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五一特辑:为什么地铁上的辱骂与保洁休息室是同一件事

五一特辑:为什么地铁上的辱骂与保洁休息室是同一件事

文章来源: 益两 于 2025-05-03 19:00:0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从垃圾站下班之后,老刀回家洗了个澡,换了衣服。白色衬衫和褐色裤子,这是他唯一一套体面衣服,衬衫袖口磨了边,他把袖子卷到胳膊肘……他在垃圾站上班,没必要穿得体面,偶尔参加谁家小孩的婚礼,才拿出来穿在身上。这一次他不想脏兮兮地见陌生人。他在垃圾站连续工作了五小时,很担心身上会有味道。

——《北京折叠》

郝景芳写于2012年的短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第二部获得雨果奖的中文作品。小说里,未来的北京被分成三个互不相通的空间,分别居住着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劳动者。三个空间的人轮流醒来,互不干扰彼此的生活。小说的主角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蜗居在昏暗的地下胶囊,仅能在深夜的十二小时苏醒,用布满裂痕的双手分拣着整座城市的残渣。而现实中的劳动者们,则以更隐晦的方式经历着与老刀相似的“折叠”。

在北京的晚班地铁,一名农民工正常地坐在座位上,却因衣服沾有粉尘遭到邻座男子无端地辱骂;在许多公共场所,清洁员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休息区域,只能在杂乱的工具间、洗手间里的一格,或漆黑楼梯间用餐与休憩;而在一些标榜“高端”的商场,外卖员因“形象不好”的理由被禁止入内,即便作为消费者短暂停留,身着工作服的骑手仍会遭到劝离。

在这些场景中,本应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在无声中设立了“体面”的门槛,悄悄评判着“谁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现实中的种种案例告诉我们,有些折叠并不需要机械装置,偏见本身便是最锋利的裁纸刀。

ONE 隐形的双手

摘自小红书 小猪的人间日记

之所以将地铁上被“嫌弃”的农民工、“不配”拥有休息室的保洁阿姨写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发现他们所面临的并非是个体的歧视或偏见,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漠视和敌意。对于北京地铁上劳动者遭到歧视的事件,我们当然可以指责歧视劳动者的个人缺乏同理心或刻薄冷漠,但保洁阿姨休息室的缺乏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个体对个体的歧视与偏见,我们的劳动者们依然面临着结构性的困境,即“不被看到”。

“不被看到”很多时候并非是明晃晃的敌意,不会以肉体攻击或语言羞辱这样激烈的方式展开,但会像一根小刺,扎在劳动者勤劳的双手中。在一项关于清洁工的访谈中,许多清洁工提到,"在你工作的时候,人们可以从你身边经过,就好像你是隐形的一样”。这样的无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或许也是体力劳动者们习以为常的,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所应当过的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希望被当作平等的个人,没有人希望蜗居在厕所隔间进食。我们希望工作成果被尊重,没有人希望刚刚完成的工作变为一团乱麻。我们在工作中得到肯定,没有人希望在完成一切后被无视存在。

但这些希望没有达成,本质上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对于劳动者全然的异化。在工作岗位中,ta们不再被视为是有灵魂、有情感的个人生命,而被纯粹地当作了清洁工具或运输方式。因此我们不需要向他们问好,不需要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系统也无需考虑ta们的休息与尊严,留在ta们生命中的,唯有工作。

TWO 偏见的眼神

图源来自网络

然而,在不被看到的同时,体力劳动者往往还要面临更为激烈的暴力,社会学家称之为我们将之称为“超可见性”(Hypervisibility)。具体而言,如果建筑工人出现在建筑工地,ta面对的是路人的漠视。庞大的城市有太多的施工场所,没有人会想到应该和水泥色的工人打个招呼。但就是这样一群“隐形人”,如果他们穿着水泥色的工作服装进入公共交通、商场、图书馆,他们将被所有人关注,忽然之间便成为了“巨星”。而这样异常高的关注有时则会演变为更进一步的语言或肢体的暴力,正如地铁与商场对建筑工人和外卖骑手的驱逐。

究其本质,这样的高度关注与驱逐背后所反映的是鲜明的“界限”。在《北京折叠》中,“界限”直接呈现为空间和时间的生硬划分,第三空间的垃圾工只能在无人的深夜活动在无人的街头。而在我们所面临的现实中,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科幻小说中的“界限”,但却时刻能感受到这堵无形的墙。当体力劳动者与中产市民同乘地铁,市民愤怒了,卑微如尘土的工人为什么可以与他同乘?当保洁员拥有体面的休息室,有人疑惑了,肮脏的工作凭什么有干净的生活。界限不被允许打破,一切越界者都将被驱逐。

但问题在于,我们之间真的应当存在“界限”吗?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我想“劳动最光荣”这句听起来颇具年代感的话不应真正过时。一切平凡的劳动者,当然有权有干净整洁的休息室,有权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权读书写字,有权有尊严受尊重的生活。

当然,我们并非指责任何一个个体,在今天每一个人都在为求生筋疲力竭,体力劳动者的困境也不仅仅是有尊严的生活。但在异常艰难的当下,或许携起手来,才能共同前行。看到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经受一切的体力劳动者们,将ta们当作与我们相同的兄弟姐妹,关注自己,关注ta们。

THREE 我们能做些什么

目前,我们已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改善这一问题。上海闵行区的公厕为保洁员们设立了专门的休息室。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设施配置齐全,解决了保洁员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问题。针对农民工、外卖骑手的法律保障措施也在逐步落地。(央视新闻:这些照片让人心疼!请给保洁员一个休息空间)

但改善劳动者处境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业,我们也想向益两的读者发出呼吁。不管你是公益机构或企业的员工、高校学生、或是小区居民,我们都可以为改善身边底层劳动者的处境做些什么。

正视:承认体力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拒绝歧视。

看见:和他们聊聊天,尝试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顺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

帮助:发现劳动者的困境后,可向公司、学校或机构的管理层反映。

进步:通过本地的政务APP、市长信箱等民众参与渠道提出建言。

平等: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施舍或“献爱心”,得到尊重是劳动者应得的基本权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11)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美媒爆料:特朗普厌倦了,希望她自己收拾残局
美籍华人商务部员工前往中国探亲后被禁出境
太空无秘密!美卫星拍下中国“实践26号”超清特写
演唱会捉姦:出轨CEO曾大赞女主角 正室FB遭洗版
中国男在硅谷卖酱香饼月赚$2万被逮捕 疑因“无照”…




24小时讨论排行

韩国申遗全面溃败:泡菜 端午 大木匠技艺被联合国撤销
"再造3个三峡" 雅鲁藏布江工程开工意味著什么?
幼儿园铅中毒案调查出炉 人为投毒6人被捕17人被查
美国家情报总监:奥巴马政府曾伪造川普通俄材料
告“叛国罪”!美情报总监锁定奥巴马时代三大情报首长
中国机器人3分钟就能自行换电 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共和党出招反制中共 提案逼华府与北京“断亲”
富国银行驻美高管被中国限制离境,引发商界担忧
川普不爱电动车 美政策大转弯 电车将变贵
LA车辆冲撞人群视频曝光!30伤7命危 肇事者遭群殴
ICE再爆争议!男子送女儿上学 当场被砸破车窗逮捕
中共政治局公告引关注 习近平正为继任做准备?
以军射杀加萨援助站平民!增至73死
开始了!特朗普审查马斯克
穷苦“挖煤小子”逆袭变博士!论文致谢词感动无数网友
一周1500人热死,欧洲人为何不装冷气?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五一特辑:为什么地铁上的辱骂与保洁休息室是同一件事

益两 2025-05-03 19:00:06
从垃圾站下班之后,老刀回家洗了个澡,换了衣服。白色衬衫和褐色裤子,这是他唯一一套体面衣服,衬衫袖口磨了边,他把袖子卷到胳膊肘……他在垃圾站上班,没必要穿得体面,偶尔参加谁家小孩的婚礼,才拿出来穿在身上。这一次他不想脏兮兮地见陌生人。他在垃圾站连续工作了五小时,很担心身上会有味道。

——《北京折叠》

郝景芳写于2012年的短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是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第二部获得雨果奖的中文作品。小说里,未来的北京被分成三个互不相通的空间,分别居住着统治阶级、中产阶级,和底层劳动者。三个空间的人轮流醒来,互不干扰彼此的生活。小说的主角老刀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蜗居在昏暗的地下胶囊,仅能在深夜的十二小时苏醒,用布满裂痕的双手分拣着整座城市的残渣。而现实中的劳动者们,则以更隐晦的方式经历着与老刀相似的“折叠”。

在北京的晚班地铁,一名农民工正常地坐在座位上,却因衣服沾有粉尘遭到邻座男子无端地辱骂;在许多公共场所,清洁员们往往没有固定的休息区域,只能在杂乱的工具间、洗手间里的一格,或漆黑楼梯间用餐与休憩;而在一些标榜“高端”的商场,外卖员因“形象不好”的理由被禁止入内,即便作为消费者短暂停留,身着工作服的骑手仍会遭到劝离。

在这些场景中,本应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在无声中设立了“体面”的门槛,悄悄评判着“谁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现实中的种种案例告诉我们,有些折叠并不需要机械装置,偏见本身便是最锋利的裁纸刀。

ONE 隐形的双手

摘自小红书 小猪的人间日记

之所以将地铁上被“嫌弃”的农民工、“不配”拥有休息室的保洁阿姨写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发现他们所面临的并非是个体的歧视或偏见,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漠视和敌意。对于北京地铁上劳动者遭到歧视的事件,我们当然可以指责歧视劳动者的个人缺乏同理心或刻薄冷漠,但保洁阿姨休息室的缺乏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个体对个体的歧视与偏见,我们的劳动者们依然面临着结构性的困境,即“不被看到”。

“不被看到”很多时候并非是明晃晃的敌意,不会以肉体攻击或语言羞辱这样激烈的方式展开,但会像一根小刺,扎在劳动者勤劳的双手中。在一项关于清洁工的访谈中,许多清洁工提到,"在你工作的时候,人们可以从你身边经过,就好像你是隐形的一样”。这样的无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或许也是体力劳动者们习以为常的,但这并不是一个人所应当过的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希望被当作平等的个人,没有人希望蜗居在厕所隔间进食。我们希望工作成果被尊重,没有人希望刚刚完成的工作变为一团乱麻。我们在工作中得到肯定,没有人希望在完成一切后被无视存在。

但这些希望没有达成,本质上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对于劳动者全然的异化。在工作岗位中,ta们不再被视为是有灵魂、有情感的个人生命,而被纯粹地当作了清洁工具或运输方式。因此我们不需要向他们问好,不需要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系统也无需考虑ta们的休息与尊严,留在ta们生命中的,唯有工作。

TWO 偏见的眼神

图源来自网络

然而,在不被看到的同时,体力劳动者往往还要面临更为激烈的暴力,社会学家称之为我们将之称为“超可见性”(Hypervisibility)。具体而言,如果建筑工人出现在建筑工地,ta面对的是路人的漠视。庞大的城市有太多的施工场所,没有人会想到应该和水泥色的工人打个招呼。但就是这样一群“隐形人”,如果他们穿着水泥色的工作服装进入公共交通、商场、图书馆,他们将被所有人关注,忽然之间便成为了“巨星”。而这样异常高的关注有时则会演变为更进一步的语言或肢体的暴力,正如地铁与商场对建筑工人和外卖骑手的驱逐。

究其本质,这样的高度关注与驱逐背后所反映的是鲜明的“界限”。在《北京折叠》中,“界限”直接呈现为空间和时间的生硬划分,第三空间的垃圾工只能在无人的深夜活动在无人的街头。而在我们所面临的现实中,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科幻小说中的“界限”,但却时刻能感受到这堵无形的墙。当体力劳动者与中产市民同乘地铁,市民愤怒了,卑微如尘土的工人为什么可以与他同乘?当保洁员拥有体面的休息室,有人疑惑了,肮脏的工作凭什么有干净的生活。界限不被允许打破,一切越界者都将被驱逐。

但问题在于,我们之间真的应当存在“界限”吗?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我想“劳动最光荣”这句听起来颇具年代感的话不应真正过时。一切平凡的劳动者,当然有权有干净整洁的休息室,有权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权读书写字,有权有尊严受尊重的生活。

当然,我们并非指责任何一个个体,在今天每一个人都在为求生筋疲力竭,体力劳动者的困境也不仅仅是有尊严的生活。但在异常艰难的当下,或许携起手来,才能共同前行。看到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经受一切的体力劳动者们,将ta们当作与我们相同的兄弟姐妹,关注自己,关注ta们。

THREE 我们能做些什么

目前,我们已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改善这一问题。上海闵行区的公厕为保洁员们设立了专门的休息室。十五平方米的房间里,设施配置齐全,解决了保洁员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问题。针对农民工、外卖骑手的法律保障措施也在逐步落地。(央视新闻:这些照片让人心疼!请给保洁员一个休息空间)

但改善劳动者处境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业,我们也想向益两的读者发出呼吁。不管你是公益机构或企业的员工、高校学生、或是小区居民,我们都可以为改善身边底层劳动者的处境做些什么。

正视:承认体力劳动者为社会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拒绝歧视。

看见:和他们聊聊天,尝试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顺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

帮助:发现劳动者的困境后,可向公司、学校或机构的管理层反映。

进步:通过本地的政务APP、市长信箱等民众参与渠道提出建言。

平等: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施舍或“献爱心”,得到尊重是劳动者应得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