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139.《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

唐宋韵 (2025-11-12 10:26:29) 评论 (8)
《定风波(1)·南海归赠王定国(2)侍人寓娘(3)》

苏轼

 

常羡人间琢(4)玉郎(5),天应(6)乞与(7)点酥娘(8)。

尽道(9)清歌传皓齿(10),风起,雪飞炎海(11)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12),微笑,笑时犹带岭(13)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

2.  王定国:王巩,字定国,东坡的朋友。

3.  寓娘:王巩的侍妾,又名柔奴。

4.  琢:雕琢。这里用作形容词,指雕琢精美的。

5.  玉郎:多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这里作者用来称王巩。

6.  天应:上天答应,老天爷有眼。

7.  乞与:赠与,配与。

8.  点酥娘:指皮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9.  尽道:人们都说。

10.皓齿:洁白的牙齿。

11.炎海:酷热或极炎热的地方。

12.颜愈少:容颜显得更年轻。

13.岭:指江西南部和广东北部的大庾岭,分割岭南和岭北。

 

苏轼(1037—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苏轼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苏轼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在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为官。随着宋哲宗亲政、新党执政,苏轼被贬惠州和儋州。宋徽宗时,苏轼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享年64岁。南宋时期,他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均取得极高的成就,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和罕见的的通才,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居宋诗最高水平之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散文挥洒自如,语言平易,使之占“唐宋八大家”一席;他的书法笔触精到,字态雅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他擅长文人画,尤工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甚至在医药、烹饪、水利方面也显示才干。苏轼在世时已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宋代的人文精神。

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贡献尤其巨大,他是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体进行重大改革的词人。苏轼“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改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从音乐作品的一部分转化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自著《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南宋时因为高宗和孝宗的推崇,又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和《苏文忠公全集》。另外,宋人王宗稷编有《苏文忠公全集》。苏轼现存诗2700多首,存词34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9.

 

唐风:这首《定风波》是东坡在中年时期创作的一首赠答词。所赠的对象,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社会名流,而是他的一个好友的侍妾。而且作品绝非空洞赞美、逢场作戏。关于这首词的背景,我们需要说得稍微远一点儿。

宋雨:是的,这里有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比如女子之所以有机会显示她的精神世界,是因为丈夫被贬;而丈夫被贬,是因为受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此外,苏轼的这位朋友王巩虽然今天没有什么名气,也值得一说。

唐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春,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那年他20岁。在此后的十年里,由于母亲、发妻、父亲的相继离世,苏轼多年在家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守孝。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31岁的苏轼在家乡续娶后。冬天与弟弟携家眷返回汴京,被授殿中丞。

宋雨:就在此时,宰相王安石开始施行新法。苏轼在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有不同观点,于是与铁腕实施新法的王安石关系紧张。苏轼不愿意在朝中被边缘化,于是主动请求外任杭州通判(大约相当于知州的副职)。杭州任职期满后,他又到密州和徐州当了两任知州。总的来说苏轼外放那几年比较平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春,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抵达后,他随即按惯例进《湖州谢上表》。没想到这篇上表惹了大祸。

唐风:“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所谓“乌台”,即北宋的御史台(大约相当于今天中国大陆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当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客观地讲,虽然苏轼当时对朝廷强推新法有些意见,但这次落难却是御史们对苏轼搞文字狱的结果。

宋雨:苏轼《湖州谢上表》对神宗写道:“知其(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说:陛下您知道臣愚昧,思想不合时宜,难以跟上新生事物;又明察臣年老不至于惹事生非,也许能在地方上治理人民。然而,御史读后却认定,文中带刺,“生事”、“新进”这类词,都是针对变法和推动变法的官员嘲讽之言。

唐风:很快,事情扩大到了“诗案”。御史台官员找出苏轼以前所写的诗文,发现不少地方“托事以讽”。苏轼那些曾经被人们赞赏的诗文在阴谋论之下都变得都有问题、有所指了。几名御史在几天之内多次向皇帝上奏折,要求弹劾苏轼并将其治罪。于是神宗批准,御史携狱吏速到湖州将苏轼抓捕回汴京,在御史台关押和审讯。

宋雨:一时间,苏轼成了讥讽皇帝(“讪上”)、反对新法、诽谤同僚的罪犯,不仅身陷囹圄,而且性命都岌岌可危。后来经过许多大臣(包括王安石)的直谏和德高望重的曹太皇太后(仁宗的皇后)对神宗的劝说,苏轼才得到的宽大处理。他被囚130天后出狱,被贬充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初至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共在黄州生活了4年多时间。

唐风:“乌台诗案”牵连了一大批官员,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被罚俸或贬谪。其中受牵连特别严重的一个人叫王巩(字定国)。王巩是真宗朝宰相王旦的孙子,他擅长作诗和绘画。王巩庇荫入仕,他只要四平八稳,应该有不错的升迁机会。然而他为人正直、敢言,“生于富贵而笃志于学,勇于议论而不谋其身。(苏辙《制词》),所以官做不大。

宋雨:因为气味相投,加上诗和画又是共同的爱好,王巩与苏轼成了很好的朋友。苏轼做徐州知州的时候,王巩前往拜访,苏轼带他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苏轼兴奋地对他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唐风:“乌台诗案”一出,王巩是御史台的重点调查对象。假如他落井下石,可保全自己。但王巩“受谤讪文字不缴”。别人都赶紧把苏轼犯上的诗文交上去,划清界限,而王巩却替苏轼扛着。所以在20多位“乌台诗案”受牵连者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他被贬至岭南的荒蛮之地宾州(今广西宾阳)任监盐酒税。

宋雨:朋友受到如此连累,苏轼感到非常内疚。他后来写道:“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王定国诗集叙》)但王巩非但没有抱怨苏轼,反倒写信安慰他,在信中他将自己在岭南的生活当作修行,还和苏轼谈养生之道。

唐风:把你上面引的苏轼那段话分析一下,我们可以推断出,王巩被贬至宾州时,发妻和孩子没有跟他同行(当然不太可能像有些文章说的“离婚”)。他在大名府莘县应该是有家业的。然而却有另一位女子随他一同南下。他们在贬所生了一个孩子,但未能活下来。这位女子,就是王巩的侍妾柔奴。我们下面赏析的词就是东坡赠给她的。

宋雨:柔奴复姓宇文,据说出生在汴京的小康之家。后来她父亲因遭人诬陷,冤死狱中。她的母亲不堪打击,不久也病亡。柔奴失去了生活来源。心地不良的叔父将她卖到了瓦肆,即当时表演歌舞的地方。她学艺很有灵气,几年以后歌舞、乐器表演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风:我们不知道她与王巩是怎样相识的。王巩已有妻室,加之柔奴是一个歌女,也就只能做他的妾。从有关描述看,王巩像是个人品不错、相貌堂堂的男子。两人比较般配,感情不错。后来王巩落难时,有柔奴陪他走过人生低谷,也算有难得的缘分与真情。

宋雨:元丰六年(1083年),王巩结束在宾州的贬谪,携柔奴一同北归。他们取道黄州,见到了仍在贬所的东坡(这个号是他在黄州时起的)。在这次重逢中,东坡的填词一首赠给柔奴。标题中侍人即侍妾。寓娘是柔奴的别名。

唐风:词的首句“常羡人间琢玉郎”,从赞美王巩的形象入手。“玉郎”经常是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美称,或泛称青年男子,而此处东坡却说自己很羡慕雕琢精美的“玉郎”王巩。其实王定国只比苏轼小一岁,当时也45岁了,对古人来说已经不年轻(他后来活到70岁)。东坡这样赞美他,也许他真的具有玉树临风的形象。

宋雨:东坡如此赞美男子,是要让女郎闪亮登场。“天应乞与点酥娘”的意思是说老天有灵,赠与他肤如凝脂的美女。此处的“应”意为回应。“酥”的本意是牛羊乳汁,如“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初春小雨》)。“点酥”本意是点抹凝酥,诗词中偶见使用,形容花朵之美。在这里,词人先赞美王巩,并以他为衬托,引出蕙质兰心的佳人。

唐风:“尽道清歌传皓齿”以巧妙的方式表现柔奴歌声的美妙。“清歌传皓齿”是倒装。一露洁白的牙齿,动听的歌声从口中传出,引得人们交口称赞。而紧接着“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简直有几分李白那种超凡的想像力和天马行空的仙气了。

宋雨:哈,你把我想说又一下子找不到合适词汇来表述的感觉给点出来了 — 她的歌声随风传来,如同酷热的地方飘起雪花,瞬间变得清凉。这种极度的夸张,纵横驰骋,笔触空灵,境界高远,真有太白的味道。

唐风:上片主要写柔奴的外在美,总的来说是虚写,但并不是赞美辞藻的堆砌。比如,“炎海变清凉”暗示柔奴具有超然、恬淡的魅力,能帮助丈夫度过贬谪之中的焦躁与苦闷。下片进一步写柔奴,但写法变了,我们来看看 —

宋雨:“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词人转用实写,以白描的手法勾勒柔奴的容貌与神态。词人恭维对方年轻、端庄却不露痕迹。在万里之外的夷蛮之地被放逐三年,尽管获赦北归心情舒畅、容光焕发,但“年愈少”恐怕带有夸张的成分。词人应是被柔奴的精神所感染。

唐风:是的,下面“微笑”一句,更是暗示了他对柔奴乐观精神的由衷赞叹。以花朵来形容女子微笑很常见,但柔奴的微笑中居然带有梅花的芬芳,这样的形容非常巧妙而不俗。梅花在冰雪和严寒中盛开,词人以梅花的清香来赞美柔奴的坚韧,使之形神兼备,也为最后的词眼作了铺垫。

宋雨:小词以一句对话结尾,看似似平淡无奇,却极为感人。大文豪面对小女子,“试问岭南应不好”,问话几分犹豫,甚至怯生生,因为怕引起对方对苦楚的联想。然而柔奴“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弱女子对人生的逆境居然是那样的豁达,让东坡大为震动。

唐风:东坡之所以作词相赠,恰是因为柔奴这句淡淡的回答。这样的话,并不是柔奴的首创。比如白居易就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但出自柔奴之口则不同,因为它让对面的东坡产生了共鸣。这句话折射着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寄托着他自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宋雨:我非常喜欢这首词。它上阕行云流水,下阕白描传神,有一种空灵和神韵之美。它虚实结合,柔中带刚,既赞美柔奴的外在美,又褒扬她坚韧的内心,这种不寻常的褒奖也暗示词人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之契合。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按一般的划分那样,把词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你说本词属于哪一类呢?

唐风:人们常说东坡开豪放一派,有其道理。但在他的430首词作中,真正的豪放词并不太多。很多词刚柔相济,反映的其实是他旷达的精神。豪放和婉约是后人的说法,东坡词就是东坡词。东坡让词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非同寻常的地方。所以南宋词人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