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大家谈论中, 都想有一个志向, 我在这方面也考虑了好久, 但家里的人都认为:女孩子上学是个摆设, 是做花屏的; 大哥还讲: 拿大学文凭是当嫁妆用的; 这些流言蜚语,叫我听了很生气, 有一天, 在大华电影院看到一场《居里夫人》的电影, 我很感动, 我在学习中很喜爱数、理、化课程, 以后就学化工吧! 不久, 在大西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卖自制的肥皂, 旁边有人说: 他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毕生的学生,只能做肥皂卖; 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打击;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摆马路滩呢? 那时盛行的一句话是“毕业就是失业”; 但我一定要自找出路, 不能在家吃闲饭, 更不愿受人奴役, 我认为: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只能听人使唤, 不愿受人奴役, 我认为: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只能听人使唤, 像母亲和大嫂那样的生活, 我是看不惯的(当时志愿虽然立了,但只是为了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没有建立远大理想,实在是太短见了)。 陈文她因喜欢英语, 故想读文科外语系(高中毕业后,她考进南京大学外语系)。
上高三了, 也就是1948年的下半年, 淮海战役开始, 陈文的父亲计划去台湾(因为他是伪国大代表, 在政府任有要职), 要带陈文同往, 她就开始考虑是否要去台湾的问题, 并提出几个问题和我商量, 最后的结论还是舍不得离开镇江, 想与李保持联系;但是, 她说李总是不先开口怎么办? 我告诉她:如有勇气就主动开口, 如无勇气就等待; 她说:“实在不好意思,就等待吧!” 真的, 陈的父亲走了, 陈文就住在她的姨妈家。
那时的局势非常紧急, 我们该怎么办? 经父亲、大哥、二哥等人共同研究的结果: 把家搬到苏州去住,跟随高等审判庭走。 我仍住在原处的楼上, 楼下让给姓丁的表舅一家来住, 我就在他家搭伙, 等高中毕业后再讲。
1949年的4月23日, 我仍是一大早就拿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路上看到有一些像农民一样的人, 手臂上裹着一条红布条, 我因不知道他们为的是什么, 也就不去管他, 只顾自己去上学。 到学校后, 就听有的同学说:“时局紧了, 我们要叫学校给我们提前发毕业证书。” 这句话, 当然会得全班同学的赞成, 于是,就七嘴八舌地把校长请到教室里来, 提出要提前发毕业证书的要求, 校长为难了,只是推托, 不敢正面答复。 过了一会, 从外面传来消息:“解放军进城了, 邮电局已被接管了。” 顿时校长的态度变了, 说:“毕业证书不能提前发, 一切都要听从解放军的安排, 我也不怕你们开我的斗争会。”
谈判不成, 大家只得乖乖地上课了; 过了一两天, 李岚清拿了一张纸条给同学间传阅, 上面写着要办一个学习班, 内容是学习革命理论, 愿意参加者签名, 我看多数人都签了名, 因此也就随大流的签了名, 但到底这是做什么的?还是问问清楚吧! 理所当然地是陈文出面去问, 可是, 遭遇到的是“冷淡”, 进而李是又不理睬陈文了, 这又是为什么呀? 这个伪国大代表的女儿怎么一解放就受到如此的待遇呢?始终未能求得正式的答复。
又过了几天, 学校里来了几个穿黄老布军装的解放军, 再仔细一看, 原来他们都是我校上届毕业的同学; 经过细谈后, 得知他们毕业后因不能升学而又找不到工作, 就去苏北解放区求生, 现随军过江, 分配在文教战线工作, 实行供给制待遇, 有饭吃、有衣穿。 谈到我们即将毕业, 以后如何打算的时候, 我说: 我想继续上学, 他们介绍说: 好,可上革命大学, 学习三个月就可参加工作, 我想三个月能学什么东西? 再看初三班的同学也有很多人在报名去革命大学学习,我是正规的高中毕业,和他们初中生在一起,不是吃亏了吗? 我决心不去这个三个月的大学, 我要去正规大学学习。 决心定了, 等到高中文凭拿到手, 一看编号是“叁”, 说明我是在全年级一百一十余名同学中, 三年的总成绩名居第三。
高中毕业了, 在丁表舅家总不能长久住下去, 唯一的出路是去苏州找父母亲,到苏州后, 见一贯大手大脚花惯钱的当家人(母亲)不仅不每天去理发店梳头, 而且也知道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原来, 一解放,父亲就没有收入了。现在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大哥每月给家48元钱,(大哥在上海的兼职已停歇了, 只有在铁路局一项工作, 原来是每月140元工资, 但经减薪后, 只给他100元。) 在当时, 这48元钱扣除房租外, 仅给大嫂和他们四个孩子的生活费都不够, 何况还有父母亲、二哥和我呢? 只有靠变卖物品来补贴家用; 这种情况, 我们怎能在家坐吃山空呢?
父亲的意思是叫我们在家等等再说, 他想的是时局恐有变化。 可是我和二哥都不听他的, 那时, 二哥就同其友人合伙开了一版锦旗商店, 我呢?一心想上大学的梦未死, 但在暑假中要去上海投考大学是分文要不到的, 因而就无法行动了, 在苏州仅有两所高校, 一是东吴大学, 一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虽然两所学校我都能考取, 前者是录取的化工系, 是我所爱的学科, 但是, 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每学期要交一百多元的学费, 那里去取得呢? 这就不能像在读高中时那样, 为了取得学费, 就争吵几句, 淌几滴眼泪就可以满足了; 而现在的情况, 家中连吃饭都成问题, 哪儿有钱呢? 只能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了! 因为该校还设有90%的人民助学金名额, 一旦申请到, 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 而且还供给吃饭, 这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过了, 我可以完全脱离家庭来圆我的上大学梦了。
进校后, 首先要填表, “家庭出身”这一项是指什么呢? 解释说:是指负担本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想我的经济来源是:在解放前靠父亲的工资, 解放后是靠大哥的工资, 是工资收入, 当然是填“职员”! 关于淮安的情况, 我是不敢提起, 一方面我在淮安仅是童年时住了一年多时间, 对我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是怕说到“地主”这个词, 可能会对我申请人民助学金有影响, 还是不提它的好。
我的一生与家庭(第三部分)(2)
天上人间游一游 (2025-11-10 18:39:42) 评论 (0)
那时大家谈论中, 都想有一个志向, 我在这方面也考虑了好久, 但家里的人都认为:女孩子上学是个摆设, 是做花屏的; 大哥还讲: 拿大学文凭是当嫁妆用的; 这些流言蜚语,叫我听了很生气, 有一天, 在大华电影院看到一场《居里夫人》的电影, 我很感动, 我在学习中很喜爱数、理、化课程, 以后就学化工吧! 不久, 在大西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卖自制的肥皂, 旁边有人说: 他是浙江大学化工系毕生的学生,只能做肥皂卖; 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打击;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会摆马路滩呢? 那时盛行的一句话是“毕业就是失业”; 但我一定要自找出路, 不能在家吃闲饭, 更不愿受人奴役, 我认为: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只能听人使唤, 不愿受人奴役, 我认为: 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只能听人使唤, 像母亲和大嫂那样的生活, 我是看不惯的(当时志愿虽然立了,但只是为了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而没有建立远大理想,实在是太短见了)。 陈文她因喜欢英语, 故想读文科外语系(高中毕业后,她考进南京大学外语系)。
上高三了, 也就是1948年的下半年, 淮海战役开始, 陈文的父亲计划去台湾(因为他是伪国大代表, 在政府任有要职), 要带陈文同往, 她就开始考虑是否要去台湾的问题, 并提出几个问题和我商量, 最后的结论还是舍不得离开镇江, 想与李保持联系;但是, 她说李总是不先开口怎么办? 我告诉她:如有勇气就主动开口, 如无勇气就等待; 她说:“实在不好意思,就等待吧!” 真的, 陈的父亲走了, 陈文就住在她的姨妈家。
那时的局势非常紧急, 我们该怎么办? 经父亲、大哥、二哥等人共同研究的结果: 把家搬到苏州去住,跟随高等审判庭走。 我仍住在原处的楼上, 楼下让给姓丁的表舅一家来住, 我就在他家搭伙, 等高中毕业后再讲。
1949年的4月23日, 我仍是一大早就拿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路上看到有一些像农民一样的人, 手臂上裹着一条红布条, 我因不知道他们为的是什么, 也就不去管他, 只顾自己去上学。 到学校后, 就听有的同学说:“时局紧了, 我们要叫学校给我们提前发毕业证书。” 这句话, 当然会得全班同学的赞成, 于是,就七嘴八舌地把校长请到教室里来, 提出要提前发毕业证书的要求, 校长为难了,只是推托, 不敢正面答复。 过了一会, 从外面传来消息:“解放军进城了, 邮电局已被接管了。” 顿时校长的态度变了, 说:“毕业证书不能提前发, 一切都要听从解放军的安排, 我也不怕你们开我的斗争会。”
谈判不成, 大家只得乖乖地上课了; 过了一两天, 李岚清拿了一张纸条给同学间传阅, 上面写着要办一个学习班, 内容是学习革命理论, 愿意参加者签名, 我看多数人都签了名, 因此也就随大流的签了名, 但到底这是做什么的?还是问问清楚吧! 理所当然地是陈文出面去问, 可是, 遭遇到的是“冷淡”, 进而李是又不理睬陈文了, 这又是为什么呀? 这个伪国大代表的女儿怎么一解放就受到如此的待遇呢?始终未能求得正式的答复。
又过了几天, 学校里来了几个穿黄老布军装的解放军, 再仔细一看, 原来他们都是我校上届毕业的同学; 经过细谈后, 得知他们毕业后因不能升学而又找不到工作, 就去苏北解放区求生, 现随军过江, 分配在文教战线工作, 实行供给制待遇, 有饭吃、有衣穿。 谈到我们即将毕业, 以后如何打算的时候, 我说: 我想继续上学, 他们介绍说: 好,可上革命大学, 学习三个月就可参加工作, 我想三个月能学什么东西? 再看初三班的同学也有很多人在报名去革命大学学习,我是正规的高中毕业,和他们初中生在一起,不是吃亏了吗? 我决心不去这个三个月的大学, 我要去正规大学学习。 决心定了, 等到高中文凭拿到手, 一看编号是“叁”, 说明我是在全年级一百一十余名同学中, 三年的总成绩名居第三。
高中毕业了, 在丁表舅家总不能长久住下去, 唯一的出路是去苏州找父母亲,到苏州后, 见一贯大手大脚花惯钱的当家人(母亲)不仅不每天去理发店梳头, 而且也知道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原来, 一解放,父亲就没有收入了。现在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大哥每月给家48元钱,(大哥在上海的兼职已停歇了, 只有在铁路局一项工作, 原来是每月140元工资, 但经减薪后, 只给他100元。) 在当时, 这48元钱扣除房租外, 仅给大嫂和他们四个孩子的生活费都不够, 何况还有父母亲、二哥和我呢? 只有靠变卖物品来补贴家用; 这种情况, 我们怎能在家坐吃山空呢?
父亲的意思是叫我们在家等等再说, 他想的是时局恐有变化。 可是我和二哥都不听他的, 那时, 二哥就同其友人合伙开了一版锦旗商店, 我呢?一心想上大学的梦未死, 但在暑假中要去上海投考大学是分文要不到的, 因而就无法行动了, 在苏州仅有两所高校, 一是东吴大学, 一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虽然两所学校我都能考取, 前者是录取的化工系, 是我所爱的学科, 但是, 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每学期要交一百多元的学费, 那里去取得呢? 这就不能像在读高中时那样, 为了取得学费, 就争吵几句, 淌几滴眼泪就可以满足了; 而现在的情况, 家中连吃饭都成问题, 哪儿有钱呢? 只能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了! 因为该校还设有90%的人民助学金名额, 一旦申请到, 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 而且还供给吃饭, 这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过了, 我可以完全脱离家庭来圆我的上大学梦了。
进校后, 首先要填表, “家庭出身”这一项是指什么呢? 解释说:是指负担本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想我的经济来源是:在解放前靠父亲的工资, 解放后是靠大哥的工资, 是工资收入, 当然是填“职员”! 关于淮安的情况, 我是不敢提起, 一方面我在淮安仅是童年时住了一年多时间, 对我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是怕说到“地主”这个词, 可能会对我申请人民助学金有影响, 还是不提它的好。
上高三了, 也就是1948年的下半年, 淮海战役开始, 陈文的父亲计划去台湾(因为他是伪国大代表, 在政府任有要职), 要带陈文同往, 她就开始考虑是否要去台湾的问题, 并提出几个问题和我商量, 最后的结论还是舍不得离开镇江, 想与李保持联系;但是, 她说李总是不先开口怎么办? 我告诉她:如有勇气就主动开口, 如无勇气就等待; 她说:“实在不好意思,就等待吧!” 真的, 陈的父亲走了, 陈文就住在她的姨妈家。
那时的局势非常紧急, 我们该怎么办? 经父亲、大哥、二哥等人共同研究的结果: 把家搬到苏州去住,跟随高等审判庭走。 我仍住在原处的楼上, 楼下让给姓丁的表舅一家来住, 我就在他家搭伙, 等高中毕业后再讲。
1949年的4月23日, 我仍是一大早就拿着书包去学校, 走在路上看到有一些像农民一样的人, 手臂上裹着一条红布条, 我因不知道他们为的是什么, 也就不去管他, 只顾自己去上学。 到学校后, 就听有的同学说:“时局紧了, 我们要叫学校给我们提前发毕业证书。” 这句话, 当然会得全班同学的赞成, 于是,就七嘴八舌地把校长请到教室里来, 提出要提前发毕业证书的要求, 校长为难了,只是推托, 不敢正面答复。 过了一会, 从外面传来消息:“解放军进城了, 邮电局已被接管了。” 顿时校长的态度变了, 说:“毕业证书不能提前发, 一切都要听从解放军的安排, 我也不怕你们开我的斗争会。”
谈判不成, 大家只得乖乖地上课了; 过了一两天, 李岚清拿了一张纸条给同学间传阅, 上面写着要办一个学习班, 内容是学习革命理论, 愿意参加者签名, 我看多数人都签了名, 因此也就随大流的签了名, 但到底这是做什么的?还是问问清楚吧! 理所当然地是陈文出面去问, 可是, 遭遇到的是“冷淡”, 进而李是又不理睬陈文了, 这又是为什么呀? 这个伪国大代表的女儿怎么一解放就受到如此的待遇呢?始终未能求得正式的答复。
又过了几天, 学校里来了几个穿黄老布军装的解放军, 再仔细一看, 原来他们都是我校上届毕业的同学; 经过细谈后, 得知他们毕业后因不能升学而又找不到工作, 就去苏北解放区求生, 现随军过江, 分配在文教战线工作, 实行供给制待遇, 有饭吃、有衣穿。 谈到我们即将毕业, 以后如何打算的时候, 我说: 我想继续上学, 他们介绍说: 好,可上革命大学, 学习三个月就可参加工作, 我想三个月能学什么东西? 再看初三班的同学也有很多人在报名去革命大学学习,我是正规的高中毕业,和他们初中生在一起,不是吃亏了吗? 我决心不去这个三个月的大学, 我要去正规大学学习。 决心定了, 等到高中文凭拿到手, 一看编号是“叁”, 说明我是在全年级一百一十余名同学中, 三年的总成绩名居第三。
高中毕业了, 在丁表舅家总不能长久住下去, 唯一的出路是去苏州找父母亲,到苏州后, 见一贯大手大脚花惯钱的当家人(母亲)不仅不每天去理发店梳头, 而且也知道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了, 原来, 一解放,父亲就没有收入了。现在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大哥每月给家48元钱,(大哥在上海的兼职已停歇了, 只有在铁路局一项工作, 原来是每月140元工资, 但经减薪后, 只给他100元。) 在当时, 这48元钱扣除房租外, 仅给大嫂和他们四个孩子的生活费都不够, 何况还有父母亲、二哥和我呢? 只有靠变卖物品来补贴家用; 这种情况, 我们怎能在家坐吃山空呢?
父亲的意思是叫我们在家等等再说, 他想的是时局恐有变化。 可是我和二哥都不听他的, 那时, 二哥就同其友人合伙开了一版锦旗商店, 我呢?一心想上大学的梦未死, 但在暑假中要去上海投考大学是分文要不到的, 因而就无法行动了, 在苏州仅有两所高校, 一是东吴大学, 一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虽然两所学校我都能考取, 前者是录取的化工系, 是我所爱的学科, 但是, 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每学期要交一百多元的学费, 那里去取得呢? 这就不能像在读高中时那样, 为了取得学费, 就争吵几句, 淌几滴眼泪就可以满足了; 而现在的情况, 家中连吃饭都成问题, 哪儿有钱呢? 只能上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了! 因为该校还设有90%的人民助学金名额, 一旦申请到, 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 而且还供给吃饭, 这对我来说是最好不过了, 我可以完全脱离家庭来圆我的上大学梦了。
进校后, 首先要填表, “家庭出身”这一项是指什么呢? 解释说:是指负担本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想我的经济来源是:在解放前靠父亲的工资, 解放后是靠大哥的工资, 是工资收入, 当然是填“职员”! 关于淮安的情况, 我是不敢提起, 一方面我在淮安仅是童年时住了一年多时间, 对我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是怕说到“地主”这个词, 可能会对我申请人民助学金有影响, 还是不提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