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八十年代(七):文革史应该补上的一页

吴友明 (2019-07-19 21:11:46) 评论 (39)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知青大返城,是指1979年开始的几年时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上山下乡知青和城镇居民的大返程,而不是只有知青。用我们一家的事例来说最清楚。

    我们一家7人(父母和我们五个兄弟姐妹)是1969年下乡的,1979年可以全家回城。这时候, 我们一家有4人有条件回城:我父母、我最小的妹妹和我。其他3人呢?我姐姐婚嫁了,我的大妹妹有固定工作了,我弟弟在读大学。所以,只有我们4人户口还在农村。

    这一批回城,是安排城镇居民回城,凡是下乡的城镇居民户,还没有升学或者工作的,户口还在农村的,愿意回城的都批准。

    这就是说,在回城的浪潮中,城镇居民是先于知青回城的。在我们下乡的书洋公社,据我估计,下乡的城镇居民人口比下乡的知青还多。在我们的生产队,下乡的时候,城镇居民有13人,知青有7人,附近的几个生产队也是如此。因为大队安置下乡人员,分派到每一个生产队,大多是根据居民和知青的比例安置的。

    这些细节也许没有人注意到,却是非常重要的,对我八十年代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我是老三届知青,照理说1969年下乡是以知青身份下去的,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是全家下乡,就按照城镇居民的人头算我的份。我姐姐也是老三届,她也和我一样,城镇居民身份。在我们公社,像我们这种知青身份被划到城镇居民身份的很多。城镇居民中个人的生活补贴比知青差,根据我的旧信记载,当时龙海县政府对全户下乡的落户安置费是每人160元,单身汉每人230元。在落户后的六个月里,单身汉每人每月8元,全户每人每月6元。半年后就取消任何补贴。安置部门只区别单身和全户,不是知青的单身汉也享受知青待遇。这就是说,只要单身就是知青,只要是全户的,就是居民。

当地的领导干部为了区别居民户的知青,称我们是户青。知青和户青的的待遇在半年之后就停止了,看起来一视同仁,可是到了有招工指标的时候,知青优先。下乡之后一年,单身知青就陆陆续续走了,有的招工,有的补员,有的申请病退回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唯有居民户的知青因为家里有父母需要照顾,很难走。居民户下乡的,又大多数是有历史问题的家庭,子女即使是知青,也不在招工的考虑之内。所以,直到1979年,留着农村的几乎只有居民户。这一年夏天,城镇居民户都落实回城,可是回城不会安排工作,我想我是知青,可以等待招工,所以我没有回城。为的就是这张知青身份的ID卡。

      1980年回城之后我参加工作的经历已经介绍过了,但是我的知青身份还是没有被承认,因为知青是计算工龄的,我没资格加工资。我只好再找亲友到劳动局说情,还到原来读中学的龙海一中打了一张毕业证明,证明我是1967年在该校初中毕业,毕业时没有发毕业证书。这是一张32开的纸条,却让我纠结了十几年的心病。

其实,纸条容易打,劳动局这关不容易过。若不是为了加工资,我才不在乎什么毕业证明,我是不是知青身份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和我一样纠结知青身份的户青朋友还很多,他们为此的遭受挫折的故事我也知道不少,现在,那些下乡的朋友,不管是知青还是户青,不管是退休还是还在工作,都享受着下乡的工龄补贴。没有人去注意到40年前上上下下的那条醒目标语。

   “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去!”

     时代只记住知青,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城镇居民,尤其是户青。那些年我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就是因为是户青,憋气窝火十几年。十几年的光阴足以使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脱胎换骨。

     补充一个问题,在我的回忆录《土楼岁月》里,我记录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生产队的,但是我错了,直到2016年我回到第二故乡的时候,90岁的老队长对我说,我们队里最后走的不是我,而是两位知青。原来,这两位知青长期回城,户口还在农村。直到我走以后,也就是1980年之后,才把户口迁回去。具体哪一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八十年代的故事。还有很多知青和户青的故事我不知道,我走之后,我们大队还有不少户青没有招工的份,尤其是那几位地主的儿子,我的同龄人,他们在八十年代的遭遇,一定比我更加坎坷。

     八十年代的往事不堪回首! 也正是不堪回首才要回首,历史就是回首。户青的历史我们不回首?谁回首?!什么是“户青”?在文革的字典里都找不到,应该在文革史上补上一页。

最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