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之光 - 走访广州李小龙祖居

南半球 (2025-11-13 13:33:07) 评论 (2)
上世纪80年代刚到澳洲时,一位洋人朋友问我,是否知道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华人是谁,我想当然地报出了好几个人名,均被朋友一一否定,“No, no.”朋友连连摇头,他接着说道:“The most famous  Chinese is Bruce Lee.” (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华人是Bruce Lee)

Bruce Lee是谁?从我的一脸茫然,洋人朋友诧异地得知,原来当时大部分华人不知道Bruce  Lee这个人,于是他写下了好几场电影的名字:Enter the Dragon、The Way of the Dragon、Fist of Fury、The Big Boss,他一边递给我纸条,一边说道:“你可以去借这些录像带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录像馆里先后租借了所有Bruce Li的电影。从此李小龙英俊潇洒的个人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他矫健的身姿和闪电般的出手看得我热血沸腾,极大地增强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奋斗的信心。

随着对西方社会了解的加深,慢慢地知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洋人心目中的华人可没有勤劳智慧这样的正面形象。在李小龙出现之前,西方主流影视和大众文化中的华人形象长期被严重扭曲和边缘化。华人被恶意地塑造成两种类型:邪恶反派(傅满洲系列): 阴险、狡诈、残忍的“黄祸”化身。滑稽小丑(陈查理系列): 虽然算是“正面”侦探,但性格温顺、缺乏男子气概、说话拐弯抹角,是被“去雄性化”的顺从角色。

而李小龙的形象与以上两者形成了天壤之别。他自信而强大,从不低眉顺眼,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自尊和王者之气。他健美的体魄、凌厉的拳脚和战斗时的咆哮,彻底颠覆了华人“瘦弱、温顺”的刻板印象。同时他的角色往往是为对抗不公、捍卫道义而战的英雄,这一切赢得了观众的尊敬和崇拜。

是李小龙让全世界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个强大、自信、有魅力、值得尊敬的现代华人英雄形象,成功打破西方长期以来的种族偏见。从美国国会山,欧洲的大小城镇到非洲的草莽部落,李小龙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让“Kung Fu”这个词成为了一个全球通用的词汇,彻底扭转了华人历时百年“东亚病夫”的不堪形象。正是李小龙的奋斗,激励后起的李连杰和成龙顺利地步入好莱坞。

我一直对李小龙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敬意。对很多人来说,他是银幕上的功夫巨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奇迹;对另一些人来说,他是武学哲人,留下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思想火种。而对我来说,他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虽然身处他乡,依然自信、拼搏、一往无前。

今年再访广州,李小龙祖居自然是不可错过的景点。从永庆坊的喧嚣步入宁静的永庆一巷,仿佛瞬间从繁华都市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典型的西关大屋,砖木结构、雕花梁栋、彩色玻璃屏风,处处透露着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远远地,我便看到了那座颇具特色的建筑。门口处,两座塑像正拉开架势,演绎着看似熟悉却又说不出的招式。李小龙身着汗衫,正在与父亲对练。这座生动的雕塑瞬间将游客带入了一个戏武世家的故事中。人们常在这里驻足拍照,我也忍不住上前,感受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势。

李小龙祖居始建于民国时期,由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以其幽默含蓄的表演和雄浑质朴的唱腔深受观众欢迎。这座建筑是典型的西关大屋风格,砖木结构,坐南向北,三进深,面宽约8米,进深约21米,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穿过趟栊门,步入正门,可见“戏武世家”牌匾高悬正厅,这里是家庭议事和接见贵客的地方。正厅与里屋之间、房间之间,是雕花描金的黑屏风,青砖墙上残留着两幅画像,斑斑驳驳,见证着这宅子的时光变迁。屋子里保留了雕花大梁和彩色雕花玻璃屏风,这些都是老广州西关大屋的特色。

展览从“李氏家族”开始讲述。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功夫巨星,与其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小龙的祖父李震彪是广东顺德知名武师。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一生辗转海内外,为粤剧付出了毕生精力。

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在香港度过童年与少年时代。1959年回到旧金山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开设武馆,后来进入好莱坞,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主角,也是第一位向世界推广中国功夫的开拓者。他创始了截拳道,终成一代武术宗师。

展览揭示李小龙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非常顽劣,喜欢打架逃课,惹是生非。但他的父亲李海泉没有棍棒相加,而是因材施教,教他太极拳,借太极的柔和化解刚烈。在粤剧和电影事业的影响下,李小龙王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表演天赋,成为银幕童星。13岁那年,李小龙王拜入武林宗师叶问门下,开始系统学习武术。正厅后的天井空间中设置了咏春拳功夫木人桩,投射李小龙拜师叶问的人生历程。

沿着木楼梯登上二楼,仿佛走进了李小龙的影视世界。房间里流动或定格的电影胶卷,一幕幕都是李小龙经典片段,回溯着“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影视成就。他的电影如《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等,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打破了所有票房纪录,让好莱坞和世界影坛为之震惊,这个世界说到底是崇拜实力的,实实在在的拳脚功夫比任何空洞的道德说教更加直抵人心,看着那些不同肤色的人举着“Bruce Lee Forever”的标语,让人真正感受到李小龙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李小龙虽然英年早逝,但是通过出神入化的功夫和电影,他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物质的纪念碑,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李小龙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旁边展厅内纳入了水与竹的禅意构思,在虚实交织的光影中,这位传奇人物仿佛穿越时间而来,亲自与你传授武学,娓娓道来他的“李小龙式哲学观”。李小龙关于“水”的哲学最著名的一段话是用英文说的:“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清空你的心灵。让它无形、无状,像水一样。你把水倒进杯子,它就成为杯子;你把水倒进瓶子,它就成为瓶子;你把水倒进茶壶,它就成为茶壶。水既能流动,也能冲击。要像水一样,我的朋友。”)

无疑“Be water”并非只是格斗的哲学,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人生多有困境,若如石头般死硬,必然在风雨中粉碎;若如水般柔韧,即使绕路千回,也终能找到出海的方向。它可以轻轻一滴,润物无声;也可以浩浩荡荡,荡平阻碍。柔与刚,静与动,水总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李小龙的“Be water”让西方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东方哲学的魅力,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励志格言。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比传统的“道家语录”更直白易懂。他把抽象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形象的比喻,既有哲学深度,又有实用指导。今天无论在体育、艺术还是个人成长领域,“Be water, my friend”常被各国人士引用,象征灵活、坚韧与智慧。

当我走出故居,眼前还是熙攘的永庆坊。咖啡馆里传来轻音乐,年轻人坐在露天的桌椅边聊天。转头再望一眼那块“李小龙祖居纪念馆”的牌匾,我仿佛觉得,这里不仅是怀旧的场所,更像是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之后的好几天里,李小龙留下的那句话:“Be Water”依然回响在脑际。水是无形的,却能包容万物,遇到阻力就绕过,遇到空间就扩展,最终能穿石裂山。这也许就是李小龙的精神 - 不被条条框框束缚,勇于突破,忠于自己。难怪直到今天,他依然是世界青年崇拜的偶像,包括许多后来的名人(如NBA球星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等)。

李小龙留下的,不仅仅是一身拳影,而是一句永恒的箴言。它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提醒人们在世俗世界的纷扰中,保持心灵的空明与流动。如水,心境澄澈;如水,灵活自在。如水,能顺能逆,能柔能刚。或许多年以后,我会淡忘永庆坊的小巷与展馆的陈设,但不会忘记这句已经深深铭刻在心底里的话:“Be water, my friend.”这不只是对武者的叮咛,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