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在闽中山区断断续续呆过一阵子,但大多时候是寒暑假去那里的,因而错过了山里的秋天。据说山里人有捡秋的习惯,即在秋收之后去捡拾遗落在田间地垄里的粮食。千百年来,农人捡秋是一种习惯,偏重物质层面,拣拾的东西大多归自家所有。只有填饱肚子后,才会将“捡秋”升华到精神层面,范围扩展至收集自然物品和分享秋日浪漫。那渐浓的秋意,依旧满含绿意的南方丘陵,混着泥土与草木芬芳的湿润空气,方成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自小在福州和厦门生活、求学、工作了二十多年,几乎没有养成捡秋的概念,每年的赏秋活动也仅限于到福州西湖公园赏菊。南国没有明显的秋季,草木在秋天凋零得慢,秋季几乎就是加长版的夏季,不见“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只是感到天气凉下来了,要穿薄外套了。一转眼,就过渡到阴冷潮湿的、气温大多在零度以上的冬季。
我是到了温哥华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学会捡秋的。起初我将各种随风飘落的彩叶全都认成了枫叶,把它们捡起来夹进书页。沉浸在色彩斑澜的温哥华秋季十余年后,我开始识别城中的各种彩叶树,根据叶子形状和色彩进行植物分类,将各种落叶在地面上铺陈开来,一边拍照,一边静静感受秋的韵味。捡秋俨然变成了科普之旅,我在认识这些植物的同时,又去收集满大街随处可捡的马栗子、橡子、松果等,把这些果实摆成不同的造型,放在从二手店淘回来的圆形木盘里。风动时,也仿佛听到了包裹在硬硬的果壳之下的暗哑秋语。
下了几场秋雨后,各种蘑菇冒了出来,疫情期间我常常跟着朋友圈里的蘑菇专家去郊外林子里采菇。一开始我很贪婪,凡是能吃的菌类,比如平菇、珊瑚菌、天使之翼、红菇、牛肝菌、猴头菇、夏鸡油菌之类,全都采回家。大温地区的每个华人蘑菇群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据点,绝不告诉别人,以防贪吃的同胞们纷涌而至,糟蹋了野菇们近乎洁癖的生长环境。采蘑菇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除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铺着苔藓、落叶与枯木的林地上,还要不时弯腰或下蹲采菇,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掉野菇根部的泥土,再放进小桶里。几个小时后,也腰酸背痛全身冒细汗了。做了好几年“采蘑菇的大姑娘”后,我的耐力增强了,品味挑剔了,如今只捡世间最美味的松茸,其余的都轻轻放过了。
在林子里找松茸时,我将有限的植物学知识发挥到了极致。本地的松茸主要与花旗松(Douglas Fir,学名Pseudotsuga menziesii)与西部铁杉(Western Hemlock, 学名Tsuga heterophylla)形成重要的菌根关系,林下通常出现一些喜酸的伴生植物萨拉尔莓(salal ,学名Gaultheria shallon), 常绿越橘(evergreen huckleberry ,学名Vaccinium ovatum), 熊果(kinnikinnick ,学名Arctostaphylos uva-ursi)等。我行进时一边看着脚下的植物,一边观察身边的针叶树,提醒朋友们不要闯入那些以西部红柏(Western Red Cedar, 学名Thuja plicata)主的区域,并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花旗松和西部铁杉。
新鲜的松茸不宜久藏,我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道黄油煎松茸,不加盐,煎至恰到好处,厨房散发着松茸独特的香气。我的舌尖捕捉到食材的本真,仿佛将森林的味道一并吞进肚里,内心无比治愈。
今年又迷上了观鸟。虽说温村一年四季都能观鸟,但春秋两季的鸟类品种肯定是最多的。 家附近的本拿比湖是著名的观鸟胜地,每次去几乎都能见到乌鸦、红翅黑鹂、绿头野鸭、绿翅鸭、林鸳鸯、加拿大雁等。它们混在一起觅食,形态鸣声各不相同,倒也相安无事。到了秋天,原本于夏季消失在湖面的美洲骨顶和北方针尾鸭又出现了。灰翅鸥与环嘴鸥挈妇将雏回归,与湖面上的其他水鸟保持着一段距离,不参与它们的觅食行动。平静的浅水边立着数百只稀客长嘴半蹼鹬,它们总是非常忙碌,不停地将长而笔直的嘴戳到水下,节奏感很强,犹如缝纫机,插几下停一会儿。平时爱在林缘急促飞翔、不喜凑热闹的黑顶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学名Poecile atricapillus)也因食物日渐稀少,飞到湖边的木栈道上抢鸟食,让我有了预判它们的行动轨迹的间隙,提前将手机镜头对准它们可能移动的位置,收获了一组清晰的照片,成就感倍增。

(绿头野鸭)
(骨顶)
(北方针尾鸭)

(林鸳鸯)

(绿翅鸭) (海鸥)
(山雀)
在温村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把捡秋当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松弛有道,写下数百篇糅合着个人感受的秋日絮语。写着写着,总觉得缺少了某些元素。仔细一想,这里的秋天和福州一样,少了满城乱窜的浓郁的花香。
于是不久前我走到了温哥华植物园寻香。
我在植物园里的东亚植物区发现了一株矮小的馥郁滇丁香(Luculia gratissima),几百年前西方的植物猎人将它从喜马拉雅山脉引入欧洲时,认为它是世上最芬芳的花朵,即使干花标本也能持久地保持香味。最难得的是,此花从秋开到冬,一朵朵粉色花或白色花组成硕大的球状花序,散发着浓郁的栀子与香草的混合香,吸引着你,忍不住大口深呼吸,把只属于秋天的清爽吞进去,再把香气吐出来,慢慢在空气中扩散,时有时无,时浓时淡,恰到好处,让嗅觉长时间保持感知能力,好好地品鉴秋的精髓。


闻到了天下第一奇香,我的温村捡秋体验圆满收官!
我在温村捡秋
南小鹿 (2025-11-12 16:53:28) 评论 (0)我小时候在闽中山区断断续续呆过一阵子,但大多时候是寒暑假去那里的,因而错过了山里的秋天。据说山里人有捡秋的习惯,即在秋收之后去捡拾遗落在田间地垄里的粮食。千百年来,农人捡秋是一种习惯,偏重物质层面,拣拾的东西大多归自家所有。只有填饱肚子后,才会将“捡秋”升华到精神层面,范围扩展至收集自然物品和分享秋日浪漫。那渐浓的秋意,依旧满含绿意的南方丘陵,混着泥土与草木芬芳的湿润空气,方成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我自小在福州和厦门生活、求学、工作了二十多年,几乎没有养成捡秋的概念,每年的赏秋活动也仅限于到福州西湖公园赏菊。南国没有明显的秋季,草木在秋天凋零得慢,秋季几乎就是加长版的夏季,不见“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只是感到天气凉下来了,要穿薄外套了。一转眼,就过渡到阴冷潮湿的、气温大多在零度以上的冬季。
我是到了温哥华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学会捡秋的。起初我将各种随风飘落的彩叶全都认成了枫叶,把它们捡起来夹进书页。沉浸在色彩斑澜的温哥华秋季十余年后,我开始识别城中的各种彩叶树,根据叶子形状和色彩进行植物分类,将各种落叶在地面上铺陈开来,一边拍照,一边静静感受秋的韵味。捡秋俨然变成了科普之旅,我在认识这些植物的同时,又去收集满大街随处可捡的马栗子、橡子、松果等,把这些果实摆成不同的造型,放在从二手店淘回来的圆形木盘里。风动时,也仿佛听到了包裹在硬硬的果壳之下的暗哑秋语。
下了几场秋雨后,各种蘑菇冒了出来,疫情期间我常常跟着朋友圈里的蘑菇专家去郊外林子里采菇。一开始我很贪婪,凡是能吃的菌类,比如平菇、珊瑚菌、天使之翼、红菇、牛肝菌、猴头菇、夏鸡油菌之类,全都采回家。大温地区的每个华人蘑菇群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据点,绝不告诉别人,以防贪吃的同胞们纷涌而至,糟蹋了野菇们近乎洁癖的生长环境。采蘑菇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除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铺着苔藓、落叶与枯木的林地上,还要不时弯腰或下蹲采菇,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掉野菇根部的泥土,再放进小桶里。几个小时后,也腰酸背痛全身冒细汗了。做了好几年“采蘑菇的大姑娘”后,我的耐力增强了,品味挑剔了,如今只捡世间最美味的松茸,其余的都轻轻放过了。
在林子里找松茸时,我将有限的植物学知识发挥到了极致。本地的松茸主要与花旗松(Douglas Fir,学名Pseudotsuga menziesii)与西部铁杉(Western Hemlock, 学名Tsuga heterophylla)形成重要的菌根关系,林下通常出现一些喜酸的伴生植物萨拉尔莓(salal ,学名Gaultheria shallon), 常绿越橘(evergreen huckleberry ,学名Vaccinium ovatum), 熊果(kinnikinnick ,学名Arctostaphylos uva-ursi)等。我行进时一边看着脚下的植物,一边观察身边的针叶树,提醒朋友们不要闯入那些以西部红柏(Western Red Cedar, 学名Thuja plicata)主的区域,并教会他们如何识别花旗松和西部铁杉。
新鲜的松茸不宜久藏,我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道黄油煎松茸,不加盐,煎至恰到好处,厨房散发着松茸独特的香气。我的舌尖捕捉到食材的本真,仿佛将森林的味道一并吞进肚里,内心无比治愈。
今年又迷上了观鸟。虽说温村一年四季都能观鸟,但春秋两季的鸟类品种肯定是最多的。 家附近的本拿比湖是著名的观鸟胜地,每次去几乎都能见到乌鸦、红翅黑鹂、绿头野鸭、绿翅鸭、林鸳鸯、加拿大雁等。它们混在一起觅食,形态鸣声各不相同,倒也相安无事。到了秋天,原本于夏季消失在湖面的美洲骨顶和北方针尾鸭又出现了。灰翅鸥与环嘴鸥挈妇将雏回归,与湖面上的其他水鸟保持着一段距离,不参与它们的觅食行动。平静的浅水边立着数百只稀客长嘴半蹼鹬,它们总是非常忙碌,不停地将长而笔直的嘴戳到水下,节奏感很强,犹如缝纫机,插几下停一会儿。平时爱在林缘急促飞翔、不喜凑热闹的黑顶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学名Poecile atricapillus)也因食物日渐稀少,飞到湖边的木栈道上抢鸟食,让我有了预判它们的行动轨迹的间隙,提前将手机镜头对准它们可能移动的位置,收获了一组清晰的照片,成就感倍增。

(绿头野鸭)
(骨顶)
(北方针尾鸭)

(林鸳鸯)

(绿翅鸭) (海鸥)
(山雀)
在温村生活了二十多年,我把捡秋当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松弛有道,写下数百篇糅合着个人感受的秋日絮语。写着写着,总觉得缺少了某些元素。仔细一想,这里的秋天和福州一样,少了满城乱窜的浓郁的花香。
于是不久前我走到了温哥华植物园寻香。
我在植物园里的东亚植物区发现了一株矮小的馥郁滇丁香(Luculia gratissima),几百年前西方的植物猎人将它从喜马拉雅山脉引入欧洲时,认为它是世上最芬芳的花朵,即使干花标本也能持久地保持香味。最难得的是,此花从秋开到冬,一朵朵粉色花或白色花组成硕大的球状花序,散发着浓郁的栀子与香草的混合香,吸引着你,忍不住大口深呼吸,把只属于秋天的清爽吞进去,再把香气吐出来,慢慢在空气中扩散,时有时无,时浓时淡,恰到好处,让嗅觉长时间保持感知能力,好好地品鉴秋的精髓。


闻到了天下第一奇香,我的温村捡秋体验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