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之丘

梧桐之丘 名博

谁是中国两个半完人

梧桐之丘 (2025-11-18 13:38:25) 评论 (5)

《中国两个半完人》

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完人”指的是中国文化界对三位历史人物——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的尊称,其中孔子和王阳明是两个完整的“完人”,而曾国藩则被认为是“半个完人”。这个说法源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标准,孔子和王阳明都兼具了这三个方面,而曾国藩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与前两者相当的成就,因此被视为“半个”。?“两个半完人”的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后得到广泛认可。

“完人”的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在品德修养方面达到至高境界。立功: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做出不凡的功绩。立言:创立学说、著书立说,言论流传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德、才、名”三位一体的文化典范。

王阳明(圣人)明代大思想家、军事家,其心学理论影响力深远,创下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并能“立德、立功、立言”。

曾国藩(半圣人)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他镇压了太平天国,为大清朝续命,同时其治学、修身、治家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他在“立言”方面不如孔子和王阳明那样具有开创性。

说起王阳明的心学,就必须知道其与朱熹理学的关系,他们都是儒学的延伸。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和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气”则是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虽然“气”是变化的,但“理”是恒定的。朱熹提出“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人心本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人的道德缺失源于后天的环境和欲望的遮蔽。强调“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探究事物的道理来认识事物,并最终达到认识宇宙万物的真理。

在实践中,由于世界上万物比之人的短寿,一辈子穷其理,是不可能的。不能穷其理,就不能成为圣贤。何为圣贤?每个人都是圣贤,就像佛教说每个人都是佛。无论圣贤还是佛,都强调人的至善。好比一丝不染的纯净,至善就像透明的天空,一望千里。凡人是可以成为圣贤的,那就是洗净蒙在心上的纤翳。

王阳明提出,无需通过对万物的每一件都要晓得其理。例如,千里之外的山上开着一种花。我没有去那儿,没有亲眼看见,那只能说明我的心与那种花同寂。然而,我亲眼看到了,就说明我的心与其同亮。后人对王阳明的学说,冠以“知行合一”。此处,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人有知,先天知,例如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和是非之心(智之端),“义”是这些善性的起点。后天知,学而知之。真知,例如亲口尝试黄连的人,知道其形状,也知道其性苦。我从他那儿知道,黄连是苦的,可是没有尝试过,我只是有知,而无真知。“知行合一”提倡真知。但不是反对学而知之的后知。

以我个人所见,曾国藩与孔圣人和王阳明最大的区别在于独立的思想体系,以及此体系对社会,对文化的影响力。孔圣人几近宗教教宗地位,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东方文明基石,成为中国人行为标准。王阳明思想尽管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其独立的思辨方法和认知论又为后人开拓一条思想大道。

孔子与王阳明连环画将分别发博,曾国藩部分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