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没有东西能阻止一个东北人躲井盖

没有东西能阻止一个东北人躲井盖

文章来源: 不相及研究所 于 2023-03-04 09:45:3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在东北地区出行,可以不穿羽绒服,但必须要躲井盖。

就像不能给意大利人的披萨上放菠萝,井盖也不能出现在东北朋友的脚下,这是维持世界正常运转的基本法则。

一旦与当地朋友同行,就将失去与井盖的缘分,类似一种等价交换,物质守恒定律会在此时得到实际体现。

没有井盖能逃过东北人的法眼,很多时候它比红绿灯都显眼。

走路不能踩井盖,跟开车不能逆行是一个道理,尽管没有写进交通法规里,但仍然具有绝对意义上的约束力。

或者说它已经跟走路这个动作完成捆绑,属于出门在外的首要注意事项,基本进入了肌肉记忆的范畴。

在当地语境中,井盖是值得敬畏的狠角色,威慑力跟地雷差不多。

人们会主动避其锋芒,躲避的原则早已刻在了DNA里,跟呼吸一样自然。

人再多都得绕开 图片来源:抖音@小禾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不能立于井盖之上。

有哈尔滨的朋友表示,那不是单纯的盖子,是厄运之门,下面封印着混沌宇宙,只有被选中的命运之子才能踩上去。

生活处处需小心,如果命格不够硬还要硬闯禁地,那就可能遭遇无妄之灾,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踩一次倒霉三天,井盖是黑土地上最朴实的诅咒大师,主打无差别攻击,至今无人能够幸免。”

好在东北朋友们总是热情,关外的咒术自有关外的解法,在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加持下,他们每一次进攻都是对你的关爱。

要不是在沈阳大街上挨了三记重拳,我也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刚来这里上学的外地学子往往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已经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特有的人文关怀,很快就会跟本地同学打成一片。

“出门在外千万小心,离井盖越远越好,一旦踩了,身边人就会兴致勃勃地冲过来揍你。”

“到沈阳上学第一年不懂事,周末跟朋友逛街踩过几次,同行八个人都在打我,一路下来胳膊都肿了。”

“明明说好打三下,真踩了就是每人三下”

也有本地人说自己上高中每次跑操踩到井盖,都会被周围的同学群殴,并且每一位都是正义凛然。

在他的自述中,作为专属的解咒之法,踩了井盖就得挨三下,讲究一视同仁,万物都在此规则之内。

关键在于下手要迅速,心里要虔诚,神情要悲悯,坚信自己正在救人。

难免有人将其视作众生平等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得益于白山黑水间原生的务实品质,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他们才在平等互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很难说一位东北朋友在一生中会帮助多少人解除井盖的诅咒,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有时候关怀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衬托的,直接上手就行了。

“在路上遇到过一个男的,踩着井盖了,求我让我给他三拳,我想着不认识就不打了吧,他说那你踹我三脚也行。”

“后来我学明白了,有一次对面来一个大哥踩井盖,我都没寻思,直接给了大哥一巴掌,大哥懵了,我说不好意思啊你踩井盖了,大哥说谢谢啊。”

“有的井盖被车压了还会飞”

据说很多从外地来东北上学的朋友,毕业时会自动担负起拯救世界的责任,大爱就得无疆,他们说任何人都不该在井盖的诅咒下生活,因此才会把救赎的方法传往世界的各个角落。

“自从我姐去辽宁读过研,回来就开始不踩井盖,一踩上就让我打她三下,说是不打就会倒霉。”

“现在我们全家出门都躲井盖。”

一直有人认为这是东北最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之一,如果你有一个东北同事,那么可能全公司都不踩井盖。

不然踩到就倒霉三天,三天里因为倒霉又踩到井盖继续倒霉三天,从此进入某种倒霉的量子循环中难以自拔。

“在倒霉的边缘试探”

而在长久的发展历程里,一切事物都会自然发生进化,简单打三下只能算是破除倒霉的初级阶段。

关系越好就打的越狠,越狠的打击就越能驱魔,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加持下,那些跟朋友对练多年的高手,已经能做到三下秒人了,从根源上杜绝倒霉的可能性。

有个同事表示曾遭受过室友的东北神拳,每一击都是势大力沉,挨了三拳之后,他坚信自己找到了镇关西的真实死因。

“挨打之后想反击就得盯着对方,只要他一踩到井盖的边缘就出手”

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路径,发展总是多元的,有人在力道层面下功夫,也有人从玩法上钻研,解咒方法早已延展出更多可操作空间。

因此东北各地还有踩到井盖要猛拍下脑袋,或者拍屁股,以及原地蹦三下等多种流派,其中一派讲究契约精神,当天周几就打几下,相当严谨。

在一位躲井盖原教旨主义者的介绍中,真正的信徒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就像他在踩到井盖时会先呸三下,再跳三下,找旁边的人打自己三下,然后双手合十,嘴巴对着掌根缝从下往上吹口气,博采众家之长,可以称得上万法归宗。

用他的话讲,那是一份坚守。

“你们是没掉进去过,经历过一次,下辈子你都离它远远的。”

“那个东西完全是个传送点,可能送你进粪坑,也可能把你扔进开水里,运气不好的话就直通地府了。”

“井盖下面有没有晦气先不说,但肯定有危险。”

“小时候在新闻里看到过有人掉进去当场被烫死”

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井盖坑过,不过你可以在很多新闻中发现它的作案手法。

根据受害者当时的情况来看,躲开它就是最安全的选择了。

民间传说井盖下面有不干净的东西,也有说下面住着龙王,总之都是些不能惹的硬茬。而回归到现实层面,这种传说更多的可能是为了保护每个还没掉下去的人。

这就好比用迷信的方法做实际的事,玄学与科学在此刻完成统一,拥有高级说服力。

另有传说直截了当,踩上井盖就会漏财,这里的原型可能是讲医药费

千万别小看了那种倒霉的可能性,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出其不意。

比如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曾公开表示,自己踩井盖掉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听说踩井盖不吉利,想尝试一下,双脚跳上,然后就掉下去了。

第二次是因为不信邪,再踩一回,结果又掉下去了。

如今关于井盖的倒霉传说早就有了更广的传播,山东朋友也同样对我进行过类似的驱魔祝福。

他告诉我上学时这是锤朋友几拳的完美理由,长大后仍然是种条件反射。

虽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它的创始人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但肯定少不了一些真实的伤痛。

至于里面的风险,看看范德彪就知道了。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财政赤字困难 泽连斯基喊欧洲国家出钱 帮乌军加薪
《老友记》钱德勒死因大反转,不是溺亡!
中国的经济学家都死绝了?还不站出来发声
佛山疫情又开始做核酸了,三年之后又三年?
中国“N号房”曝光,大量女性私密照在外网传播

24小时讨论排行

大罢免0通过 赖清德称“确立了反共护台的国家方向”
一份与释永信通奸女人笔录 被举报私生活混乱
华人家的花园太丑险遭罚款,大家评评冤不冤
释永信涉刑事犯罪 严重违反戒律 包养多名情妇还有私生子
中国餐厅日营业额“惨崩9成” 关店潮猛烈来袭
情人78岁丁珮谈李小龙离世当天细节 癫痫或是真死因
58岁宋祖英罕见露面,短发造型惊艳,皮肤光泽Q弹
大罢免失败赖清德会请辞吗?"第二波投票后民进党恐大乱"
民进党误判情势? 赖清德罢免前还认为能罢10席
直击河北易县暴雨:“一天下完了一年的雨”
BBC:台湾“大罢免”惨败的五个启示
手术成功!马斯克:脑机接口技术将造福数十亿人
专坑美国观光客!记者卧底揭穿巴黎餐厅离谱行为
“回来报备!”新疆社区的权力有多大?
美波音737起飞失火冒烟 173人仓皇逃生:看到轮子喷飞
大罢免结果出炉 小粉红嗨翻:湾湾快回家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没有东西能阻止一个东北人躲井盖

不相及研究所 2023-03-04 09:45:34

在东北地区出行,可以不穿羽绒服,但必须要躲井盖。

就像不能给意大利人的披萨上放菠萝,井盖也不能出现在东北朋友的脚下,这是维持世界正常运转的基本法则。

一旦与当地朋友同行,就将失去与井盖的缘分,类似一种等价交换,物质守恒定律会在此时得到实际体现。

没有井盖能逃过东北人的法眼,很多时候它比红绿灯都显眼。

走路不能踩井盖,跟开车不能逆行是一个道理,尽管没有写进交通法规里,但仍然具有绝对意义上的约束力。

或者说它已经跟走路这个动作完成捆绑,属于出门在外的首要注意事项,基本进入了肌肉记忆的范畴。

在当地语境中,井盖是值得敬畏的狠角色,威慑力跟地雷差不多。

人们会主动避其锋芒,躲避的原则早已刻在了DNA里,跟呼吸一样自然。

人再多都得绕开 图片来源:抖音@小禾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不能立于井盖之上。

有哈尔滨的朋友表示,那不是单纯的盖子,是厄运之门,下面封印着混沌宇宙,只有被选中的命运之子才能踩上去。

生活处处需小心,如果命格不够硬还要硬闯禁地,那就可能遭遇无妄之灾,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踩一次倒霉三天,井盖是黑土地上最朴实的诅咒大师,主打无差别攻击,至今无人能够幸免。”

好在东北朋友们总是热情,关外的咒术自有关外的解法,在因地制宜的传统智慧加持下,他们每一次进攻都是对你的关爱。

要不是在沈阳大街上挨了三记重拳,我也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刚来这里上学的外地学子往往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已经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特有的人文关怀,很快就会跟本地同学打成一片。

“出门在外千万小心,离井盖越远越好,一旦踩了,身边人就会兴致勃勃地冲过来揍你。”

“到沈阳上学第一年不懂事,周末跟朋友逛街踩过几次,同行八个人都在打我,一路下来胳膊都肿了。”

“明明说好打三下,真踩了就是每人三下”

也有本地人说自己上高中每次跑操踩到井盖,都会被周围的同学群殴,并且每一位都是正义凛然。

在他的自述中,作为专属的解咒之法,踩了井盖就得挨三下,讲究一视同仁,万物都在此规则之内。

关键在于下手要迅速,心里要虔诚,神情要悲悯,坚信自己正在救人。

难免有人将其视作众生平等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得益于白山黑水间原生的务实品质,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他们才在平等互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很难说一位东北朋友在一生中会帮助多少人解除井盖的诅咒,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有时候关怀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衬托的,直接上手就行了。

“在路上遇到过一个男的,踩着井盖了,求我让我给他三拳,我想着不认识就不打了吧,他说那你踹我三脚也行。”

“后来我学明白了,有一次对面来一个大哥踩井盖,我都没寻思,直接给了大哥一巴掌,大哥懵了,我说不好意思啊你踩井盖了,大哥说谢谢啊。”

“有的井盖被车压了还会飞”

据说很多从外地来东北上学的朋友,毕业时会自动担负起拯救世界的责任,大爱就得无疆,他们说任何人都不该在井盖的诅咒下生活,因此才会把救赎的方法传往世界的各个角落。

“自从我姐去辽宁读过研,回来就开始不踩井盖,一踩上就让我打她三下,说是不打就会倒霉。”

“现在我们全家出门都躲井盖。”

一直有人认为这是东北最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之一,如果你有一个东北同事,那么可能全公司都不踩井盖。

不然踩到就倒霉三天,三天里因为倒霉又踩到井盖继续倒霉三天,从此进入某种倒霉的量子循环中难以自拔。

“在倒霉的边缘试探”

而在长久的发展历程里,一切事物都会自然发生进化,简单打三下只能算是破除倒霉的初级阶段。

关系越好就打的越狠,越狠的打击就越能驱魔,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加持下,那些跟朋友对练多年的高手,已经能做到三下秒人了,从根源上杜绝倒霉的可能性。

有个同事表示曾遭受过室友的东北神拳,每一击都是势大力沉,挨了三拳之后,他坚信自己找到了镇关西的真实死因。

“挨打之后想反击就得盯着对方,只要他一踩到井盖的边缘就出手”

不同的水土有不同的路径,发展总是多元的,有人在力道层面下功夫,也有人从玩法上钻研,解咒方法早已延展出更多可操作空间。

因此东北各地还有踩到井盖要猛拍下脑袋,或者拍屁股,以及原地蹦三下等多种流派,其中一派讲究契约精神,当天周几就打几下,相当严谨。

在一位躲井盖原教旨主义者的介绍中,真正的信徒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就像他在踩到井盖时会先呸三下,再跳三下,找旁边的人打自己三下,然后双手合十,嘴巴对着掌根缝从下往上吹口气,博采众家之长,可以称得上万法归宗。

用他的话讲,那是一份坚守。

“你们是没掉进去过,经历过一次,下辈子你都离它远远的。”

“那个东西完全是个传送点,可能送你进粪坑,也可能把你扔进开水里,运气不好的话就直通地府了。”

“井盖下面有没有晦气先不说,但肯定有危险。”

“小时候在新闻里看到过有人掉进去当场被烫死”

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井盖坑过,不过你可以在很多新闻中发现它的作案手法。

根据受害者当时的情况来看,躲开它就是最安全的选择了。

民间传说井盖下面有不干净的东西,也有说下面住着龙王,总之都是些不能惹的硬茬。而回归到现实层面,这种传说更多的可能是为了保护每个还没掉下去的人。

这就好比用迷信的方法做实际的事,玄学与科学在此刻完成统一,拥有高级说服力。

另有传说直截了当,踩上井盖就会漏财,这里的原型可能是讲医药费

千万别小看了那种倒霉的可能性,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出其不意。

比如乒乓球大满贯选手张继科曾公开表示,自己踩井盖掉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因为听说踩井盖不吉利,想尝试一下,双脚跳上,然后就掉下去了。

第二次是因为不信邪,再踩一回,结果又掉下去了。

如今关于井盖的倒霉传说早就有了更广的传播,山东朋友也同样对我进行过类似的驱魔祝福。

他告诉我上学时这是锤朋友几拳的完美理由,长大后仍然是种条件反射。

虽然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它的创始人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但肯定少不了一些真实的伤痛。

至于里面的风险,看看范德彪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