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热点
  • 原创
  • 时政
  • 旅游
  • 美食
  • 家居
  • 健康
  • 财经
  • 教育
  • 情感
  • 星座
  • 时尚
  • 娱乐
  • 历史
  • 文化
  • 社区
  • 帮助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转帖)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转帖)

2016-02-28 19:03:44

湖墅STL

湖墅STL
随兴所之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一道閃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並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後來才知道這本來就是一句戲文。

 

  那麼在先秦時,人們到底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以下是《左傳》記載的真實事件。

 

  題目是:「晏子不死君難。」。

 

  (齊國大夫)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

 

  《左傳》是儒家經典教材,儒家對於「君難」的看法是:「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就是說國君為了社稷國家去死,死得其所,我們就應該與之共同赴難,如果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麼大臣們又不是他的奴才,誰該去死呢?

 

  這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麼會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孔子家語?六本》篇裡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

 

  《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回答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還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制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

 

  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

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

 

  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最早是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用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谷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鑑論》)。

 

  天下和君王的關係,儒家主張的是「天下為公」,(《禮記?禮運》)這點明代君臣也是有共識的。樊玉衡曾上疏萬曆提醒道:「皇上牽於皇貴妃體貌難處之故,優遊隱忍,甘以宗社為戲,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貴妃之天下。」。君主和臣民的關係,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

 

  那麼兩段話流傳至今,被廣泛誤解又是怎麼回事?

 

  滿清入關後,為了維護其滿清部族統治,奴隸制殘餘,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毫無顧忌的肆意歪曲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為其所用。

 

  康熙自稱:「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他自封是聖人在世:「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東華錄》卷五十一)。從此滿清皇帝成為活著的聖人,傳統儒家在君權之上的道統被其徹底顛覆,滿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為所欲為的同時。在精神上也成為「教主」。皇權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權力就是真理,徹底敗壞了儒學思想。

 

  於是晏子所說的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就不再是事實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僅僅成為臣下不得不執行的命令,而且還源於起碼的倫理道德要求,要心甘情願,要感激涕零的去死。奴性成為整個社會的共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滿清皇帝在把持了儒學語言解釋權之後,滿清「家有天下」、全面專制的觀念也發展到了頂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了更新的內涵。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裡這麼罵呂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德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他把這句詩、把大一統歪曲到這種程度,他說:「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愛心覺羅的,你們這群奴才到哪兒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呂留良)敢反對俺大清,這是忘恩負義!」。很明顯滿清皇帝把明代以來的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變為「君本專制」說,滿清皇帝既是教主,出言成「經」,從此儒學被閹割成了「奴學」。

 

  當代滿遺尤為可恨的是:為了給滿清開脫,把「滿清奴學」強按到歷代中華政權,強加到傳統文化,栽贓到儒學,將儒學當作滿清黑暗統治萬惡之源的替罪羊。滿清王朝康雍乾之世「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實際上是試圖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凡是這種政權都是封閉的、保守的,極力壓制任何異端思想的,這和文明進步是背道而馳,同歷代中華政權有根本性的不同。

 

參見

  《由民本主義倒退為奴才哲學》

  《清朝--中國唯一道統治統完美結合的朝代》

 

登录后才可评论.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今日热点

  • 楼道里的默契经济学: 市井中的“道法自然”康赛欧
  • 你爱上的爱情...BeijingGirl1
  • 连老胡都唱衰大俄了sandstone2
  • 提前退休之职场反思徐徐道来
  • 触目惊心:美国医疗业诈骗案有多疯狂?earth2029
  • 波士顿旅游 – 洗碗机坏了林向田
  • 青葱岁月2自由不散漫
  • 德国超过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谢盛友
  • 我的401 教室科大瞬间
  • 哪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小兔三屋
  • 来个谬论:不重仓,不算投资BrightLine
  • 小黄姑娘, 高跟鞋和其他铃兰听风
  • 2025回国(33)张掖:马蹄寺石窟,祁连山牛仔绿岛阳光
  • 西方如今要向天朝社会学习吗?兼谈理想主义的危机我心依旧2008

一周热点

  • 我家后院子的花草瓜菜都长疯了!mychina
  • 中年丈夫失业的唏嘘BeijingGirl1
  • 又参观了一个老人公寓帕格尼尼
  • 人间清醒与人间糊涂多伦多橄榄树
  • 国内的美好生活 - 高铁和滴滴打车匆匆走过
  • 在美国坐火车的体会net422003
  • 人生不是拼爹游戏,认知才是王牌康赛欧
  • 德州神秘营悲剧,应让我们明白什么老键
  • 勿忘国耻,参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一游龙江(4)世界在我心中
  • 2025回国 年轻人躺平(图)菲儿天地
  • 举国震惊:一场家宴,竟是一次生死劫!麦姐
  • 以色列——被逐出欧洲家园犹太人的无奈归宿(二)橡溪
  • 等待已久的Costco福利终于来了GoBucks!
  • “南京红姐”之事件,全民狂欢毁三观雅酷原创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
切换到网页版
湖墅STL

湖墅STL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转帖)

湖墅STL (2016-02-28 19:03:44) 评论 (0)

 

從兩段「儒家名言」被誤讀,試看滿清之黑暗,滿遺之卑劣

一道閃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說成是儒學教義,常常被某些人義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學,當作討伐孔孟儒學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經典、朱熹理學著作,並沒有此話的出處,孔子、孟子更沒有說過。後來才知道這本來就是一句戲文。

 

  那麼在先秦時,人們到底如何看待君臣關係呢?以下是《左傳》記載的真實事件。

 

  題目是:「晏子不死君難。」。

 

  (齊國大夫)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

 

  《左傳》是儒家經典教材,儒家對於「君難」的看法是:「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就是說國君為了社稷國家去死,死得其所,我們就應該與之共同赴難,如果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麼大臣們又不是他的奴才,誰該去死呢?

 

  這就是儒家對於君臣生死問題的態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麼會有「君讓臣死,臣就必須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萬章上》說:「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權之上,還應該有「道」。對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賢人,君主應該恭敬如師,不能以臣子對待。君權並非至高無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義。

  

  《孔子家語?六本》篇裡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過,曾子的父親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向父親賠罪:「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孔子教育曾子說:「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並非孔子主張,父母有服從「天下大義」的義務,對父母的錯誤兒女有責任糾正。更何況父母的子女還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並沒權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說是孔子的主張,簡直是對孔子的羞辱。

 

  《孝經》中曾參問孔子:「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孔子回答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段顯然是說「孝」是有原則的,有約束的,不能推到極端。這是對所謂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說法的不攻之擊。

 

  還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學經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已經成了某些人心目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實行封建專制家有天下的鐵證。常常被「清遺分子」引用來批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悠遠流長,替滿清開脫。

 

  實際上這句詩出自《詩經?北山》,應該結合上下文來讀,是表達一個小官

吏對王事繁多的抱怨。

 

  孟子解釋道「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但是還是有古人違背孟子儒家教義,歪曲引用,以迎合統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最早是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用以迎合漢武帝「陰法陽儒」的「大一統」學說。但這層意思與儒家正統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說: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不改其舊,其生百谷以養人,王者亦待養焉,無所待於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讀通鑑論》)。

 

  天下和君王的關係,儒家主張的是「天下為公」,(《禮記?禮運》)這點明代君臣也是有共識的。樊玉衡曾上疏萬曆提醒道:「皇上牽於皇貴妃體貌難處之故,優遊隱忍,甘以宗社為戲,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貴妃之天下。」。君主和臣民的關係,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

 

  那麼兩段話流傳至今,被廣泛誤解又是怎麼回事?

 

  滿清入關後,為了維護其滿清部族統治,奴隸制殘餘,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毫無顧忌的肆意歪曲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為其所用。

 

  康熙自稱:「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他自封是聖人在世:「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東華錄》卷五十一)。從此滿清皇帝成為活著的聖人,傳統儒家在君權之上的道統被其徹底顛覆,滿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為所欲為的同時。在精神上也成為「教主」。皇權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權力就是真理,徹底敗壞了儒學思想。

 

  於是晏子所說的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就不再是事實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僅僅成為臣下不得不執行的命令,而且還源於起碼的倫理道德要求,要心甘情願,要感激涕零的去死。奴性成為整個社會的共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滿清皇帝在把持了儒學語言解釋權之後,滿清「家有天下」、全面專制的觀念也發展到了頂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了更新的內涵。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裡這麼罵呂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德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他把這句詩、把大一統歪曲到這種程度,他說:「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愛心覺羅的,你們這群奴才到哪兒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呂留良)敢反對俺大清,這是忘恩負義!」。很明顯滿清皇帝把明代以來的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變為「君本專制」說,滿清皇帝既是教主,出言成「經」,從此儒學被閹割成了「奴學」。

 

  當代滿遺尤為可恨的是:為了給滿清開脫,把「滿清奴學」強按到歷代中華政權,強加到傳統文化,栽贓到儒學,將儒學當作滿清黑暗統治萬惡之源的替罪羊。滿清王朝康雍乾之世「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實際上是試圖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凡是這種政權都是封閉的、保守的,極力壓制任何異端思想的,這和文明進步是背道而馳,同歷代中華政權有根本性的不同。

 

參見

  《由民本主義倒退為奴才哲學》

  《清朝--中國唯一道統治統完美結合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