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青年到文痞(闲话文人 4 )

阁老 (2006-09-29 07:49:39) 评论 (5)

 

        2006 年 1 月 6 日,中国的新闻媒体极为低调地发布了只有一句话的新闻: " 四人帮 " 最后一个成员姚文元去世。在 80 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然而从文革十年走过来的人清楚地记得,正是这样一个秃顶微胖、鼓着一双金鱼眼睛的人,在十年文革的政治舞台上,可是个炙手可热、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置于死地的同时,兴起了文革的文字狱,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倒在他的脚下,成为他爬上权力顶峰的台阶。他没有杀人,但他的笔下流淌着文人殷红的鲜血。

        老祖宗说,人之初,性本善。哪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是一肚子坏水。实事求是地说,当年的姚文元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青年,一腔报国之志,心中鼓荡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大学毕业后从事宣传文化工作。 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卢湾区团工委、中共卢湾区委宣传部、上海《解放日报》和中共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最初写作的一些文艺批评也是有理有据,远不像后来那样断章取义,充满杀气,无限上纲上线,必欲置人死地而后快。

        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姚文元独领风骚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是类似姚文元这样的文人会不会就此销声匿迹,永远不会再现于社会的舞台,恐怕谁也难以置否。因此剖析姚文元从一个文学青年堕落为“文痞”的原因,对于我们认识文革前后、乃至时下的文人,仍然具有警世的意义。

        名利是促使姚文元堕落的第一个原因。今天不管我们给姚文元冠以什么样的称号, " 文痞 " 、 " 枪手 " 也好,“文化流氓”、“文化政客”也好,“阴谋家、野心家 " 也好,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姚文元归根到底是个 " 摇笔杆 " 的文人。古往今来,少有文人能够逃脱名利的诱惑,这一点似乎连孔圣人也不能免俗。但是姚文元的过人之处在于找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这就是通过批判古人、名人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并且很快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和反右运动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高层领导的赏识。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批判胡风到批判吴晗,从批判武则天到批判宋江,从批判孔老二到批判现代大儒,从批邓到反击右倾翻案风,随着批判的逐步升级,他的名声也与日俱增。

        对权力的欲望是导致姚文元堕落的第二个原因。古往今来,大凡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必须紧紧依附于权力,并通过依附权力再衍变为自己的权力,熟谙历史的姚文元当然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名利的恶性膨胀便是野心,为了让自己的笔换来权力,他紧紧地投靠一心做着女皇梦的江青,成为江青御用写作班子的领军人物。他听命于江青,极为敏锐地捕捉一切政治信号和把握斗争方向,把自己的文章作为江青实现女皇梦的开路先锋。在权力欲念、政治野心的鼓荡下,他置人类基本的道义准则于不顾,以手中之笔作为晋身之阶。十年文革当中,他采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罗织罪名、无限上纲的手法,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字冤狱。依附权力使他获得了权力,他踩着无数无辜者的肩膀,登上梦寐以求的权力金字塔,从上海市委宣传部成员成为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及至到他被捕的前一刻,他还做着“政治局常委”的美梦。

        纵观历史,能够像姚文元这样,靠一支秃笔在历史上刻下这么深的印记,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制造那么多的罪孽,而其本人又占据那么高的名位,古往今来似乎仅此一家。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有谁能够说,诱惑一个文人放弃良心的机会就全然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文人就没有一丝姚氏的遗风?!

        中国的文字妙 , 妙就妙在能玩。   中国的文人妙,妙就妙在会玩。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是一首七绝 , 稍作删改 , 就成了一首五绝 :

        清明雨纷纷 , 行人欲断魂 .  酒家何处有 ? 遥指杏花村 .

        再作改动 , 可以变成一首小令 :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 路上行人 / 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 ? 有牧童 / 遥指杏花村 .

        还可以作下列改动 :

        ( 清明时节 )( 雨纷纷 )

        ( 路上 ) 行人 ( 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 ( 遥指 ): 杏花村 !

        这一改又变成有时间 , 地点 , 人物的微型短剧 .

        中国的文字是不是很好玩 ? 中国的文人是不是很会玩?

         既然文字能玩 ,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 , 肯定会出现一些专门玩弄文字游戏的人!

        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