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麓,位于新疆的地理中心。从北京乘飞机到乌鲁木齐,算是到了新疆的腹地。从乌鲁木齐往南,翻过天山就来到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干旱少雨,哈密,吐鲁番等瓜果之乡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这里农业发达,人文资源丰富,以农商为主的维吾尔族人大都生活在南疆的广大地区。北疆与俄罗斯等国家接壤,地广人稀,景色极为美丽。北疆的畜牧业发达,是游牧民族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新疆的人口分布与内地明显不同,山越高的地方人越多,路越密,经济越发达;而平原地区反而路少人稀。这是因为新疆是世界上离大海最远的陆地,干旱少雨,平原都变成了戈壁沙漠,而高山上的雪水和冰川却能源源不断地常年为植物和牲畜提供必需的水源。这一现象,自古有之。从地图上看,古丝绸之路就分为南、北两道,各沿天山南麓和北麓向西行,由此进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
我们从美国结伴而来的三个驴友,租了一辆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要循着古丝绸之路,沿着天山北麓西行,一直走到新疆最西部地区,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霍尔果斯口岸附近掉头南下,翻越天山,从天山南麓返回乌鲁木齐。这一段行程大约要花6天的时间。然后在乌鲁木齐参加一个13天的摄影团,从乌鲁木齐往北走,绕过准噶尔盆地进入风景如画的阿尔泰山地区。
在翻过一座大山的时候,天上开始下雨,还伴随着大雾。山顶上的云雾更浓,从车窗望出去,十米以外的路就完全看不见了。 在这种天气下,开越野车的司机照样越过中间黄线从左面强行超车,有的时候正在超车的过程中,迎面来车突然从浓雾中钻出来,和我们的车擦肩而过,真是危险极了。我们三个驴友都是驾车老手,而且有自己的越野车,但当时的情况还是让我们胆战心惊,手里捏着一把汗。
车子偶尔钻出浓雾的时候,看到山脊就在身边,白云就在身边,白云与山脊为伴。在山脊的衬托下,白云显得更白;在白云的勾勒下,山脊的轮廓更加明显,山势更加动人。
唐僧取经 (ZT)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他生于隋朝時期,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后来他到全国各地拜名僧,研读各家经著,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唐僧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就是那烂陀寺——《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西天大雷音寺。 西安慈恩寺保存的玄奘取经石刻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佛珠。他脚蹬草鞋,腰间的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这大概是玄奘取经途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 630 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 “ 僧徒主客常有万人 ” 。公元 5 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但是我听一个历史系的教授讲了不同的故事。他说,当唐僧来到那烂陀寺的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被印度教取代,正在走向衰亡,那烂陀寺里的菩萨真身都被土埋了半截,唐僧看到以后为佛法衰微而痛哭失声。 20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
天山南北行(2):沿古丝绸之路西行 (图)
77 (2007-04-05 19:12:17) 评论 (16)
乌鲁木齐在天山北麓,位于新疆的地理中心。从北京乘飞机到乌鲁木齐,算是到了新疆的腹地。从乌鲁木齐往南,翻过天山就来到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这里干旱少雨,哈密,吐鲁番等瓜果之乡都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这里农业发达,人文资源丰富,以农商为主的维吾尔族人大都生活在南疆的广大地区。北疆与俄罗斯等国家接壤,地广人稀,景色极为美丽。北疆的畜牧业发达,是游牧民族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新疆的人口分布与内地明显不同,山越高的地方人越多,路越密,经济越发达;而平原地区反而路少人稀。这是因为新疆是世界上离大海最远的陆地,干旱少雨,平原都变成了戈壁沙漠,而高山上的雪水和冰川却能源源不断地常年为植物和牲畜提供必需的水源。这一现象,自古有之。从地图上看,古丝绸之路就分为南、北两道,各沿天山南麓和北麓向西行,由此进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
我们从美国结伴而来的三个驴友,租了一辆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要循着古丝绸之路,沿着天山北麓西行,一直走到新疆最西部地区,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霍尔果斯口岸附近掉头南下,翻越天山,从天山南麓返回乌鲁木齐。这一段行程大约要花6天的时间。然后在乌鲁木齐参加一个13天的摄影团,从乌鲁木齐往北走,绕过准噶尔盆地进入风景如画的阿尔泰山地区。
在翻过一座大山的时候,天上开始下雨,还伴随着大雾。山顶上的云雾更浓,从车窗望出去,十米以外的路就完全看不见了。 在这种天气下,开越野车的司机照样越过中间黄线从左面强行超车,有的时候正在超车的过程中,迎面来车突然从浓雾中钻出来,和我们的车擦肩而过,真是危险极了。我们三个驴友都是驾车老手,而且有自己的越野车,但当时的情况还是让我们胆战心惊,手里捏着一把汗。
车子偶尔钻出浓雾的时候,看到山脊就在身边,白云就在身边,白云与山脊为伴。在山脊的衬托下,白云显得更白;在白云的勾勒下,山脊的轮廓更加明显,山势更加动人。
唐僧取经 (ZT)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他生于隋朝時期,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后来他到全国各地拜名僧,研读各家经著,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唐僧玄奘西行的目的地就是那烂陀寺——《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西天大雷音寺。 西安慈恩寺保存的玄奘取经石刻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佛珠。他脚蹬草鞋,腰间的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这大概是玄奘取经途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 630 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 “ 僧徒主客常有万人 ” 。公元 5 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但是我听一个历史系的教授讲了不同的故事。他说,当唐僧来到那烂陀寺的时候,印度的佛教已经被印度教取代,正在走向衰亡,那烂陀寺里的菩萨真身都被土埋了半截,唐僧看到以后为佛法衰微而痛哭失声。 20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