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越少越幸福

qiqispore (2014-09-10 14:10:59) 评论 (50)
同事从不丹做义工回来,腰胖了一圈,脸黑了一层。我急着要去小学做义工,劈头问了他一句:“请简短告诉我,你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里真的是最幸福的地方吗?”得到的回答是:“是的。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选择。所以他们幸福。”
一项调查显示,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十个国家之一,而中国排在第93位(人均6700美元)。这是一个人均GDP仅为2000美金的小微国家,国土面积仅3.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禁烟国家,是一个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甚至连塑料袋都被禁用的国家,但它却是公认的全亚洲最幸福的国家。不丹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平衡物质追求、精神追求以及心理、感情上的安宁。
所谓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他还把影响效用的因素分为物质财富、健康长寿、环境改善、社会公正、人的自尊五大类。
虽然在这其中,物质财富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不丹人在不发达的经济中,选择不多,要求不多,对所获的东西都倍感幸福。
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物质越来越富裕的我们,能感受的幸福却越来越少。
小时候,每个月的17号是爸爸的领薪日,下班时爸爸的包里一定会有一斤五颜六色的糖果。打开爸爸的公司包,看到那一堆糖果,我就很幸福。现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特产,却不知如何下手,也总是没有食欲。任何东西吃到嘴里,也不觉得好吃。只是吃着一种概念:这是营养,这是必需。
上学时,名字在光荣榜的前列、获得一张纸制的奖状或被老师叫着名字登上礼堂,就很幸福,从来没有想过还该获得物质奖赏。现在当参加一些比赛,领回精美的琉璃奖座、几百元现金奖金,却会把这些东西往书房一搁,就忘了,不觉得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会认为,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这些的价值,于是决计:明年不再参赛。
小时候,暑假一到,就跟在邻居长我三岁的小涛的身边,让他教我下军旗、下象棋、算24点,做纸飞机,人弄得脏兮兮的,脸晒得黑赤赤的;他妈妈(我叫她小阿姨)也会在我爸爸要找犯错误的我“算帐”时,把我揽进她的被窝,保护起来。那时候觉得小涛就是是天底下最美好的男孩子;小阿姨,就是天底下最有爱心的阿姨。如今,我朋友很多,电话很忙,而最美好的男生又在哪里呢?比小阿姨更有爱心的邻里又在哪里?
小时候,能够坐火车去妈妈支内的城市(先是西安后是丹阳),我就幸福得不得了。我会长时间地跪在硬座上,看景唱歌不说累;现在,每年都对着世界地图想找一个歇歇脚的地方,却举棋不定:不就是看山看水看不同名称的同样的建筑吗?而且睡卧铺搭飞机都是累。即使在瑞士的阿尔卑斯雪山上滑雪,在德国的黑森林里徜徉,我也会冷静地想:噢,欧洲也不过如此。
人心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丰富,节奏越来越快,操作越来越方便。过日子只需要一张卡。为了那张卡(信用卡)的厚实,我们辛苦工作;有了那张卡的厚实,我们一指搞定一切(网购)。于是,我们在纷呈的世界里更累更忙碌更粗糙更敷衍,我们每天选择很多也过滤很多,最后沉淀的很少记得的很少。心理和感情的宁静离我们渐远,所以,我们连“我幸福吗”都忘了问自己,更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但是,谁又会愿意回到从前那种没有选择资源贫乏朋友单一的老日子里去呢?
好友说她的一个单身朋友出家了,撒净了身外之物,一身轻地走进了寺庙,脸上有一层宁静的光,很羡慕,也很动心。家人知道后都劝我,离这位朋友远点。
当然我没有如此深的修行,但让心,离种种选择的诱惑远一点,总还是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