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博物馆里那尊精美的水月观音像

长岛退休客 (2025-11-25 05:54:36) 评论 (1)
  美国的著名博物馆要么在东部,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和华盛顿等地区,要么在加州,包括旧金山和洛杉矶等地;中部地区能和东西两地的博物馆媲美的,尤其是在中国文物和艺术品方面,那只有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而前者显然更高一档。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由两位堪萨斯城市居民的捐献而设立,威廉·洛克希尔·纳尔逊(William Rockhill Nelson) 是一位报业巨头,博物馆的选址与建筑资金来自他遗留的信托基金; 而玛丽·麦卡菲·阿特金斯 (Mary McAfee Atkins)是一位教师和艺术爱好者;她终生未婚,将全部遗产设立了信托基金,指定用于购买世界级艺术品。这两位捐赠者并不相识,但他们的遗产信托基金由受托人合并使用并建成了这座世界级的博物馆。 纳尔逊的遗产让博物馆得以“建起来”,而阿特金斯的遗产则让博物馆“装满艺术品”。这座博物馆对所有参观者免费开放,其庞大的维护和营运资金由来自两位捐助人设立的基金,各方的捐赠,和其经营收入(包括博物馆商店和租赁/活动等收入)支撑,政府对此不用花一分钱。



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博物馆,没有钱万万不行,但光有钱也不够,还需要有专业人才。 劳伦斯 史克曼 ((Laurence Sickman)就是这样一位专家级人才。他早年在哈佛大学求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前往中国和日本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与文物收购;回美国后自1935年起在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工作长达42年之久。他为博物馆建立了东亚艺术部,并亲自担任馆长22年。在他的任期内建构了世界级的东亚艺术收藏体系(尤其是中国艺术),成为美国最系统的中国艺术收藏体系之一。他与人合著的《中国艺术和建筑》(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成为英文世界介绍中国艺术史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总之,资金和人才相结合的两股力量,共同塑造了今日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我在 2025年的夏天参观了这家博物馆,这里的“中国庙宇”展厅在美国各大博物馆中独一无二,具有仿古建筑的空间感:由木柱、屏风(门扇)和雕饰天花板等构成一个类似寺庙中 “礼堂” 或 “殿堂” 的氛围,使观众进入时有一种跨越“界限”、走进神圣空间的仪式感。 但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展厅中央“供奉”的一尊水月观音木雕,它和其后方的来自山西广胜寺的大型壁画 《炽盛光佛佛会图》, 构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据史料记载,这座雕像曾在中国的辽代(公元1000年前后)供奉在山西省的某座庙宇里。 20 世纪 30 年代,它被拆解成数块,散落在一家古董商的库房后院里。 该古董商误将其判断为明代造像,因此无人问津。 大约在1932年前后,颇有经验的古董商卢勤斋买下了这堆木块。 此后劳伦斯 史克曼在卢勤斋的古董商店注意到这些木块,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史克曼敏锐地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件辽代的珍品; 于是由纳尔逊博物馆出资,从卢勤斋手中买下了这一堆木块。 史克曼又花了数年时间拼装了这尊佛像;此后的事实证明,这是他和纳尔逊博物馆此生最成功的一次古董交易。 这是目前全世界保存品相最好的一尊辽代佛教造像,自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这一幕隐约让人感受到那种命运的戏剧性:一尊千年的佛像,在被肢解后在古董商的库房里等待命运的抉择;几经辗转,它终于被一个美国博物馆收购,从此它不再只是古庙里的神灵,而是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与佛教精神的存在。



这尊辽代佛教造水月观音木雕高 2.4 米,采用游戏的坐势,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踩在莲花上,右臂搭在右腿上,左臂撑在岩石上,呈现出一种怡然闲适、无拘无束的自在状态。菩萨面容庄严而慈悲,眉如弯月,双目低垂,似在俯瞰世间万物,流露出无尽的怜悯与智慧。面部线条柔和细腻,鼻梁挺直,嘴唇微微上扬,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给人一种温暖与安宁的感觉。 它上身穿着贴身内衣,外罩宽松的天衣,领口多为圆领或 V 领。肩上斜披飘逸的披帛,披帛线条流畅,自然飘动。胸前佩戴着华丽的璎珞,由多个珠宝串联而成,中间常有大型宝石或护符作为点缀。下身穿着宽大的长裙,裙摆垂至脚踝,裙上有精美的褶皱和纹饰;腰部系有精美的腰带,还佩戴着手镯、臂钏、脚环等配饰。

    “水月观音”形象通常表现为观音菩萨坐在莲花座上,或是在岩石上,右手持杨柳枝或净瓶,左手作施无畏印,目光注视着水中的月影。水月观音的姿态多种多样,有侧坐、半跏趺坐、倚坐等,姿态舒缓,显得自在悠闲;背景通常有水波、莲花、山石、祥云等,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水月观音的形象亦寓意着“水中之月,水中之影,水中之像”,象征着“空性”、“无常”、“缘起”等佛教理念,她的形象优雅美丽,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水月观音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观音形象之一,在石窟、寺庙、绘画、雕塑中都有体现。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查阅了不少资料, 从中给了我一个从未了解的知识点: “观音曾经是男人?!”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印度的观音菩萨原本是男性菩萨,通常身材强健、多臂、佩戴王者饰物。它是一位“保护者”,有较强的“阳刚菩萨”特质。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开始观音的形象逐渐变化: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观音菩萨的形象为中性并略偏男性;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民间信仰极度繁荣。观音成为最受欢迎的救苦救难菩萨,被寄托了“母亲般的慈悲”。观音菩萨的形象从此变为身体较为柔和、面容秀美,但仍保留男性胸部平坦、肩膀较宽、佩带宝冠的特征。到了元明清时期,观音的形象彻底女性化,成为“中国佛教的女神”,在民间被称为“观音娘娘”,形成了人们今天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纳尔逊博物馆的这尊水月观音像,就用女性秀美的脸盘和男性的上身证实了观音从男性向女性转化的中间过渡阶段。

       宋辽时期的水木观音木雕像,在美国各博物馆总共收藏有二十余尊,本人有幸在美国的六家博物馆里欣赏过七尊造型各不相同的木雕像。首先当然是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我欣赏过两尊:





其次是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将水月观音的木雕藏在玻璃罩里展出,可见其稀缺性:





再次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也是将水月观音的木雕藏在玻璃罩里展出:





还有明尼苏达艺术博物馆:



最后是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国内博物馆收藏的水月观音木雕像较少,辽宁和山西等地的博物馆里有类似收藏。2005年,中国政府通过“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美籍华人收藏家陈哲敬先生手中购入一尊, 如今成为国家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之一。 上个月我到北京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就欣赏了这尊佛像,确实气度非凡。





      在我所欣赏过的水月观音木雕像中,纳尔逊博物馆珍藏的那尊无疑是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和品相最好的一尊,是“辽代水月观音像的代表作”。   由此体会到参观博物馆的展品,既需要知识积累,事先“做功课“;也需要“眼见为实“,在博物馆现场仔细欣赏;还需要事后”复习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由此提高欣赏水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注:部分照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