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随笔-“牛奶桶”关门了

带着对盛夏的眷恋,新绿的期盼,以其生命中最璀璨的瞬间,迎接寒冬......
打印 (被阅读 次)

    近日,在家附近有一家叫牛奶桶(Milk Pail Market)的小市场,经营45个春秋之后,关门大吉了。其实,在我们这个地方,关闭一家商店是很平常的事,特别是近年来硅谷地价房价租金的飙升,令到不少商店纷纷搬离,结业,易主,所以,“牛奶桶”的关闭,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之所以有为它舞文弄墨的冲动,也许是因为这家小商店,坐落在距我们刚落户硅谷时的居所只一路口之遥的购物广场;又因为,这家小小的店铺,是近年来这个硕大的购物广场在轰轰烈烈的更新改造中留守到最后的一家;也因为,只不过是内心一股莫名的冲动,想为它写下点什么……

    这家牛奶桶市场,安静地蜗居于购物广场的一角,很简陋,看起来就像是盖了顶棚的农夫货摊,主要出售奶制品和新鲜的蔬果。我是它的老顾客了,20年前就开始光顾,但我并不是它的常客。刚搬到硅谷那阵子,因为离家近,也会偶尔光顾一下,买些新鲜蔬果。后来,我们搬到几条马路之外的房子,光顾的机会就更少了,一般只是顺路经过,想起要闲逛一下才会进去看看。

    那个硕大的购物广场,近年来被更新改造,原有的大商场,小店铺,餐厅都陆续迁离,土地被推平,拔地而起的,是一个更时尚,更拥挤的商业中心,琳琅的商场,餐厅,昂贵的公寓,豪华的影院,整个广场与我们刚搬去时相比,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唯有这家不太起眼的牛奶桶市场,依然安静地在广场的一角,每天迎送着一批批老顾客,过路人。

 

    不久前的一天,我正好经过,又正好需要买些蔬果,就像往常一样停车驻足。当我停好车,走到店门前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高高矗立的店牌上,写着“经营45年,月底关门”的告示,顿感一阵惊讶,惊讶于它的关闭,更惊讶于它45年的历史,原来,这家小小的店铺,已经走过了这么长一段路!然而,不管是再长的历史,还是曾经有过的辉煌,最终还是逃不过它最后的宿命。在这个变得尺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在这个与周遭拔地而起的奢华变得越来越不协调的环境里,关门,应该算是它最明智,也最有尊严的谢幕了吧?

    走进店里,在果红叶绿的蔬果间闲逛着。顾客像往常一样,不少也不多,蔬果也跟往常一样,整齐有序地一排排,一架架地放置着,有些比超市贵,有些比超市便宜,但是,都比超市的新鲜诱人。

    我挑了几样蔬果,就走到付款台。在热情的墨西哥女郎为我的商品称重,打价的同时,无聊的我没话找话地问了一句“看到牌子你们月底关门了,是结束营业还是搬到别的地方?”,她回答“是结业了”,说话的同时,阳光灿烂的脸庞让人觉察到一丝阴郁的掠过。我意识到,我说错话了,我的提问,她的回答,也许就撩起了她对老店铺的不舍,又或者面对即将失业的担忧。的确,每一家公司或商场的关门,都意味着一批雇员的失业啊。

    “牛奶桶”关门前一天,正好是周末,我刚好开车路过,看到店门前的小空地热闹得像开派对。没有“关门大吉,清仓大甩卖”之类的吆喝,只见四周挂着一簇簇装点的气球,门前摆着一个小摊位,店员正在用他们传统的奶酪夹着小块面包让顾客试吃(或者是最后的品尝)?一个小帐篷里,音乐人正在吹奏着欢快的乐曲,顾客们安静有序地在进进出出,有购物的,有流连的,仿佛都在向这个“老朋友”作最后的告别。不少顾客都纷纷举起手机,为这个小店留下载入史册前的最后风采,那情那景,仿佛这店不是要关门,而是在庆祝开张。我也忍不住停了下来,把这个“牛奶桶”连同那些依依不舍地与其合影的人们,那个夹杂着失落的欢乐场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定格在我手机的镜头里。

    “牛奶桶”关门后,我又一次开车路过。店牌还没拆,依旧高高矗立在店门前,只是没有了蔬果,也没有了人气,令门前的小空地显得空阔冷清。店铺原本通透的大窗户用一匹匹帐篷一样的塑料布遮挂着,在微风中飘忽,令清冷的门面更添一份潦落之感,与豪华电影院相邻,就显得更不协调了。

    其实,像“牛奶桶”这样经营出售新鲜蔬果小市场,在我们居住的地方也不少,它的结业,对于人们的日常购物,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只是,它的消失,萌发了一群老顾客的怀旧,造成了一批店员的失业,在硅谷的商业史册上又添了新的一笔…….

    也许,不久的将来,当我再次开车路过时,这个曾经的“牛奶桶”,就被夷为平地,然后再长出高楼,从此,“牛奶桶”便彻底退出视线,淡忘于记忆。到那时,如果有那些曾经的,忠实的老顾客路过,一定会指着那些高楼,怀旧又感慨地说“这里是曾经的牛奶桶……”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主要是有sentimental value。
深秋的红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onbonlei' 的评论 :

看来您是牛奶桶忠实的老顾客了。我还真没留意过它的西红柿有什么特别呢。
深秋的红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海陬观者' 的评论 :

说得极是,这类小市场,比起时尚的大超市,更让人感到亲切和接地气。您对硅谷的发展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佩服!
海陬观者 发表评论于
四十五年的岁月,当年的一棵树苗,都能长成几个人高的乔木了吧。 四十五年前,1974年,还没有 Instagram(2010年), 没有 Twitter(2006年), 也没有 Facebook(2004年), 没有 Google(1998年), 没有 Amazon (1994年),连 Yahoo 都还没问世(1994年), 现在闻名世界的 Apple 公司(1976年)还连影子都没有, 生物科技的 Genentech(1976年) 还得等两年才出世。 在硅谷的腹心地带,看着一个一个的 Tech Giant 拔地而起,这家小市场默默地固守着自己的本业,让顾客们能用 牛奶鸡蛋 充实了自己的早餐,让香甜咸素、甘旨肥浓在晚餐桌上各张其味。 那些新兴的企业可能让人惊叹变迁之快速,但它们不能让人觉得平易可亲。 是这一类的小市场,如同闾阎炊烟的平淡,才能给人带来乡里的感觉。
bonbonlei 发表评论于
最近这些天也一直想为它码些字呢。附近再找不到比它更好的西红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