还打了领带,而且故意迟到一两分钟,在学生焦急地盼望中,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哗然,兴奋异常。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的说:“李老师赶时髦,穿西服,像马季,好帅!”

有的说:“李老师还是穿中山装看着才像老师!”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请大家以《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为题,各自发表意见。要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学生整整说了一节课,然后,再以《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为题写作文,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写议论文的难点。

总而言之,教学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闪现,还是在备课时深思熟虑后自以为妙的设计,都需要执教者上课时实施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造课堂教学“开窍反应”有利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悠然见青山 发表评论于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从逻辑的角度讲,这句话是个病句,所以学生1说的是对的。学生2学生3说的牵强附会,他们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成见,以为大作家就不会写病句,这是对鲁迅的迷信,毫无疑问,这位博主头脑中也有这样的迷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