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鹤唳华亭》的剧情分析(六)

打印 (被阅读 次)

接下来是在明堂上的对质,也就是此事最终的了解方案。古代的明堂不是一般的宫殿,是天子举行隆重的祭祀之所,一般来说皇帝要全国人民公开发布政策法规的时候,会召集所有在京的官员到那里集合,而平常的朝会,大部分官员是不参加的。这次关乎储君的名望和皇家成员之间是否和睦相处的问题,一点隐藏操作都会被外界认为是掩盖丑闻,所以这次的处理方案和最终表决都是要当着所有人面的,这不是编剧的瞎编,而是依据万历时期的梃击案,由于涉及到了储君和皇室名声,为破除百官疑虑,躲在深宫30多年不露面的万历皇帝,破天荒出现在明堂,带着太子太孙,一家子轮流向群臣发言表态,我们天家和睦,你们别在议论了。底下群臣以为看花眼了。好多大臣当中央一级的官二三十年了,这是头一回看见万历长什么样。

剧里的太子直到上明堂,都是处于劣势一方的。他虽然悄悄地凑齐了人证物证,但他其实并不打算拿出来反击。因为第一,头天晚上皇帝派亲信传话给他一个承诺,说你认下来的话我可以轻描淡写地把这事混过去;第二上朝前,对手故意把尚服局一局的宫人押到他面前,你要是不认输这一局的人质全得被撕票。所以他只能低头,侧面展示男主是个对底层蝼蚁怀有悲悯的人。处在他那个位置,斗起来难免伤及无辜,后面就要伤到了,但如果政治斗争无法避免拿底层百姓的命当炮灰,你是能少伤一个是一个,还是反正他们都是蝼蚁即使活过今天也活不过明天,还是连这点心理纠结都没有,干脆彻底牺牲掉'代价'只要我胜利了死多少人的性命在所不惜。书中对此有很触动人心的描写。男主舅舅曾为男主策划过三次上位的机会,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相隔五年,但是男主都因为不愿蝼蚁陷入战乱而不配合,第三次的时候男主表哥顾逢恩直接造反了,连知会他一声都没有,然后几乎是刀架在他脖子上让他黄袍加身,俩人在长州城的城墙上有段对话,脚底下是长州百姓逃亡被杀的惨象,顾逢恩指着这些百姓说五年前你就因为心慈手软,见不得这个场面而错失了良机,现在五年过去了你何曾改变他们身为蝼蚁的命运?太子说我能让他们多活五年,他们就没有白白供养我这五年。五年可以让一个生命少很多遗憾,也许一个百姓就能因此留下后代,就算终究是要死,多活五年少活五年,真的是一样的么?死100个和死50个,真的是一样的么?如果让你选,你难道不愿自己是少死的那拨人里面的么?你说我是妇人之仁,可如果这份仁慈是给你的,在你面临即将被无辜屠戮的时候,你不想要这仁慈么。你歌颂那些用此等方式成功的胜利者,因为死的不是你。

这段戏的确拍了,但不知道最终会不会被剪,因为到现在播放的剧集里,展现太子悲悯情怀的情节都被剪了,给出的理由是'介质'太敏感。回到这一集,他因为种种顾虑不得不向百官宣称,是他嫉妒齐王所以想了这么个招陷害兄弟,可是他违心承认下来以后形势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展,剧中演绎的那一段也是符合政治斗争的特点的。一方出现薄弱或者漏洞,你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可出乎你预料的是,反对党不给他片刻喘息机会,一拥而上撕咬直至你灭亡,还永世不让你翻身。这就是政治斗争的可怕,特点之一就是灭亡发生在一瞬间,头一刻还风平浪静,下一刻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就给你致命的一击,如果那一击没有让你毙命,马上扑上来一群鬣狗把你撕的渣都不剩。这一切都发生在很短暂的瞬间,要安排得很紧凑,否则就给你反盘的机会了。

这里的反对党百粥大人就是那个发起致命一击的主攻手。他的逻辑倒是正确的,'你认罪了是吧。那你就下台吧。',可是他太过着急了,太想痛打落水狗,结果反而欲速不达。百粥的火力很强,咄咄逼人,连皇帝都反感,连着两次喊他名字意思是叫他住口,可是他置之不理。他之所以这么猖狂,一个原因是他认定了太子没后手了,另外他也实在没时间了。如果输了齐王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那他押在齐王身上的赌就全没了。所以他迫切要赢。这段也向观众展示了古代很多时候首相的权力。中国在唐、宋、明这三代,施行的是群相制,就是宰相由三到四个大臣担任(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内阁首辅和次辅具备宰相之实),群相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能让一个人独大,威胁到皇帝。这是为避免唐之前的朝代的悲剧。唐之前由于都是独相,频频发生权相废立皇帝甚至干脆把皇帝杀了改朝换代自己当开国皇帝的悲剧,霍光、董卓、曹操、王莽、杨坚,太多这样的前车之鉴,所以唐太宗开始设立了群相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一把手,都是相。其中中书省的一把手就叫中书令,这个剧把三省也给简化了,只保留了中书令,所以剧的设定是首相一人领导整个政府。这个在明代个别时期也出现过,张居正就是。他当首辅的时候,内阁次辅要不没有,有也是摆设。

宰相大部分时候,在制约皇权上起很大的作用。剧中百粥大人的作派,比皇上还威风,频繁抢皇上的话甚至不给皇上开口的机会,历史上也真发生过,比这都厉害。那时候的大臣可是一点唯喏的奴相都没有,咄咄逼人起来皇帝都得躲。包拯就干过这事,非要宋仁宗听他的,仁宗受不了想逃,包拯上前一步拦住不让走,愈加喋喋不休,唾沫星子飞到皇帝脸上,皇帝竟不敢擦,好不容易逃回后宫,才敢小声对后妃抱怨。

面对白粥大人凌厉的攻势,皇帝很快就放弃保护太子的心了。头天晚上的轻诺,这么快就食言了,果真寡信。不过这里也能让观众看出来,就是皇帝早晚端了白粥,通过演员那个忌惮和反感的表情。但是现在他还没这个力量,所以只得顺着宰相,让太子去宗正寺囚禁,太子又一次对父亲绝望,但他还在忍,直到白粥还想动太子的老师卢世瑜,才真触及到了太子容忍的底线,他才开始奋起反击。剧情这么处理也是想让观众体会到卢世瑜在太子心中的地位,这位老师是太子移情的对象,师生十五年,太子把对父亲的感情需求,全转移到老师身上了。书中曾经有太子小时候看父亲手把手教大哥点茶,跑去找卢世瑜让他教自己点茶,就是这个老师实际上代替了父亲的角色。

皇帝食言的时候镜头分别给了太子和殿帅李重夔的惊讶表情特写,李重夔那个镜头里有两个模糊的绿袍身影,那两个就是史官,正在执笔记录。这剧在细节上做的很全。史官是离皇帝最近的官,便于听到观察到皇帝的一言一行一哈欠,然后一字不落记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就是历代的他们写下来的。由于他们就站在皇帝案旁那个兽首边上,所以史官又有个外号,叫螭头官。宋代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唐制,起居郎、起居舍人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

太子的反击就是叫人证上场,这时候姜尚宫才反应过来头天晚上出现在她面前欲将人证灭口的小太监,不是齐王派来而是太子派来的。演到这里给了一个姜尚宫的特写镜头,让她代表众人表现吃惊的表情。说实在的这脸,整的也太过分了。这就是削骨的后果,锥型下巴正面看还行,侧面看完全变形。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化妆师说他们现在给女演员化妆都得轻手轻脚的,生怕一个重力就把人家下巴给按掉了,要不就是鼻子掉了颧骨塌了。这年月,为演个戏也是够拼的。到处整容脸,而且还是同一个医生按照同一个模子整出来的。说实在的郝蕾和姜尚宫的演员应该对换一下,姜尚宫和那个吴内人才象母女好么,同样的高颧骨尖下巴。而郝蕾正相反是圆润丰满,这样的面相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可惜现在不吃香了。脸似银盆眼如杏核,丰腮广额,富态有福,中国历史上那些皇后的画像,都是这脸型,说白了,宜男相。

另外这里其实也埋了个伏笔。姜尚宫到现在才反应过来那小太监是谁的人,暗示她其实和齐王及赵贵妃都不熟,也并不真的关心他们的利益。她与他们只是主仆关系,没有象太子与表哥那样的情谊和因此培养出的关心。姜尚宫只是听命办事而已,她知道齐王想杀人灭口,然后她也看到了杀人灭口,那这任务就完成了,至于这人倒底死没死,没死的话会对齐王这一派有多不利,她连想都不想,不关她的事。所以如果20多集以后,她为了自身考量转而为别的什么人服务,那观众也别吃惊,这个伏笔早就埋下了。

齐王看到人证吴氏手捧卷轴上场,心理防线一下就坍塌了。这里也有好多观众喷编剧,说编的不合理,反派前面那么足智多谋现在突然强行智商下线,为什么他不一口咬定这人他不认识这事与他无关呢!因为那个物证暴露了他。逻辑是这样的:吴氏现在捧着的这份卷轴,只可能是她带到城楼上那幅,也就是太子临时写的那幅。因为张氏换下来那幅头天晚上已经被皇帝截胡了,是空白的(这个设计说明齐王智商真的是在线,他很是知道即使是诱饵,也要做到不留痕迹),可是太子临时换下他那幅空白的自己替换上一幅,所以当吴氏把人推下城墙逃离时,齐王指示她一定要把太子这幅假的销毁。但是现在,它出现了。第一,你不知道这里头太子写了什么,很可能就是太子模仿你的笔迹写的反动言论,你说你怕不怕?你无法证明这是假的;第二,就算你一口咬定这是假的,是你对手伪造的,那你干吗要销毁它啊?有人拿赃物栽赃陷害你,你第一应该做的是保留赃物以证清白,而不是相反赶快把赃物销毁了,你要这么做,不刚好说明你心里有鬼么?所以这个卷轴一出现齐王就完了。他还没等卷轴的外套被打开,就因急于撇清而说走了嘴'我给她的那幅明明是没有字的…'因为一旦卷轴被拿出来,众人看到被烧过的痕迹,那就坐实了你心里有鬼急于销赃灭迹,做实了一切都是你干的。

实际上他只要一直保持头脑冷静,是会判断出,这幅很可能也是空白的,拿来诈他用的。因为头天晚上太子和顾逢恩已经被分别隔离了。他俩谁都没机会再写一幅然后烧半截,再把这副交给吴氏让她拿着作证。吴氏这一夜是被太子手下的小太监控制住的,可那幅她没烧完的卷轴是被她藏在库房的房梁上的,而库房掌握在姜尚宫手里,这一晚太子的人是无论如何无法进入的。可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尤其在朝堂上这么多人紧盯着你,再加上吴氏恨他入骨的眼神,

然后太子还一个劲地跟他打心里战,"这女人现在要开口说出真相了啊!你和她的勾当就要大白于天下了啊"…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可能强大到安之若素,冷静不受干扰地推算出对方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的。齐王这么一个结婚三年了还要老娘给他挑鱼刺的人,哪里受的了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齐王被诈出了实话,皇帝立即制止住他,同时露出一个微笑。这个笑容是在说,大儿子啊你跟老三斗,你的心理素质,智商还有情商,差得还远哪!当接班人,老三就是比你更合格的呀。这里皇帝对太子的能力和行为都是很满意的。

在众目睽睽之下,齐王自己漏了馅,那就怎么都不能明着保他了。所以皇帝让太子处置。这时候太子才真正掌握了全局。那当然也得是痛打落水狗不能给对手一点喘息机会,可是当他要把齐王送去囚禁的时候,皇帝对着他使劲眨了一下眼,那是个特别清晰的特写镜头。然后太子马上改口了,把这一切都推在小人物张尚服身上,因为他知道皇帝是下死心要保大儿子的了,他再坚持痛打落水狗,谁都不高兴,他只能放过齐王一马。这个处理结果,完全比照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一名叫张差的疯汉(也姓张,估计剧里张尚服的姓氏就是这么来的),手持枣木棍闯入了太子居住的慈庆宫,逢人便打,虽然没有打到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史上最短命的倒霉蛋皇帝,在漫长的储君阶段饱受父亲的虐待惊吓,身心俱废,好不容易熬到老爹驾甭自己登基,坐上龙椅29天就死了,连新年号都没来得及取),但打伤了守门太监。后来张差被侍卫拿住后,供出是郑贵妃(相当于剧中的齐王)手下指使,让他“打上宫去,撞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小爷(明末宫里人对太子的称呼),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本来外廷的文官们为了保太子,就与恃宠而骄的郑贵妃素有积怨(神宗因为极其宠爱郑贵妃,一直想把她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更立为太子,遭到朝臣们的坚决反对。神宗遂消极怠工,坚持不上朝三十余年),于是趁机发难。郑贵妃在万历皇帝的劝说下,亲自去向太子哭诉赔罪,万历皇帝又带着太子、皇孙一起来到朝堂接见群臣,为案件定性。皇太子朱常洛当着父皇的面向群臣哭诉表态:“我父子何等亲爱! 外廷有许多议论,说你们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太子息事宁人,群臣也只得作罢。这桩震动朝野的惊天大案,最后竟以嫌犯张差一人寸磔(凌迟)、另外涉案的二人发远方戍守草草结案。

万历皇帝向群臣发表讲话,为什么要把太子、皇孙一并拉来?就是为了向群臣展示皇家其乐融融、上下一体一心的姿态,皇太子向群臣喊话的那句“何等亲爱”就是为万历皇帝这一姿态的背书。既然皇帝和皇太子是这样的态度,那谁再继续闹,谁就是离间皇家骨肉,影响皇室的安定团结,这个后果很严重。所以这个案子的真相如何,在众人眼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皇帝本人已经把它定性为离间皇室、影响国家安定团结的恶性案件,所以只惩“首恶”张差,不得广为株连(因为继续追查下去,只会株连广大,严重影响朝局的稳定,有可能连皇帝都罩不住)。所以在权谋中,真相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当真相有可能危及到利益时,就宁愿不追究、甚至还要努力去掩盖。

剧里萧定权的做法也是这样,既维护了皇家的体面和兄弟之间团结一体,也因为对兄弟过错的包容而展现了自己具有为人君的仁爱和度量、为兄弟的友悌,以及体谅君父的孝顺(参照帝舜因顺从父亲瞽叟而包容其异母弟象的事迹)。所以这个处理皇帝很满意(本来皇帝放手让他来处理这个烫手山芋就是把他架在火上烤,故意要考验一下他的应对能力),

至于他的政敌对手们,已输得一败涂地,本来就是引颈就戮的命,生杀予杀全由他一句话,此时也无话可说,所以他冠礼的一切阻碍此刻都已经扫除,那一局的宫女也被安全释放。至于他亏欠的,只有可怜的张尚服一人--她被萧定权寸磔(凌迟)了。所以萧定权把气全撒在了她女儿吴氏的身上。他后来告诉吴氏真相的时候,很明显是在发泄,话说的特别狠毒。

紧接着下一个场景是皇帝一家吃饭,齐王和他娘明着说不想离京就藩,被太子当场给怼了回去,然后那俩人一脸不甘心的样子,明摆着是要搞事想扳回这一局,太子看在眼里,潜意识里得了被迫害妄想症,被害的次数多了看谁都以为要害他,结果这个心态牵出了第二回合较量,就是春闱科举案,两个剧情衔接的很紧凑,伏笔也很自然,就埋在齐王和赵妃以及齐王妃三人的表情和对话里。

很多观众因为这第一个事件反转太多垢病编剧,"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烧脑而烧脑…俄罗斯套娃…显白你多么高级吗…",我没觉得这个冠礼风波反转的次数多,因为只要你仔细看剧,抓住镜头语言和小细节,那些出乎意料的反转,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而且这么一个相对复杂的局,编剧没有出现大的bug,各种分岔路线都考虑到了,各种可能都基本能圆上,编剧的脑子可以说很够用了。再而且,开局这三集任务特别重,既要抓观众眼球尽量避免被弃剧,还要把父子之间那种揣摩试探,儿子渴望父亲的感情又害怕与他亲近、太子与老师之间是比父子还亲的关系、父亲的偏心、齐王的资质能力、男主自怜自嗟的性格、中书令的强势、政局的平衡,男主与表哥的亲密,与外戚舅家的错综,所有这些要在短短三集,利用一个事件向观众交代清楚,这个剧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缺憾也从中而来。就是她想要观众了解的太多,一股脑全塞过来,使得剧情变得复杂。这个开篇实在太绕了,一下子劝退了大批观众。更糟的是导演还特别爱用闪回,一个人说了两句话,就给你看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放到很久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类似回忆的画面放出来,生怕你把故事一下就看完整了,故弄玄虚。不过作者的原著就这风格,所有的人说话都留一半,还经常莫名其妙说出一句话,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你必须往前翻好多遍,可能才能猜出几分来,电视剧沿用了此风格,更增加了看戏的难度。现在人看电视剧,都是解闷用的谁还带脑子。她这个,不仅让观众费脑子,还得对中国历史甚至诗词歌赋有了解,门槛也太高了。看古装剧,要的就是爽,超现实,主角怼天怼地横着走路还谁都得让着他,人物在天上飞来飞去,要什么有什么,总之是把现实里不能实现的愿望放到观剧体验里,过把精神鸦片瘾。你这么绕,这么烧脑,弄的人都看不懂,你是在讽刺观众缺智商么?人当然不会说自己有问题,人只会说你这剧太幼稚,越看不懂越骂它幼稚,大多是看了前几集,觉得权力框架不够大气,手段不够成熟精准,张口就来剧情幼稚。和大家津津乐道的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里面全是40多岁老油条的权谋比起来,这么一个20岁的重感情的弱鸡,还配出来讲权谋?现在没人愿意花时间看一个不成熟的loser遭遇惨事后的成长史,生活已经足够惨了。在爽文爽剧的今天,看电视的主体受众,他们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扭曲了多少,很难说。孔子曾经提出过关于儒家君子之美的几个要点: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儒家君子身上遗世独立的过人之处,在腹黑宫斗剧当道的今天,有几个银幕形象,几本书真的将君子五美塑造了出来?这个剧从开播就不断有人骂男主窝囊废,弹幕大军对太子黑化的呼声很高,许多人评论不冷酷无情的人不配做皇帝,上位者就应该残忍果绝。这些人自动把自己带入成为上位者信奉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忘了自己在现实中是被你欣赏的上位者所牺牲的代价。相比很多小说塑造的高大全金手指人物,此书主角如同殉道者,放弃自己使百姓免于战火和灾难,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是中国古人的主流审美。而现代人的审美是"我喜欢看有血性,有魄力,有胆识的强者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看的人热血沸腾!只要死的人不是我。"。在看东西方文明发展史时,总会看到很多西方殉道者,耶苏,圣瓦伦丁之类的人物,其实我们也有,为坚持信仰而不畏迫害杀戮,以致牺牲生命,可我们有多少文学或者影视作品,去表现自己民族中出现的这类人呢。就电视剧而言希望主创不要妥协,将君子喻于义的风骨体现出来。场景的风雅精致很好,但对传统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咱们这个民族自己的传统价值观的展示,才是这剧的精神。

晚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剧情很惨的,无论好人坏人最终都团灭。但却是中国历史真实的写照。实际上真实历史比剧里的还惨,经常是夷三族诛九族的团灭。受不了这个就看不了剧。
晚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这就是第二把手不能干政的后果。被第一把手常年防范的结果。另外他才刚刚成人,步入政坛,组建自己人马还早着呢。
dell_dell 发表评论于
才女啊,看不够你写的。 要是才女是电视剧官方的,写的快一些,配合着电视剧更新就好啦。觉得电视剧拍的挺好,全员演技在线,男主的演技已经掩盖了年龄过老, 几个角度也帅,还有几分少年气。连反派都很喜人,白粥虽然坏到家了,但是骂起人来很是清奇,很是期待他再骂人呀。 话说我在国内某网上发评论“古代的贪官佞臣都是才子出身的呀”, 结果这句话发不出去,有敏感字! 把贪官两字拿掉,才能发。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晚妆的最后一段评论写得精彩绝伦,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流行文化的冲突,导致此剧为何被多人弃剧的缘由。此剧对我来说来不算太烧脑,很多美剧要比此剧烧脑得多,而对人物刻画上经过晚妆的解读和分析,让我这个没文化的人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看剧就顺畅多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有些bug是完全不必要的,比如军马风波,一个太子能够驱使的难道只有一个顾内人?她一个人跟着太子的小舅子张绍筠去解决一个本来胜券在握的问题,只因分身乏术,顾内人去看军马,没有看住愚蠢的小舅子张绍筠,让他把买马的合同签成了卖马的合同,而这完全可以避免,只要多带去一个心腹即可。这显得编剧在故意为之,让剧情没有必要地发生反转。
另外,太子的情报系统太差劲,比起太史令,他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就靠表弟顾逢恩和顾内人,也太惨了点吧。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这部剧我在国内开始追,但更新很慢,男主表演有点太较劲,失去兴趣。听晚装的介绍,再回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