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热点
原创
时政
旅游
美食
家居
健康
财经
教育
情感
星座
时尚
娱乐
历史
文化
社区
帮助
advertisement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叶嘉莹/于丹:用人生感悟古典
叶嘉莹/于丹:用人生感悟古典
2008-02-22 08:31:08
秋菱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用人生感悟古典——叶嘉莹于丹对话录
来源:
路小川
于
07-02-09 14:27:30
[
档案
] [
博客
] [
旧帖
]
2007-01-26 《中华读书报》,转自中华书局
***************************************************************************************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她们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她们谈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予人以从容、优雅与温暖之感。
《论语》是本好书
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
——叶嘉莹
读完了《论语》,就知道人生的路要从容地去走。
——于 丹
于:上大学时,听过您的课,我记忆犹新。当时听课,我们的感觉就是,您让诗词活起来了,您活在诗词里,诗词也活在您自己的生活里面。
叶:我们都是用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生命感受来讲的,这个是最重要的。
于:我现在虽然讲的是《论语》,但是我总是能想起您讲诗词时的那种感悟,人整个浸润其中,使整首诗词活色生香,一种场被还原了,人整个儿可以进去。
叶:我觉得你讲《论语》也是,我看到有关你的介绍,说你四岁就读《论语》的?
于:那是家长在给讲,我父亲也是学文史的。
叶:四岁那么小,他讲你就能体会理解吗?
于:拣一些简单的讲,他不是整个儿很系统地从头开始讲起。他会摘出几句来。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他曾给我讲,“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一定是只有好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你见到别人的行为是不贤德的,你也可以去警醒自己,观人观己是一种方式。小的时候父亲讲的多是这样的东西。
叶:你父亲真是不错啊,四岁就给你讲《论语》,而且讲得这么生动!我小的时候没有上小学,在家里读书,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个读本就是《论语》,我也是从小就读的《论语》,也是受《论语》的影响很大的。记得我70岁的时候,被新加坡大学邀请去讲课,毕业班的同学说让每位老师留写一句话,是你觉得平生对你影响最大的终生受用的。我就说:“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姨母,她没像你父亲那样讲,我们就是背,不大讲,最老的办法。可是,常常会给我很大的冲击。我现在都记得——就是忽然间讲的一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当时根本不懂其中真谛,只是想,这个 “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说我早上懂了这个东西,晚上死了都不白活?我就一直很奇怪这个“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长大了以后呢,经历了很多挫折和不幸的事情,遭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忽然间,《论语》中的句子就会跑出来,所以说,我真的觉得《论语》是本好书!值得从小就开始读的。我就时常和我的学生说要多读《论语》。
于:过去,人常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说,用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但是就现在来看,我还不敢说这半部《论语》我就可以参得透。人的一辈子啊,真是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体会,我觉得我现在对什么是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能够真正心平气和的耳顺,都还不能真正的体会。真的是觉得年龄和经历是不可超越的,人也无所谓说哪一段是走了弯路,如果不走过那一段路,又怎么能到达这里呢?所以读完了《论语》,就觉得人生的路要从容地去走,到哪一步就有哪一步的体会和心情,到了什么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在增长,还在开悟,总会有收获的。
叶:是的是的,我现在最想问孔子的就是,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我现在80了,80以后怎样过呢?哈哈,孔子怎么没说80以后的呢?
于:叶先生说的这个真是很有意思,今天上午我在讲座里正好讲到了这个,在讲座结束的签书现场,一个20岁上下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过来很认真地问我说:“您说,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然后就三十而立了,那孔子有没有讲过人20岁的时候呢?我20岁了,我特别想让孔子对我说句话,我20岁了该做的是什么呢?”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很可爱的。还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过来和我说:“阿姨,我听完您讲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论语》里讲得都不是废话。”
叶:当然了!哈哈。
于:其实,她能说这样的话,也是挺了不起的。因为现在很多孩子就是没有看过《论语》,她可能没有这种家学渊源让她去读,但是现在,她至少觉得那讲的不是废话了。
施教是孔子留下的传统
我觉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选择了诗词作为终身的伴侣。
——叶嘉莹
叶先生的形象,让见过您的很多女孩儿觉得找到这辈子的理想了。
——于 丹
叶:有学生和我说过,对于理解,自己读是一件事情,有人讲是另一件事情。上个月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演讲,我讲了《中国词当中的儒家的修养》,讲的是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为了给拍好后的光碟配字幕,就让我的一个女学生来整理。事后她和我说:“老师啊,我以前看过您写的有关这五首《水调歌头》的书,可我印象不深,但是我这次帮您整理讲稿时,忽然间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讲授,是很重要的。
于:对呀,问题主要是,现在讲的真是太少了。今天,还有一位四五十岁的读者和我讲:“要不是听了你的讲座,我一辈子都不会去读《论语》的。”
叶:所以说,你现在讲的真是很有用处,尤其是对年轻人。
于:叶先生的形象,让我们上大学读本科时见过您的很多女孩儿觉得找到这辈子的理想了——做一个这样的很优雅的女人,心中有一种很温润很激荡的节律,活在这种古往今来的气息中,让自己很从容。
叶:我是经历过很多困苦的,曾经过过无家无业甚至连张床都没有的日子,你们都不会想像得出的。但是,只要拿到古人的诗词,我就能立刻进去,把外界的这些烦恼统统忘记。
于:我听您讲课的时候,就能觉出,诗词对于您已经不是一种职业内容,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了。这就是我们后来特别想追求的东西,把古圣先贤的东西变成自己可以活生生生活在其中的一种生活的形态。
叶:我一生中,无论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情感上,都经历过你们很难想像到的挫折和痛苦,但我觉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选择了诗词作为终身的伴侣。
于:我们今天看到您,您的这个年纪上,您不用说话,就是您脸上的这种光彩、这种祥和,让我想到我在讲《论语》时说过的话:“每一个人此刻的容颜,一定是他所有历史教养的总和。这个人的此刻一定带着他的所有历史,这是无可掩饰的。”所以说,您那个时候,真是鼓励了很多喜欢文学的女孩子。
叶:你曾经听过我的课,这是在听你说过之前我没想到的,我只知道你讲得很好,可不知道你曾听过我的课。
于:而且我后来干这一行,学古典文学又做老师,这是和您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说我今天一定要来拜访一下叶先生,是来谢师的!真的是这样。
叶:那真是太好了!
于:您影响了多少人,这是您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有时候就是一场讲座或者是一小段的课,很多人啊,不一定是记住了您讲的内容,而是看到诗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如此自信,如此优雅,就是觉得这种人格的境界特别令自己心向往之。真是让我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啊!想想叶先生的这种境界啊,真是鼓励了很多很多的女学生。
用古典装饰内心的府库
表面看起来是弱,但是它有一种坚定的内心的修养在里面。
——叶嘉莹
古典其实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包容,它以一种温柔之美给你一种恒久的力量。
——于 丹
叶:我从小就喜欢诗词,我终生最幸运的就是能与诗词为伴。我一直也还教书,我就是觉得,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欣赏了,真是觉得太可惜了,所以我提倡过从幼稚园的大班开始读诗词。我不但只是这么去想,我也是真的这么去做的,我在加拿大给很多还在读幼稚园的留学生的子弟讲诗词。给他们讲课和给大学生讲课不同,重要的是要提起他们的兴趣。我通过讲故事、画图画提起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诗,学作诗。我现在经常宣传我的这种想法。我们国家,如果可以从幼稚园的大班开始给孩子开一门不是死板教授的古诗唱游课,用吟诵、吟唱、讲故事的方法,从小灌输他,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中国古典文化就一定会在他的心里扎下一个根底,将来他无论学什么,都会有这样的东西在他心里面。但这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完成的啊,这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于:您能去给那么小的孩子去启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高现在年轻人的文化知识修养和水平。
于:您说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童蒙的时候,他虽然不领会,但他可以把这个东西存在心里。当他遇到一个境遇的时候,这句话会从他的心里跳出来,跳出来以后,会作为一个印证,印证以后再回来,那就会是怦然入心。也就是说,从最初的那种自发的记忆变成了之后的一种自觉的记忆,就融会贯通了。我四五岁时存的那些东西,到了我20岁读研究生的时候,都不一定完全跳出来的,那个时候,只是把字词通畅晓达了,储存在那里。
叶:我对我小时候背的李商隐的那首“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在我后来教中学的时候讲《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苻坚乘着云母车时,我忽然间对李商隐写诗时的那种寂寞孤独的心情有了一个体会,小时候背诗时没有的体会。
于:李商隐是我10岁前后最喜欢的诗人,小时候背了他的那么多诗,对李商隐诗里面的那种残破、那种没落、那种凄婉之美,觉得好像是最后的斜阳——好像是 “留得残荷听雨声”,最后的败荷——好像是那种“夜阑客散之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最后那一点点心情在人年轻的时候是根本无法体会的。但是你背了,留在心里,有的时候触摸到的可能是它表面的一种滋味,而非它本身的质地,但等一番境遇之后,是一定能体会内里的。
叶:我小的时候也是喜欢李商隐的,到了我经过患难后,才真正读懂李商隐。
于:人不经患难是不懂晚唐的!所以我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中唐的时候,白居易还可以写那么长的《长恨歌》,那个时候人絮絮叨叨的,就是说明他对那种没落还有一种企图挽回的心。屈原也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还在叨叨他的不满的时候,说明他还是心存希望的时候。但是到了晚唐小李杜,连长诗都懒得写,就是廖廖几句的绝句,所以我觉得等到了晚唐就是那种凝固在嘴角的凄婉的微笑。那种美和惘然之境,是小时候没有经过生活历练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懂得的。
叶:我的一个学生,也是南开的老师,有一次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每人写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很多人写李商隐。但是,我说,绝对没有人会写陶渊明,陶渊明不是他们这么年轻的学生们能够懂得的,要真的对人生有了透悟的人才可以领悟的。
于:叶先生您说得极是!李商隐是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背出他的佳句来的,陶渊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难以句摘的,就是他从来不华丽,但是他那一大片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陶渊明的那种为自己招魂,没有经过“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不能返朴而归真的。我个人最喜欢的都是他那种特别朴素的小诗,比如他的《止酒》。
叶:陶渊明的特色就是朴素有深意。
于:所以我就说他的那种人生有所止境,他的“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满篇都是“止”。而人在年轻时受到的教育是人生永无止境,要不断进取。但是只要把诗先存在记忆里,当有所经历的时候,就会从内心被唤醒。儿时的不求甚解是一种最超乎功利的阅读。
叶:对啊,说得太对了。我发现,在你的身上有三种气质:一我觉得你有一种正气,不是一般女性的取媚和炫耀,而是一种本色,一种正气;二是真气,你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受;还有就是我觉得你有一股英气,我看到你的学生说你还会爬树!
于:谢谢叶先生,谢谢您!我现在在讲这些的时候,我就会回想到我和我的同学当年是受了您什么样的启发和鼓励啊!我觉得我今天是代表我们很多人来谢您的,我们最被您吸引的不是您的学问,而是朴朴实实地想一个女人可以活成这样——如此的优雅自信,生命里面有一种可以拯救自己的力量。
叶:我觉得,这是和我们读古典有太大的关系了。
于:的确,古典其实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包容,它以一种温柔之美给你一种恒久的力量。
叶: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也”,都是内心向自我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一种“弱德之美”,表面看起来是弱,但是它有一种坚定的内心的修养在里面。
登录
后才可评论.
今日热点
人间清醒与人间糊涂
多伦多橄榄树
国庆,《大而美法案》后的税务变化有哪些?(图)
菲儿天地
回国杂谈----签证和机票(一)
布鲁司
藏凶器做伪证,可怜天下父母心
麦姐
外族填黑人申请美国名校是最大的欺骗行为
雅美之途
当被陌生人邀请加微信好友......
尘凡无忧
我挣的第一桶金
Y自然流露Y
曼哈顿租公寓的故事
杜鹃盛开
人与人,真的有很大的不同
喜欢简单2023
波士顿旅游 - 抓螃蟹、划皮艇
林向田
各族房客众生相,被忽悠上当的投资客
山里人家168
2025回国(30)包车跟着健谈Z师傅探险外星谷
绿岛阳光
我们真的需要心理治疗吗?---从美国的3000亿,到华人的沉默隐忍
forhong
马斯克一头栽进了政治粪坑
蛇形刁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周热点
吃得就是任性!国庆节挑战105磅巨无霸汉堡
爪四哥
从移民到总统, 祝你生日快乐
BeijingGirl1
2025年回国感想
九月红豆
我的闺蜜都比我美
多伦多橄榄树
在美国拔罐
帕格尼尼
2025上半年三地股市见闻: 投资与做人
康赛欧
伊朗女生、韩国女生、加拿大女生:做爱彼迎民宿教育了我
SUDreamers
以色列——被逐出欧洲家园犹太人的无奈归宿(一)
橡溪
进攻伊朗犯了战略错误
朱头山
BeijingGirl1真的被封号了吗?
硅谷居士
航空“奥斯卡”,最佳新排名,鱼子酱VS大米粥(图)
菲儿天地
一个去菜场买菜都要照镜子的人
翩翩叶子
终究被女儿嫌弃了
广陵晓阳
美国梦碎:精英女儿出圈了。。。
岸沚汀兰
advertisement
叶嘉莹/于丹:用人生感悟古典
切换到网页版
秋菱
给我悄悄话
博文列表
叶嘉莹/于丹:用人生感悟古典
秋菱
(2008-02-22 08:31:08)
评论
(0)
用人生感悟古典——叶嘉莹于丹对话录
来源:
路小川
于
07-02-09 14:27:30
[
档案
] [
博客
] [
旧帖
]
2007-01-26 《中华读书报》,转自中华书局
***************************************************************************************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她们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她们谈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予人以从容、优雅与温暖之感。
《论语》是本好书
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
——叶嘉莹
读完了《论语》,就知道人生的路要从容地去走。
——于 丹
于:上大学时,听过您的课,我记忆犹新。当时听课,我们的感觉就是,您让诗词活起来了,您活在诗词里,诗词也活在您自己的生活里面。
叶:我们都是用自己的人生体会和生命感受来讲的,这个是最重要的。
于:我现在虽然讲的是《论语》,但是我总是能想起您讲诗词时的那种感悟,人整个浸润其中,使整首诗词活色生香,一种场被还原了,人整个儿可以进去。
叶:我觉得你讲《论语》也是,我看到有关你的介绍,说你四岁就读《论语》的?
于:那是家长在给讲,我父亲也是学文史的。
叶:四岁那么小,他讲你就能体会理解吗?
于:拣一些简单的讲,他不是整个儿很系统地从头开始讲起。他会摘出几句来。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他曾给我讲,“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一定是只有好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你见到别人的行为是不贤德的,你也可以去警醒自己,观人观己是一种方式。小的时候父亲讲的多是这样的东西。
叶:你父亲真是不错啊,四岁就给你讲《论语》,而且讲得这么生动!我小的时候没有上小学,在家里读书,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个读本就是《论语》,我也是从小就读的《论语》,也是受《论语》的影响很大的。记得我70岁的时候,被新加坡大学邀请去讲课,毕业班的同学说让每位老师留写一句话,是你觉得平生对你影响最大的终生受用的。我就说:“我平生最受用的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就是《论语》。”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姨母,她没像你父亲那样讲,我们就是背,不大讲,最老的办法。可是,常常会给我很大的冲击。我现在都记得——就是忽然间讲的一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当时根本不懂其中真谛,只是想,这个 “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说我早上懂了这个东西,晚上死了都不白活?我就一直很奇怪这个“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长大了以后呢,经历了很多挫折和不幸的事情,遭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忽然间,《论语》中的句子就会跑出来,所以说,我真的觉得《论语》是本好书!值得从小就开始读的。我就时常和我的学生说要多读《论语》。
于:过去,人常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说,用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但是就现在来看,我还不敢说这半部《论语》我就可以参得透。人的一辈子啊,真是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体会,我觉得我现在对什么是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能够真正心平气和的耳顺,都还不能真正的体会。真的是觉得年龄和经历是不可超越的,人也无所谓说哪一段是走了弯路,如果不走过那一段路,又怎么能到达这里呢?所以读完了《论语》,就觉得人生的路要从容地去走,到哪一步就有哪一步的体会和心情,到了什么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心智还在增长,还在开悟,总会有收获的。
叶:是的是的,我现在最想问孔子的就是,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我现在80了,80以后怎样过呢?哈哈,孔子怎么没说80以后的呢?
于:叶先生说的这个真是很有意思,今天上午我在讲座里正好讲到了这个,在讲座结束的签书现场,一个20岁上下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过来很认真地问我说:“您说,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然后就三十而立了,那孔子有没有讲过人20岁的时候呢?我20岁了,我特别想让孔子对我说句话,我20岁了该做的是什么呢?”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是很可爱的。还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过来和我说:“阿姨,我听完您讲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论语》里讲得都不是废话。”
叶:当然了!哈哈。
于:其实,她能说这样的话,也是挺了不起的。因为现在很多孩子就是没有看过《论语》,她可能没有这种家学渊源让她去读,但是现在,她至少觉得那讲的不是废话了。
施教是孔子留下的传统
我觉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选择了诗词作为终身的伴侣。
——叶嘉莹
叶先生的形象,让见过您的很多女孩儿觉得找到这辈子的理想了。
——于 丹
叶:有学生和我说过,对于理解,自己读是一件事情,有人讲是另一件事情。上个月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演讲,我讲了《中国词当中的儒家的修养》,讲的是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为了给拍好后的光碟配字幕,就让我的一个女学生来整理。事后她和我说:“老师啊,我以前看过您写的有关这五首《水调歌头》的书,可我印象不深,但是我这次帮您整理讲稿时,忽然间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讲授,是很重要的。
于:对呀,问题主要是,现在讲的真是太少了。今天,还有一位四五十岁的读者和我讲:“要不是听了你的讲座,我一辈子都不会去读《论语》的。”
叶:所以说,你现在讲的真是很有用处,尤其是对年轻人。
于:叶先生的形象,让我们上大学读本科时见过您的很多女孩儿觉得找到这辈子的理想了——做一个这样的很优雅的女人,心中有一种很温润很激荡的节律,活在这种古往今来的气息中,让自己很从容。
叶:我是经历过很多困苦的,曾经过过无家无业甚至连张床都没有的日子,你们都不会想像得出的。但是,只要拿到古人的诗词,我就能立刻进去,把外界的这些烦恼统统忘记。
于:我听您讲课的时候,就能觉出,诗词对于您已经不是一种职业内容,而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了。这就是我们后来特别想追求的东西,把古圣先贤的东西变成自己可以活生生生活在其中的一种生活的形态。
叶:我一生中,无论生活上工作上还是情感上,都经历过你们很难想像到的挫折和痛苦,但我觉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选择了诗词作为终身的伴侣。
于:我们今天看到您,您的这个年纪上,您不用说话,就是您脸上的这种光彩、这种祥和,让我想到我在讲《论语》时说过的话:“每一个人此刻的容颜,一定是他所有历史教养的总和。这个人的此刻一定带着他的所有历史,这是无可掩饰的。”所以说,您那个时候,真是鼓励了很多喜欢文学的女孩子。
叶:你曾经听过我的课,这是在听你说过之前我没想到的,我只知道你讲得很好,可不知道你曾听过我的课。
于:而且我后来干这一行,学古典文学又做老师,这是和您有直接关系的,所以我说我今天一定要来拜访一下叶先生,是来谢师的!真的是这样。
叶:那真是太好了!
于:您影响了多少人,这是您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有时候就是一场讲座或者是一小段的课,很多人啊,不一定是记住了您讲的内容,而是看到诗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如此自信,如此优雅,就是觉得这种人格的境界特别令自己心向往之。真是让我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啊!想想叶先生的这种境界啊,真是鼓励了很多很多的女学生。
用古典装饰内心的府库
表面看起来是弱,但是它有一种坚定的内心的修养在里面。
——叶嘉莹
古典其实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包容,它以一种温柔之美给你一种恒久的力量。
——于 丹
叶:我从小就喜欢诗词,我终生最幸运的就是能与诗词为伴。我一直也还教书,我就是觉得,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欣赏了,真是觉得太可惜了,所以我提倡过从幼稚园的大班开始读诗词。我不但只是这么去想,我也是真的这么去做的,我在加拿大给很多还在读幼稚园的留学生的子弟讲诗词。给他们讲课和给大学生讲课不同,重要的是要提起他们的兴趣。我通过讲故事、画图画提起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诗,学作诗。我现在经常宣传我的这种想法。我们国家,如果可以从幼稚园的大班开始给孩子开一门不是死板教授的古诗唱游课,用吟诵、吟唱、讲故事的方法,从小灌输他,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中国古典文化就一定会在他的心里扎下一个根底,将来他无论学什么,都会有这样的东西在他心里面。但这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完成的啊,这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于:您能去给那么小的孩子去启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高现在年轻人的文化知识修养和水平。
于:您说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童蒙的时候,他虽然不领会,但他可以把这个东西存在心里。当他遇到一个境遇的时候,这句话会从他的心里跳出来,跳出来以后,会作为一个印证,印证以后再回来,那就会是怦然入心。也就是说,从最初的那种自发的记忆变成了之后的一种自觉的记忆,就融会贯通了。我四五岁时存的那些东西,到了我20岁读研究生的时候,都不一定完全跳出来的,那个时候,只是把字词通畅晓达了,储存在那里。
叶:我对我小时候背的李商隐的那首“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是在我后来教中学的时候讲《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苻坚乘着云母车时,我忽然间对李商隐写诗时的那种寂寞孤独的心情有了一个体会,小时候背诗时没有的体会。
于:李商隐是我10岁前后最喜欢的诗人,小时候背了他的那么多诗,对李商隐诗里面的那种残破、那种没落、那种凄婉之美,觉得好像是最后的斜阳——好像是 “留得残荷听雨声”,最后的败荷——好像是那种“夜阑客散之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最后那一点点心情在人年轻的时候是根本无法体会的。但是你背了,留在心里,有的时候触摸到的可能是它表面的一种滋味,而非它本身的质地,但等一番境遇之后,是一定能体会内里的。
叶:我小的时候也是喜欢李商隐的,到了我经过患难后,才真正读懂李商隐。
于:人不经患难是不懂晚唐的!所以我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中唐的时候,白居易还可以写那么长的《长恨歌》,那个时候人絮絮叨叨的,就是说明他对那种没落还有一种企图挽回的心。屈原也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还在叨叨他的不满的时候,说明他还是心存希望的时候。但是到了晚唐小李杜,连长诗都懒得写,就是廖廖几句的绝句,所以我觉得等到了晚唐就是那种凝固在嘴角的凄婉的微笑。那种美和惘然之境,是小时候没有经过生活历练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懂得的。
叶:我的一个学生,也是南开的老师,有一次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每人写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很多人写李商隐。但是,我说,绝对没有人会写陶渊明,陶渊明不是他们这么年轻的学生们能够懂得的,要真的对人生有了透悟的人才可以领悟的。
于:叶先生您说得极是!李商隐是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背出他的佳句来的,陶渊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难以句摘的,就是他从来不华丽,但是他那一大片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陶渊明的那种为自己招魂,没有经过“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不能返朴而归真的。我个人最喜欢的都是他那种特别朴素的小诗,比如他的《止酒》。
叶:陶渊明的特色就是朴素有深意。
于:所以我就说他的那种人生有所止境,他的“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满篇都是“止”。而人在年轻时受到的教育是人生永无止境,要不断进取。但是只要把诗先存在记忆里,当有所经历的时候,就会从内心被唤醒。儿时的不求甚解是一种最超乎功利的阅读。
叶:对啊,说得太对了。我发现,在你的身上有三种气质:一我觉得你有一种正气,不是一般女性的取媚和炫耀,而是一种本色,一种正气;二是真气,你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受;还有就是我觉得你有一股英气,我看到你的学生说你还会爬树!
于:谢谢叶先生,谢谢您!我现在在讲这些的时候,我就会回想到我和我的同学当年是受了您什么样的启发和鼓励啊!我觉得我今天是代表我们很多人来谢您的,我们最被您吸引的不是您的学问,而是朴朴实实地想一个女人可以活成这样——如此的优雅自信,生命里面有一种可以拯救自己的力量。
叶:我觉得,这是和我们读古典有太大的关系了。
于:的确,古典其实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包容,它以一种温柔之美给你一种恒久的力量。
叶: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也”,都是内心向自我的要求,我觉得,这是一种“弱德之美”,表面看起来是弱,但是它有一种坚定的内心的修养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