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娱乐新闻 » 专访胡歌:阿宝是我父辈那代人的缩影

专访胡歌:阿宝是我父辈那代人的缩影

文章来源: ZAKER 于 2024-01-08 18:47:2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繁花》火了。

这部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说、王家卫“十年磨一剑”的电视剧,开播10分钟收视率破2,豆瓣10万网友打出8.2高分。

有人说,作为高度聚焦上海、刻画沪上儿女的一部剧,《繁花》里的“阿拉上海人”可与“尔滨”一较高下;也有观众直呼,剧中的上海话实在地道、腔调不要太浓。

如何看待《繁花》的大火以及剧中那个时代的“大上海”?我们专访了《繁花》头号主演胡歌。

《繁花》剧照(图源:网络)

1、侠客岛:很多人说剧版《繁花》的阿宝跟原著有一定差异。你眼中的阿宝是个怎样的人物?

胡歌:阿宝是我父亲那一代人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小学,那时我爸爸和他身边的朋友都特别忙。除了本职工作外,好像每个人都想“下海”试试水,能感觉到大家身上都有一种激昂之气,勤奋又无畏。用剧里的话说,就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一趟时代的列车,不想被抛下。阿宝身上重情义、讲原则的特点,也是那代人的特质。

2、侠客岛:“时代的列车”,的确,《繁花》讲述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有经济的腾飞、黄河路的生机,也有许多位“阿宝”在面临人生抉择。你怎么看那个时代?

胡歌:就像阿宝说的,我们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不断奋进向前、为一口气不服输的那代人。我们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可以说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但充满机遇的同时,也有迷失的风险。《繁花》讲,“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半日归零”,你会看到许多家庭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欢聚也有离散。王家卫导演经常在现场跟我们说“花无百日红”,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或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比如对阿宝,最重要的就是情和义。

《繁花》剧照(图源:网络)

3、侠客岛:阿宝身上既有鲜活明亮的朝气,也有精明冷静甚至杀伐决断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演起来困难吗?

胡歌:阿宝的多面性是时代赋予的。我之前看过一句话,说那时候的上海像一杯鸡尾酒,既有质朴,也有商业时代的浮华。阿宝身上也有这种撕裂感。对我来说,这个角色确实难演,很有挑战性:有时他展露出不同面相,需要我在不同频道间切换;有时他又像搭戏台的人,邀请不同的人上台跟他一起唱戏。一开始我们手里都没有完整剧本,很难分清哪个阶段需要怎样的阿宝。但王导在我就会比较安心。

4、侠客岛:不少观众觉得上海话版的《繁花》特带劲,原著作者金宇澄就曾表示,自己努力锻造了一套保留沪语灵韵的“改良上海话”,当然,剧里的又和书里的不同。作为“上海土著”,你在剧中说上海话时有什么讲究?

胡歌: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很多元,你要是想找特别“官方”的上海话,恐怕找不到。要按地域分,上海话大致可分成偏苏南、偏苏北、偏宁波和本地化这几种;要按时间分,“80后”讲的上海话是新上海话,老一辈讲的上海话,我们叫“老法”。比方说,剧里我讲“时间就是金钱”,是根据普通话直译成上海话的,但老一辈人会觉得这么说太文绉绉,他们会说“辰光就是钞票”。要是再老派一点的上海话,“钞票”要说成“铜钿”。

《繁花》电视剧故事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也尽量还原当时的上海话。摄制组里说得最正宗的是陈国庆老师,演员吃不准的时候就会去请教他。当然,我也期待这部剧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

《繁花》中的黄河路(图源:网络)

5、侠客岛:剧中的上海和你经历的、你心中的上海相似度有多高?这部凸显地方性的作品能在全国热播,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胡歌:应该说,剧中不少细节高度还原了当年的上海。比如电车,我小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坐15路电车去外婆家,那种有两节车厢、搭着两根“辫子”的电车,我记忆特别深刻。普希金铜像,离我以前住的地方很近,走路过去也就5分钟,读大学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那里。

还有南京路,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有一天在那儿拍戏,我情绪一下就上来了,王导问我,是不是想到妈妈了?我说仿佛看到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的背影。王导就说,这部戏就是要让观众有这样一种似曾相识、热泪盈眶的感觉。

在我看来,《繁花》一方面让大家重新认识上海,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开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保险箱。历史进程中,一些东西离你远去了,但你心里一定留存着难以忘怀的景象。现在的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现实反而好像没那么真实了。但我们的根一定是深植于现实土壤的。

6、侠客岛:《繁花》是一部群像剧,有评论说它呈现了“一场惟妙惟肖的90年代人物志”。哪个角色或演员让您印象最深?

胡歌:我认为在王导镜头下,《繁花》的每一位演员都呈现出了他们最好的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饰演爷叔的游本昌老师。他90岁高龄了,还要和我们一起完成长达3年的拍摄。游老师肺活量比常人小很多,边说台词边做动作经常会喘不过气,我们每次都劝游老师,这个镜头可以分开拍,不需要一条过,但他认为分开拍的效果不如一条过。大家在镜头前看到爷叔精神矍铄,其实每次关机后游老师都会一直抚着胸口坐在那儿喘气,特别让人心疼。

金宇澄老师说,在戏里看阿宝跟爷叔对话,会觉得他不是在跟一个人对话,而是在与一座城市对话。恐怕只有游老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说阿宝是串起《繁花》故事线的角色,那么这部剧真正的精神支柱则是爷叔。

《繁花》中游本昌饰演的“爷叔”(图源:网络)

7、侠客岛:有观众说王家卫把上海拍出了香港情调,也有人说商战情节下还是大家熟悉的王家卫,既拍时代变迁也讲饮食男女。你怎么看剧版《繁花》跟原著小说的关系?

胡歌:90年代的上海跟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剧中阿宝让爷叔介绍香港朋友,为“至真园”解围,那些朋友以前也都是上海人;虽然剧里没点出他们的名字,但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不难找到人物原型。

小说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这是文字的特性;要改编成电视剧,就需要大量写实的细节补白。比如原著写陶陶在牯岭路卖海鲜,可能一两句话就交代了。但要拍电视剧,就必须呈现那条街当年是什么样、陶陶的海鲜摊旁还有什么店、海鲜摊里有哪些海鲜、海鲜的价格是多少。电视剧一定是更具象、能落地的。

至于饮食男女,我认为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时代本身一定是人心的映照。没有人,这个世界就不是这样。《繁花》讲时代的变迁,那它的根源就一定是人。

《繁花》人物群像(图源:网络)

8、侠客岛:在你看来,《繁花》的故事会对当下年轻人带来哪些启发?

胡歌:我们说历史螺旋上升,人们总能在不同节点找到与历史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尽管跟《繁花》中的人物不处在同一时代,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我刚讲到网络世界,就带来了新的机遇跟迷失。在剧里大家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他们想赶上浪头、改变命运。但用爷叔的话说,做生意跟人生一样,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而要看谁做得长久。因此,怎么掌好舵、捏住桨、不迷失方向,可能更重要。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中国国家卫健委最新发文 大批医院要开设这个科室
铁棒殴打、强行剃发 两华裔少女遭15人暴力围殴
特朗普对华加征145%的关税后 美国企业“爆单”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印巴爆发近20年最严重冲突后,莫迪首次发声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习近平冒着无人机袭击的危险来到莫斯科
纽约时报: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中又赢?巴基斯坦证实:使用J10战机击落印军“阵风”
被拜登怼急眼,白宫怒批:他是国家之耻
印度称摧毁巴防空系统 遭嘲讽:派几架阵风来查看
比尔盖茨决定捐99%财产,却没准备给新女友留点
美商务部证实 川普将撤销“拜登版”AI芯片出口禁令
比尔·盖茨:未来20年,我将捐出几乎全部财富
普京停火3天?乌克兰出动无人机就要俄胜利日难堪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专访胡歌:阿宝是我父辈那代人的缩影

ZAKER 2024-01-08 18:47:23

《繁花》火了。

这部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说、王家卫“十年磨一剑”的电视剧,开播10分钟收视率破2,豆瓣10万网友打出8.2高分。

有人说,作为高度聚焦上海、刻画沪上儿女的一部剧,《繁花》里的“阿拉上海人”可与“尔滨”一较高下;也有观众直呼,剧中的上海话实在地道、腔调不要太浓。

如何看待《繁花》的大火以及剧中那个时代的“大上海”?我们专访了《繁花》头号主演胡歌。

《繁花》剧照(图源:网络)

1、侠客岛:很多人说剧版《繁花》的阿宝跟原著有一定差异。你眼中的阿宝是个怎样的人物?

胡歌:阿宝是我父亲那一代人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小学,那时我爸爸和他身边的朋友都特别忙。除了本职工作外,好像每个人都想“下海”试试水,能感觉到大家身上都有一种激昂之气,勤奋又无畏。用剧里的话说,就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一趟时代的列车,不想被抛下。阿宝身上重情义、讲原则的特点,也是那代人的特质。

2、侠客岛:“时代的列车”,的确,《繁花》讲述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有经济的腾飞、黄河路的生机,也有许多位“阿宝”在面临人生抉择。你怎么看那个时代?

胡歌:就像阿宝说的,我们要感谢那个时代,感谢不断奋进向前、为一口气不服输的那代人。我们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可以说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但充满机遇的同时,也有迷失的风险。《繁花》讲,“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半日归零”,你会看到许多家庭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欢聚也有离散。王家卫导演经常在现场跟我们说“花无百日红”,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或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比如对阿宝,最重要的就是情和义。

《繁花》剧照(图源:网络)

3、侠客岛:阿宝身上既有鲜活明亮的朝气,也有精明冷静甚至杀伐决断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演起来困难吗?

胡歌:阿宝的多面性是时代赋予的。我之前看过一句话,说那时候的上海像一杯鸡尾酒,既有质朴,也有商业时代的浮华。阿宝身上也有这种撕裂感。对我来说,这个角色确实难演,很有挑战性:有时他展露出不同面相,需要我在不同频道间切换;有时他又像搭戏台的人,邀请不同的人上台跟他一起唱戏。一开始我们手里都没有完整剧本,很难分清哪个阶段需要怎样的阿宝。但王导在我就会比较安心。

4、侠客岛:不少观众觉得上海话版的《繁花》特带劲,原著作者金宇澄就曾表示,自己努力锻造了一套保留沪语灵韵的“改良上海话”,当然,剧里的又和书里的不同。作为“上海土著”,你在剧中说上海话时有什么讲究?

胡歌: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很多元,你要是想找特别“官方”的上海话,恐怕找不到。要按地域分,上海话大致可分成偏苏南、偏苏北、偏宁波和本地化这几种;要按时间分,“80后”讲的上海话是新上海话,老一辈讲的上海话,我们叫“老法”。比方说,剧里我讲“时间就是金钱”,是根据普通话直译成上海话的,但老一辈人会觉得这么说太文绉绉,他们会说“辰光就是钞票”。要是再老派一点的上海话,“钞票”要说成“铜钿”。

《繁花》电视剧故事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也尽量还原当时的上海话。摄制组里说得最正宗的是陈国庆老师,演员吃不准的时候就会去请教他。当然,我也期待这部剧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

《繁花》中的黄河路(图源:网络)

5、侠客岛:剧中的上海和你经历的、你心中的上海相似度有多高?这部凸显地方性的作品能在全国热播,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胡歌:应该说,剧中不少细节高度还原了当年的上海。比如电车,我小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坐15路电车去外婆家,那种有两节车厢、搭着两根“辫子”的电车,我记忆特别深刻。普希金铜像,离我以前住的地方很近,走路过去也就5分钟,读大学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那里。

还有南京路,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有一天在那儿拍戏,我情绪一下就上来了,王导问我,是不是想到妈妈了?我说仿佛看到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的背影。王导就说,这部戏就是要让观众有这样一种似曾相识、热泪盈眶的感觉。

在我看来,《繁花》一方面让大家重新认识上海,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开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保险箱。历史进程中,一些东西离你远去了,但你心里一定留存着难以忘怀的景象。现在的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现实反而好像没那么真实了。但我们的根一定是深植于现实土壤的。

6、侠客岛:《繁花》是一部群像剧,有评论说它呈现了“一场惟妙惟肖的90年代人物志”。哪个角色或演员让您印象最深?

胡歌:我认为在王导镜头下,《繁花》的每一位演员都呈现出了他们最好的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饰演爷叔的游本昌老师。他90岁高龄了,还要和我们一起完成长达3年的拍摄。游老师肺活量比常人小很多,边说台词边做动作经常会喘不过气,我们每次都劝游老师,这个镜头可以分开拍,不需要一条过,但他认为分开拍的效果不如一条过。大家在镜头前看到爷叔精神矍铄,其实每次关机后游老师都会一直抚着胸口坐在那儿喘气,特别让人心疼。

金宇澄老师说,在戏里看阿宝跟爷叔对话,会觉得他不是在跟一个人对话,而是在与一座城市对话。恐怕只有游老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说阿宝是串起《繁花》故事线的角色,那么这部剧真正的精神支柱则是爷叔。

《繁花》中游本昌饰演的“爷叔”(图源:网络)

7、侠客岛:有观众说王家卫把上海拍出了香港情调,也有人说商战情节下还是大家熟悉的王家卫,既拍时代变迁也讲饮食男女。你怎么看剧版《繁花》跟原著小说的关系?

胡歌:90年代的上海跟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剧中阿宝让爷叔介绍香港朋友,为“至真园”解围,那些朋友以前也都是上海人;虽然剧里没点出他们的名字,但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不难找到人物原型。

小说给读者很多想象空间,这是文字的特性;要改编成电视剧,就需要大量写实的细节补白。比如原著写陶陶在牯岭路卖海鲜,可能一两句话就交代了。但要拍电视剧,就必须呈现那条街当年是什么样、陶陶的海鲜摊旁还有什么店、海鲜摊里有哪些海鲜、海鲜的价格是多少。电视剧一定是更具象、能落地的。

至于饮食男女,我认为不管身处哪个时代,时代本身一定是人心的映照。没有人,这个世界就不是这样。《繁花》讲时代的变迁,那它的根源就一定是人。

《繁花》人物群像(图源:网络)

8、侠客岛:在你看来,《繁花》的故事会对当下年轻人带来哪些启发?

胡歌:我们说历史螺旋上升,人们总能在不同节点找到与历史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尽管跟《繁花》中的人物不处在同一时代,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我刚讲到网络世界,就带来了新的机遇跟迷失。在剧里大家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他们想赶上浪头、改变命运。但用爷叔的话说,做生意跟人生一样,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而要看谁做得长久。因此,怎么掌好舵、捏住桨、不迷失方向,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