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要回到加州对媒体“说书”

吴友明 (2017-09-04 10:47:26) 评论 (21)

我的一位在中国开民营书店的朋友今天在微信上介绍了一篇文章,是《北京晨报》2017.8.30的文章《答记者问:纸质阅读还有未来吗?》

      刚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在谈论这个纸质书和电子书竞争的这个颇具争议新话题。但是再看一眼,原来是方舟子要回到加州了,他是在因为他要回到加州居住,很多书要搬回来,回答北京晚报记者的提问。

      他说:“对我来说,电子书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而且不存在运输、储存问题。2009年我决定回国时,最头疼的就是有那么多藏书要处理,中文书都卖掉了,英文书舍不得,装了三十多箱海运回国,费了一些周折海关才放行。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得不再搬到加州,藏书只好再次装箱、海运一次。如果是电子书,再多也只要一个移动硬盘,就不用这么折腾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是尽量买电子书避免买纸质书的。”

      电子书是很方便,而且不占空间。网络上就有很多电子书,但是看电子书只是浏览而已,把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拷贝下来。但是真的要认真看一本书的时候,还是要看纸质书。比如我们从网络上看《白鹿原》,其中就有打错的字,比如“瞅一眼”,写成“啾一眼”,“二眯儿”写成“二咪儿”,这都是对比原著才发现的。这就说明了那些打字的人文化水平太差了,“瞅”是看得意思,“啾”是鸟叫得的声音,看起来打字的人连基本的文学素质都缺乏,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还有一些要很详细看才能发现的错别字,都是外形很像但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一般读者都不会发现的,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网络刊登的《白鹿原》都是同样的错别字。连《白鹿原》这么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有这么多错字,其他网络的电子书籍就不用说了。

      如果是浏览,我只是看包括电子书籍的网络文字,但是如果要认真分析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时候,就一定要看纸质的书籍了。纸质的书籍你可以随时批注圈阅,尤其是那种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籍,要回头找那些批注唯有纸质书籍。有的朋友出电子书,我基本上不看,看电子书很累,也伤眼睛。看纸质书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必接触屏幕,不会 伤害眼睛,而且你可以躺在床上看, 出门的时候带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也是我的习惯。

      所以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纸质书。在很多人已经不买纸质书的时候,在很多人已经把纸质书都当垃圾扔掉的时候,我还是舍不得扔,每当随意翻起一本老书,看看自己书中自己的批注,就会想起很多往事。对于我这种喜欢怀旧的人来说,怀念过去往往会让我们的人生重新编排一次,而且每一次都会有惊喜发生,就像普希金的名言“而那过去的,就变成亲切的怀念。”

      《北京晨报》这篇文章不长,长的是读者的评论,在微信里读者的评论几乎都是正面的,对他回到美国感到惋惜;

 

xxxx.png

 

但是在网络上,对方舟子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而且说话很难听:

 

zz.png

这是这篇文章的网址:

https://weibo.com/5390274051/Fk50uwiY0?type=comment#_rnd1504543962106

https://mp.weixin.qq.com/s/tRsAJx8G5f2cqjO0kXRImA

大家的看法一定很多,我就不多写了。

最近我的文章:

9月份在西雅图开车要注意的一件事

(11/8953 reads)2017-09-01 21:21:09

美国的朋友开车要更加小心了

(10/12025 reads)2017-08-30 19:55:14

一点健身经验和大家分享

(20/14705 reads)2017-08-28 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