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报》夏季系列报道“新丝绸之路
俄罗斯熊对中国龙”今天刊出题为“吉尔吉斯斯坦:告别列宁,搭上中国列车”,报道这个人口仅700万的中亚内陆小国,历史正在悄然改写。曾经在首都比什凯克中心广场上屹立几十年列宁雕像,2003年被迁至博物馆后方;今年6月,第二大城市奥什的另一座23米高列宁像也被拆除。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是前苏联后院温顺棋子国家在总统萨迪尔·贾帕罗夫2021年执政以来,正以一种类似普京色彩的方式掌管政权,高调突出其民族性和独立意识,一步步从俄罗斯老大哥手里挣脱。比什凯克智库“Crossroads
Central
Asia”主任艾扬·沙尔舍诺娃说。“拆除列宁雕像是向俄罗斯传达信息,即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前几届政府都不敢,因为害怕遭到报复,但现在莫斯科深陷乌克兰战事,无力在中亚施加过多压力”。虽然比什凯克仍无法完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力,但政府强调将务实追求自身利益。
这个夹在中俄之间山地小国正转向寻求与中国更紧密合作。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一个耗资超过40亿美元、全长550公里的跨山铁路项目正在建设,将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最终通向欧洲与中东。工程需穿山越谷,修建46座桥梁和27条隧道,计划2030年通车,被视为改变国家命运的“世纪工程”。副总理拜萨洛夫向费加罗报记者表示说,这将是上海到巴黎的最短陆路通道,将像古代驿站一样通过货运收费实现25年内盈利,该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布局的关键一环,既可绕开俄罗斯,加快新疆与全球的联通。
除铁路外,中国还投资修建比什凯克—奥什公路,并在矿产领域悄然布局。出于对当地反华情绪的顾虑,中资常通过当地代理人运作,同时积极拉拢精英阶层,包括资助总统夫人基金会等。
费加罗记者报道说,贾帕罗夫政府还在国内推行“强力治国”路线:打击黑帮、国有化大型矿企库姆托尔金矿等经济命脉,重建国家机器,并设定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官方预计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可达9%-10%,将国家建设成“中亚的瑞士”。而俄乌战争意外为这一经济腾飞提供了机会。由于受到制裁,俄罗斯企业和资本向吉尔吉斯斯坦转移,在中俄“伙伴关系无上限”背景下,这里成为中国对俄贸易中转站。中国对俄出口经由吉尔吉斯激增,去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44%,其中大量商品转口北运。比什凯克北郊的多尔多伊市场成了这一贸易链的缩影—成千上万的中国商品在这里集散,再由卡车运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诺沃西比尔斯克等地。
这种繁荣也吸引了逃避俄罗斯军事动员令的年轻人和创业者,带动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比什凯克街头,新建高楼与传统牧马景象并存,外卖骑手穿梭于共享办公区与咖啡馆之间。而随着中国受困于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的企业家们正开拓新领域寻求商机,有时也是为追求一种不那么疲惫的生活节奏。正如一个年轻人向记者说,“在中国生活很辛苦。我喜欢吉尔吉斯斯坦”,报道说,这种向西迁移既体现了中国在欧亚地区的新影响力,也暴露了内部发展的困境;从比什凯克到大兴,中俄关系表面的密切背后也暗藏着复杂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