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断亲”话题上热搜,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拜年走亲戚?

“断亲”话题上热搜,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拜年走亲戚?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 于 2024-02-13 09:24:4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月13日大年初四,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众网友纷纷留言,话题阅读量破亿。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讲述自己的过年经历:“

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都在问我去年挣得怎么样啊,做的啥工作,找对象了没,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

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原子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亲戚之间往来走动越来越少,但攀比的风气比较盛行,对年轻人来说增加社交压力。

事实上,关于青年“断亲”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公众与学界的关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刊发了《“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该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0)。

上述研究指出,走向现代社会,“断亲”现象多种多样。若以性别视角去看待 “断亲”现象,可以发现:一是原生家庭有女孩的寄养家庭,在女孩长大婚配后,夫家才被视作女孩自己的家,女孩视原生家庭成员为亲戚关系而非家庭成员,亲子关系似乎断绝了。二是男孩长大成家后,一般会分家单独过,因而也算是“断亲”的一种,这里可以把成婚分家视作成人礼,标志着男性要真正承担起责任。成婚造成的“断亲”现象不仅有隐性、温和的一面,还有因为高额彩礼等习俗造成的戏剧化冲突。

若以代际的视角去看待“断亲”现象,首先是纵向的年轻人对于老一辈的“断亲”。此类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以及媒体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自然对亲戚表现出淡漠。

其次是代内的横向“断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者之间的“断亲”,老年人普遍出现“故土难离”“思亲如故”,是因为曾经的共同经历与共同的价值观使然,但即便是老年人,由于价值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也很难聊到一起。如果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出现某个家庭和另外某个亲戚所在家庭“老死不相往来”的场面,这是由于长辈之间的“断亲”使然。

另一类是年轻人同辈之间的“断亲”,与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关系的疏远。例如,形容昔日的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虽然是戏言,但实际上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心境的变化、人生目标的转移、世界观的改变等,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以此类推,同龄人之间由于生命历程不同,尽管是亲人,但部分年轻人与其他人生轨迹不相同的同龄人之间很少有交集,也很少有共同语言。

研究认为,“断亲”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仍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制,成因包括地缘的崩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价值观多元,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人情与金钱,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减少社交成本,生活压力与内卷;数字化生存,趣缘与网络。

研究总结称,伴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生活压力与内卷以及数字化生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断亲”是现代化的结果。尽管“断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减少宗亲互助,但对于个体而言,需要通过“断亲”减少无效社交。“断亲”断掉的是那些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的、仅有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其能把握好亲密关系和独立的平衡。

研究指出,在一些重大节点事件之下以及青年成家之后,亲属关系也会有所回归,本研究将其定义为亲属关系“伸缩性的弹簧”。但无论如何,未来想要更好地经营亲属关系,需要培养相近的业缘、趣缘、利缘与价值观缘,在此基础之上,亲属关系的持续连接才成为可能。

“‘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研究认为,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

查看评论(1)

24小时热点排行

财政赤字困难 泽连斯基喊欧洲国家出钱 帮乌军加薪
《老友记》钱德勒死因大反转,不是溺亡!
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死绝了?还不站出来发声
佛山疫情又开始做核酸了,三年之后又三年?
中国“N号房”曝光,大量女性私密照在外网传播

24小时讨论排行

大罢免0通过 赖清德称“确立了反共护台的国家方向”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华人家的花园太丑险遭罚款,大家评评冤不冤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中国餐厅日营业额“惨崩9成” 关店潮猛烈来袭
情人78岁丁珮谈李小龙离世当天细节 癫痫或是真死因
58岁宋祖英罕见露面,短发造型惊艳,皮肤光泽Q弹
大罢免失败赖清德会请辞吗?"第二波投票后民进党恐大乱"
民进党误判情势? 赖清德罢免前还认为能罢10席
直击河北易县暴雨:“一天下完了一年的雨”
BBC:台湾“大罢免”惨败的五个启示
手术成功!马斯克:脑机接口技术将造福数十亿人
专坑美国观光客!记者卧底揭穿巴黎餐厅离谱行为
“回来报备!”新疆社区的权力有多大?
美波音737起飞失火冒烟 173人仓皇逃生:看到轮子喷飞
大罢免结果出炉 小粉红嗨翻:湾湾快回家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断亲”话题上热搜,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拜年走亲戚?

澎湃新闻 2024-02-13 09:24:48

2月13日大年初四,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一众网友纷纷留言,话题阅读量破亿。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讲述自己的过年经历:“

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都在问我去年挣得怎么样啊,做的啥工作,找对象了没,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

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原子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亲戚之间往来走动越来越少,但攀比的风气比较盛行,对年轻人来说增加社交压力。

事实上,关于青年“断亲”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公众与学界的关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刊发了《“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该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0)。

上述研究指出,走向现代社会,“断亲”现象多种多样。若以性别视角去看待 “断亲”现象,可以发现:一是原生家庭有女孩的寄养家庭,在女孩长大婚配后,夫家才被视作女孩自己的家,女孩视原生家庭成员为亲戚关系而非家庭成员,亲子关系似乎断绝了。二是男孩长大成家后,一般会分家单独过,因而也算是“断亲”的一种,这里可以把成婚分家视作成人礼,标志着男性要真正承担起责任。成婚造成的“断亲”现象不仅有隐性、温和的一面,还有因为高额彩礼等习俗造成的戏剧化冲突。

若以代际的视角去看待“断亲”现象,首先是纵向的年轻人对于老一辈的“断亲”。此类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以及媒体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自然对亲戚表现出淡漠。

其次是代内的横向“断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者之间的“断亲”,老年人普遍出现“故土难离”“思亲如故”,是因为曾经的共同经历与共同的价值观使然,但即便是老年人,由于价值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也很难聊到一起。如果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出现某个家庭和另外某个亲戚所在家庭“老死不相往来”的场面,这是由于长辈之间的“断亲”使然。

另一类是年轻人同辈之间的“断亲”,与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关系的疏远。例如,形容昔日的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虽然是戏言,但实际上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心境的变化、人生目标的转移、世界观的改变等,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以此类推,同龄人之间由于生命历程不同,尽管是亲人,但部分年轻人与其他人生轨迹不相同的同龄人之间很少有交集,也很少有共同语言。

研究认为,“断亲”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仍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制,成因包括地缘的崩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价值观多元,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人情与金钱,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减少社交成本,生活压力与内卷;数字化生存,趣缘与网络。

研究总结称,伴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生活压力与内卷以及数字化生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断亲”是现代化的结果。尽管“断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减少宗亲互助,但对于个体而言,需要通过“断亲”减少无效社交。“断亲”断掉的是那些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的、仅有血缘关系维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其能把握好亲密关系和独立的平衡。

研究指出,在一些重大节点事件之下以及青年成家之后,亲属关系也会有所回归,本研究将其定义为亲属关系“伸缩性的弹簧”。但无论如何,未来想要更好地经营亲属关系,需要培养相近的业缘、趣缘、利缘与价值观缘,在此基础之上,亲属关系的持续连接才成为可能。

“‘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研究认为,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