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味道

好想回到江南,做回那山水中的女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十一月份是怀念的季节,这是一篇旧文,贴来纪念逝去的岁月和亲人。

看了同学的博客,引起了写小时候的兴趣。

在一生当中,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估计就是你小时候懵懂成长的地方和你度过美好青春的地方了。对我来说,家乡宜兴和大学厦门就是这样两个让我最想念的地方。

我的老家在宜兴乡下,宜兴城西南50里之外的都山荡边。父母生了我们四个子女,不多不少,村里的家庭常常有三到五个小孩。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家总是不缺粮,我家小时候总缺,也许是我们饭量大吧。我最小,兄长大我三岁,上面有两个姐姐,大姐大我十岁,很早在队里做工。二姐负责做饭,要负责把干饭或者团子给挣工分的大姐和父亲吃。我和哥哥小,老吃不饱,常常要偷吃大人的饭,二姐现在还常说要管好我们不偷吃真难。我们天天吃的是包菜烧稀饭,饭粒很少,包菜很多,中午也如此。所以到现在我和我哥都不要吃菜稀饭,小时候吃怕了。

吃不饱,也没有零食。所以小孩子们会想方设法地找吃,就地取材。那个“子楼楼”草(同学叫她叫叫草)长在麦田里或者田埂上,长得跟豌豆差不多,摘下来用盐水煮煮,味道跟豆子差不多,也可以生吃,豆子挖掉后,剪掉一段把里面的仔拿掉,可以当哨子吹,所以我同学较她“叫叫草”。

那个红花草(紫云英)可以生吃,甜甜的有股青涩味,那个红花的蕊甜腻无比。小时候那个草是长在公家田里的,成熟后当猪肥料或者当堆肥,不能拿回家的。我们就折一把当场吃了。后来分田到户后,自家种了,可以割回家,与酒糟炒着吃,或者凉拌,爽口,现在基本吃不到了。

那个马兰,更是好吃。田边的马兰要在清明前吃,凉拌或者作团子的陷,马兰团子。以前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春节回乡,大姐每次会到田里挖些做团子给我们吃。还有荠菜,野生的,包馄饨吃,清香无比。现在市场上卖的马兰和荠菜都是种植的,缺少了土地的芬香。

马兰头

那个桑椹是我的最爱。母亲负责养队里的蚕。我是她的主帮手,每天要去采桑叶,要喂蚕。初夏的桑田里,桑椹满枝,红的没熟透,酸酸甜甜的,别有风味,紫的熟透了,很甜。黑的最好,熟透了。吃过后,嘴巴上红一块,紫一块。有时嘴巴还发肿呢,因为那桑椹给毛毛虫(刺毛)爬过了。蛇也喜欢吃熟的桑椹。所以吃紫的桑葚要特别当心,不要上当。

那个蚕豆,更不用说啦,偷吃当然只有生的了。光明正大的是煮着吃和炒着吃。我们小时候用根针把煮熟的豆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吃,解馋又当饱。

那个绿雨头草,是用来做团子的,也就是青团子。采下来的叶子放在石臼里打烂,混在糯米粉里,揉成青色,里面包甜的陷,花生,芝麻,或者红豆馅,清香无比,是先生的最爱,每年春节回乡下,他母亲总会准备青团子吃。我因为不喜甜食,很少想念。

我们村子西边是荡,荡边的芦苇根很甜,芦苇叶可以包粽子吃。荡滩上的茅草春天开花,那根可以挖着吃,那花开之前可以拔出来吃,我们叫毛莙(不知道怎么写-我叫它茅针),春天拔毛莙,夏天摸河鲜: 小鱼,螺蛳,河蚌,蚬子,都是难得的美味。

芦苇

茅针

茅针开花 - 茅草花

螺蛳,准确地说应该叫蛳螺。蛳螺三吃,嘟蛳螺。

韭菜炒蛳螺肉。

蛳螺肉做的泥蛳螺

小野鱼,比一般的大鱼要好吃N倍。

我们村子后边有座山,叫都山,大约50米海拔。山上有野草莓,野栗子,李子等等,夏天雨后更有一种特产地衣,小时候去采回来烧着吃,到现在也没弄明白这个是什么东东,到底能不能吃,吃后很难消化。山上还有一个好东东: 地蒜,也就是野生的大蒜,春天挖来做地蒜饼吃。现在我老家菜地里种着一簇,那是嫂子挖来种在那的。去年冬天回家期间,嫂子挖来给我们烤饼吃了,或者因为心情,或者是季节不对,或者不再是野生的缘故,我没有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地衣

地蒜

大名鼎鼎的荠菜,荠菜馄饨和包子。

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已经记不起名字了。现在的小孩也不吃那野生的东西,少了不少乐趣。等他们长大以后,不知道想念什么?手机游戏?或者电子产品?

秋风起,蟹脚痒,大雁南飞。

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娘亲,两眼泪汪汪。

江南烟雨之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好的,那就献丑了。
飯盛男 发表评论于
人類在堕落。自己小時候常喫的很平常的東西、自己的子輩已无這口福了
spring1968 发表评论于
好亲切!跟我家乡一样。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广东家乡说是田螺,流口水呀。
areYOUsure 发表评论于
大赞!一样的小时候!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都是喜欢的家乡美食!来参加做菜活动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