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为了攒钱,年轻人开始自己骗自己

为了攒钱,年轻人开始自己骗自己

文章来源: 虎嗅APP 于 2025-01-21 19:57:1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现在老外的流行文化除了来小红书拜年,还有一个就是No Buy Year。

所谓No Buy Year,直译过来就是不买年,这是一场运动,也是一场挑战。内容很简单,就是挑战一年不买新衣服、一年不买化妆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开销。现在,一些国外媒体将这个概念称之为今年最狠的运动。

关于如何践行“No Buy Year”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定个“买买买黑名单”——只买刚需,比如吃饭药品这些保命类,其他一切开销一律按下暂停键。

“No Buy Year”这个说法源自一位名叫@海莉.埃文斯博主。

2019年她拍了段视频,讲述自己关于消费的顿悟。因为她突然发现,愈加便捷的电子支付让人们陷入消费主义嘉年华,不再有消费痛感,也就无从谈起消费的理性。

在广告轰炸和社交媒体赋能之下,她深陷消费主义沼泽不断重复着“工作-消费-债务”的循环,最后得到的只是“空洞无聊”以及越积越大的信用卡账单。

因此她决定硬刚消费主义,开始了自己的“No buy year计划。

至于“No Buy Year”为啥在2025又爆红了?一句话总结:钱难挣,生活贵。

后疫情时代经济卷、物价涨,大家消费焦虑拉满,偏偏广告还天天诱惑你“再加点更划算”。于是,“No Buy Year”成了大家重新掌握消费主动权的一种反击方式。

事实上,在消费谨慎这件事上,全球同此凉热。

中西方老百姓都在有意无意的节省消费,而年轻人在这一点上更甚,比如,在中国《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成年轻消费者会仔细比价,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在消费上会选择平替。

不过在省钱的另一面,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攒钱,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家都快把攒钱这事玩出花了。

有多花?这么说吧,传统的“52周存钱挑战”已经成了无聊的建议,年轻人把攒钱已经玩成了游戏。

先聊聊养成式攒钱。

所谓养成式攒钱,就是一场大型在线多人RPG游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红书的@养一只loopy。

具体玩法是,她把存钱目标和虚拟偶像Loopy结合在一起,比如给loopy存100块给宠物买新衣服,存1000块解锁宠物技能。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代入感,每存一笔钱,账号主理人就会描述出一个新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你念童话书,你总着急问“然后呢”的那种期待感,让枯燥的存钱变得有趣。

还有一种好玩的游戏攒钱模式,我愿称之为闯关式存钱。

如果说养成存钱是在玩《动物森友会》,那么闯关式存钱就是下《魔兽世界》的G团。

在此其中,Habitica算是目前做得不错的闯关式存钱App。像素设计让人一秒回到童年用GBA打游戏的日子,它通过存钱来给角色升级,以便挑战更强力的Boss。

用过的人都说好,因为人的大脑就是对“奖励”和“进度条”特别敏感。当你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获得一点点即时反馈时,大脑会分泌天然的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

当然想要享受娱乐性攒钱,并不一定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帮助,如果你有兴趣,你完全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攒钱游戏。

比如有的朋友设定的存钱玩法是拼图游戏。比如一张16片的简单拼图代表16000元,每存下1000元就拼上一块。

这种玩法最妙的地方在于拼图越接近完成,玩家的动力也就越足,尤其是当你拼完最后一片的瞬间,会让自己有种非凡的成就感:

“嘿,我真是个会存钱的天才”。

图片来源|小红书@乐乐茶要啵啵

这些有趣的攒钱游戏,跟No Buy year这种概念一起形塑了当代全球年轻人的金钱观,一言以蔽之就是:

广积粮,少得瑟。

如果不信,你去小红书上搜一下#攒钱就会理解它的声量。截止到现在,已经积累了19.3亿阅读、837.1万条讨论笔记。

这种观念是世界性的。NatWest银行2024年针对英国年轻人调研的储蓄指数显示:

近九成(86%)的34岁以下年轻人经常讨论自己的储蓄和财务目标;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近五分之一 (17%) 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储蓄和理财方面的建议;千禧一代(35-44岁)特别注重储蓄,四分之一(24%)的人每月能存下200至500英镑。

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比现实更直白,你可以在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三个年龄段的财富动态数据中看到:年轻人攒钱的速度比上一辈人快太多了。

“No Buy Year” 和攒钱之所以被年轻人疯狂call back,正是因为它的慢下来、克制和理性思考的特质,让人重新审视消费主义的荒谬,被奉为当代的“禁欲之神”。

过去的消费文化,讲究快、爽、别想太多,年轻人都是秉承着“先花爽了再说”的消费理念,信用卡、花呗等各种透支消费都是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现在,面对时代下沉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让他们认清了一个现实:消费可以让人获得暂时的光鲜亮丽与快感,但却是一场望梅止渴的游戏,人生的未来需要精算,而不是挥霍。

想辞职?攒一年的生活费。

想gap year?存够一次说走就走的资金。

想买车买房?还是得攒。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改变不是买出来的,而是靠攒出来的。

毕竟花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焦虑攀升的速度,还想靠消费解决人生问题,纯粹是个笑话。这就像英国作家索菲·金塞拉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里说的那样: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 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AI神话, 快要编不下去了…
华女酒驾惊魂!FBI突然上门 3年前黑历史全被翻出
故宫拒绝身着女装汉服的男生入内,"穿衣自由"还有多远
40人因踩踏身亡!“我们动弹不了,无法呼吸”
悬案34年告破:得州优格店4少女惨死案 锁定凶手!




24小时讨论排行

美商务部长:台湾晶片制造占全球95%,应变成美台各50%
“该死的中国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将打中网翻车
中国“世界最高桥”正式通车 悬空于625米
心态已经崩了!在中国,逆市房东不如狗
美国教堂枪击纵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国顶尖科学家转向中国
24小时内美国发生两起伊拉克退伍军人枪击案,致7人死
美抛“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弹!台湾的时间到了
H-1B签证费暴涨,中国推出K字签证和美国抢人才
全世界都发现,灰姑娘是一个恐怖故事
1次是悲剧 4次是模式…于朦胧非首例 这人被反复提及
黄仁勋质疑“对中鹰派”不爱国!川普前国师怒批
史上最大离职潮!美10万公务员明将集体辞职
第一批丁克夫妻离世,遗产留给谁?
美国考虑援乌长程「战斧」飞弹,川普握最终决定权
黄仁勋“中国只差美国几纳秒” 他是中共影响代理人?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为了攒钱,年轻人开始自己骗自己

虎嗅APP 2025-01-21 19:57:12

现在老外的流行文化除了来小红书拜年,还有一个就是No Buy Year。

所谓No Buy Year,直译过来就是不买年,这是一场运动,也是一场挑战。内容很简单,就是挑战一年不买新衣服、一年不买化妆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开销。现在,一些国外媒体将这个概念称之为今年最狠的运动。

关于如何践行“No Buy Year”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定个“买买买黑名单”——只买刚需,比如吃饭药品这些保命类,其他一切开销一律按下暂停键。

“No Buy Year”这个说法源自一位名叫@海莉.埃文斯博主。

2019年她拍了段视频,讲述自己关于消费的顿悟。因为她突然发现,愈加便捷的电子支付让人们陷入消费主义嘉年华,不再有消费痛感,也就无从谈起消费的理性。

在广告轰炸和社交媒体赋能之下,她深陷消费主义沼泽不断重复着“工作-消费-债务”的循环,最后得到的只是“空洞无聊”以及越积越大的信用卡账单。

因此她决定硬刚消费主义,开始了自己的“No buy year计划。

至于“No Buy Year”为啥在2025又爆红了?一句话总结:钱难挣,生活贵。

后疫情时代经济卷、物价涨,大家消费焦虑拉满,偏偏广告还天天诱惑你“再加点更划算”。于是,“No Buy Year”成了大家重新掌握消费主动权的一种反击方式。

事实上,在消费谨慎这件事上,全球同此凉热。

中西方老百姓都在有意无意的节省消费,而年轻人在这一点上更甚,比如,在中国《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4成年轻消费者会仔细比价,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在消费上会选择平替。

不过在省钱的另一面,还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攒钱,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家都快把攒钱这事玩出花了。

有多花?这么说吧,传统的“52周存钱挑战”已经成了无聊的建议,年轻人把攒钱已经玩成了游戏。

先聊聊养成式攒钱。

所谓养成式攒钱,就是一场大型在线多人RPG游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红书的@养一只loopy。

具体玩法是,她把存钱目标和虚拟偶像Loopy结合在一起,比如给loopy存100块给宠物买新衣服,存1000块解锁宠物技能。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代入感,每存一笔钱,账号主理人就会描述出一个新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你念童话书,你总着急问“然后呢”的那种期待感,让枯燥的存钱变得有趣。

还有一种好玩的游戏攒钱模式,我愿称之为闯关式存钱。

如果说养成存钱是在玩《动物森友会》,那么闯关式存钱就是下《魔兽世界》的G团。

在此其中,Habitica算是目前做得不错的闯关式存钱App。像素设计让人一秒回到童年用GBA打游戏的日子,它通过存钱来给角色升级,以便挑战更强力的Boss。

用过的人都说好,因为人的大脑就是对“奖励”和“进度条”特别敏感。当你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获得一点点即时反馈时,大脑会分泌天然的快乐激素——多巴胺,让你觉得开心、有成就感。

当然想要享受娱乐性攒钱,并不一定需要外界的引导和帮助,如果你有兴趣,你完全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攒钱游戏。

比如有的朋友设定的存钱玩法是拼图游戏。比如一张16片的简单拼图代表16000元,每存下1000元就拼上一块。

这种玩法最妙的地方在于拼图越接近完成,玩家的动力也就越足,尤其是当你拼完最后一片的瞬间,会让自己有种非凡的成就感:

“嘿,我真是个会存钱的天才”。

图片来源|小红书@乐乐茶要啵啵

这些有趣的攒钱游戏,跟No Buy year这种概念一起形塑了当代全球年轻人的金钱观,一言以蔽之就是:

广积粮,少得瑟。

如果不信,你去小红书上搜一下#攒钱就会理解它的声量。截止到现在,已经积累了19.3亿阅读、837.1万条讨论笔记。

这种观念是世界性的。NatWest银行2024年针对英国年轻人调研的储蓄指数显示:

近九成(86%)的34岁以下年轻人经常讨论自己的储蓄和财务目标;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近五分之一 (17%) 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寻求储蓄和理财方面的建议;千禧一代(35-44岁)特别注重储蓄,四分之一(24%)的人每月能存下200至500英镑。

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比现实更直白,你可以在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三个年龄段的财富动态数据中看到:年轻人攒钱的速度比上一辈人快太多了。

“No Buy Year” 和攒钱之所以被年轻人疯狂call back,正是因为它的慢下来、克制和理性思考的特质,让人重新审视消费主义的荒谬,被奉为当代的“禁欲之神”。

过去的消费文化,讲究快、爽、别想太多,年轻人都是秉承着“先花爽了再说”的消费理念,信用卡、花呗等各种透支消费都是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现在,面对时代下沉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让他们认清了一个现实:消费可以让人获得暂时的光鲜亮丽与快感,但却是一场望梅止渴的游戏,人生的未来需要精算,而不是挥霍。

想辞职?攒一年的生活费。

想gap year?存够一次说走就走的资金。

想买车买房?还是得攒。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改变不是买出来的,而是靠攒出来的。

毕竟花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焦虑攀升的速度,还想靠消费解决人生问题,纯粹是个笑话。这就像英国作家索菲·金塞拉在《购物狂的异想世界》里说的那样: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 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