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谈收获

用诗一样的激情去拥抱诗一样的生活!
打印 (被阅读 次)

人们常常说“老不读三国”。

疫情肆虐遍地,只能宅在家里。于是假装自己还年轻,特意读读“三国”,写写文章,索性冒充一次向往已久的“作家”(“坐家”)来满足一下在别人眼里看来的“虚荣”。

众所周知,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不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洋洋洒洒,下笔如神地勾了出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105年间一幅幅群雄争霸,狼烟四起,逐鹿中原,三足鼎立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涉及的人物达1230人,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刘备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跃马檀溪;吕布的刺杀董卓,辕门射戟;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失空斩”七擒七纵,木牛流马;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杀一儆百斩杨松;孙权的赤壁之战,损了夫人又折兵;关羽的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走麦城;张飞的酒后失徐州,醉酒被杀身等这些生动而惊险的故事无不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和深深的思考。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以前看到的一些典故、成语在这里不期而遇,获益匪浅。

譬如,在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写道: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 后成语“三姓家奴”特指吕布,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在刘备临终前给诸葛亮托孤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 ...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汉语俗语,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告诉人们要向善而行;诸葛亮在赵云寿终正寝,上表后主伐魏时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后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阅读中还会发现更多的来自本部作品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至少二十条已被广泛应用于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各种交流中: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驱虎吞狼;掌上观文;伏龙凤雏;愆德隳好;披坚执锐;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大意失荆州,骄兵之计;步罡踏斗;七擒七纵;六丁六甲;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要言不烦;缓兵之计;偃旗息鼓;乐不思蜀。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东吴招亲—损了夫人又折兵;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些引经据典的珍贵文字当之无愧地承载着《三国演义》实至名归的经典和伟大。

《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巧妙地把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譬如在的众多人物中有倒行逆施的董卓,见利忘义的吕布,卖主求荣的杨松,草菅人命的孙綝(chēn),祸国殃民的黄皓等,这些人物都红极一时,不可一世。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物降一物",结果都理所当然地被正义所击毙,正应了那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历史是这样,现实也一样 ,远的不说,我们的邻居“川建国”同志的下场就是活生生的明证,倘若把这厮放回“二战”时期,他一定和希特勒有一拼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它所反映的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让我想起了拿破仑一世的法国大革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十月革命,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这些战争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但其结果都是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和生灵涂炭等为代价。

无论如何,战争是残酷的,这不单单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起作用,别国亦然。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就是在不间断的战争中重复着“一将成名万骨枯”大同小异的故事而盘旋迤逦前进。

欣赏《三国演义》,歌颂英雄主义。正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的插曲所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 

(1/14/2021 Oakville)

北美原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明海蓝天' 的评论 : 谢谢老兄雅赏鼓励!加得好,学习了
明海蓝天 发表评论于
文章很有才,总结的很好。再加几个凑热闹:人中呂布,马中赤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粗担忧...哈,最后的这个应该不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