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北极熊之旅 5: 第一次与白鲸相遇》
若敏
2025年8月9日,晴。

清晨起床时,导游和他的太太已经在厨房忙碌,为我们准备早餐。 我们住在他们的家里——在旅游旺季, 这对年轻夫妻会将自住房出租给游客,而自己则在附近租房暂住。

这里的早餐只有面包,炒鸡蛋,火腿片和土豆,我们在超市买了牛奶、黄瓜、桃子、西红柿和苹果,自己加餐。

太太的父母也特意来到丘吉尔镇,帮他们分担工作。 夫妻俩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太太的母亲负责住宿的清洁, 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十分辛苦;而太太的父亲则承担体力活, 比如开车、拖运游艇等。全家人齐心协力,让这份事业有了温度。

吃过早餐,我们便启程出发,迎接期待已久的白鲸之旅。

【驶向鲸的王国】
八月的曼尼托巴北部,空气中透着清冽的咸味。 我们在丘吉尔镇的小码头登上冲锋艇,港口的水面在晨光下闪烁, 宛如一条缓缓展开的银色丝带。远处, 偶尔传来白鲸清脆悠长的呼吸声。

冲锋艇的发动机低沉地咆哮,我们驶入哈德逊湾辽阔的怀抱。 风裹挟着湿凉的水汽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打个寒颤。

导游说, 每年夏季,会有成千上万头白鲸聚集在这里, 它们才是这片海域真正的主人。果然,不到十分钟, 便传来一声轻轻的“噗——”,一头白鲸缓缓浮出水面, 圆润的额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乳白光泽,好似一块抛光的玉。

白鲸的英文名字是 Beluga Whale 或 Beluga。Beluga 源自俄语,意思是“白色”。
【空中与海上的双重视角】
导游放飞无人机。四旋翼轻轻振动着升空, 屏幕里展现出另一幅天地: 蓝灰色的海面被阳光切割成无数闪亮的碎片, 几道弧形白影在水下灵动穿梭,仿佛流星划过夜空。

当镜头俯冲时,我看到一对白鲸母子并肩游动。 灰色的小鲸不时用尾鳍轻轻拍打水面,像是在与母亲嬉戏。 冲锋艇上,大家都屏息凝神,风声与鲸息交织, 汇成一首静谧悠远的乐章。

查网上资料得知:成年的白鲸才是纯白色的。它们出生时是灰白色, 一个月左右变成深灰或蓝白色。雌鲸在7岁、 雄鲸在9岁时才会变成雪白色。由此,从白鲸的颜色, 就可以大致判断它们的年龄。白鲸的寿命约为70至80年。

白鲸是北极地区特有的鲸类。它们在冬季大都生活于北冰洋, 只有在夏季,才会来到较温暖的海岸和河口, 因为温暖的水流适合母鲸产仔。
【近距离的温柔相遇】
突然,一头白鲸主动靠近冲锋艇,甚至轻轻蹭了蹭船身。 它的眼睛清澈宁静,宛如深海里藏着的琥珀,平和而充满好奇。那一刻,我们与它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海水的间隔, 更像是灵魂与灵魂的呼应。

(导游熊三只摄影)
导游将扩音器放入水中,我们听到了白鲸复杂婉转的歌声。 导游介绍说,白鲸是最爱“唱歌”的鲸类之一,因此被称为“ 海中金丝鸟”。
【雾中的幻境】
这一天,海面上的雾气格外浓厚,仿佛我们正漂浮在一片仙境。 哈德逊湾中,只有白鲸、游艇和我们自己。忽然, 天空与海面交汇处升起一道光环,宛若彩虹,如梦似幻。 那一瞬间,天地似乎都安静下来,只剩下人与鲸共享的神秘时光。

【归航】
返程时,哈德逊湾像被画笔轻轻晕染,色彩柔和而宁静。 冲锋艇缓缓驶回港口,鲸与海、船与人, 都被北极的光影织进了一幅安详的画卷。

回望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白鲸,我仿佛仍能听见它们的呼吸—— 那是一种带着海的气息、生命的温度与自然律动的声音。

感谢“熊三只旅行社”导游 Taylor 用无人机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影像。
【丘吉尔镇——北方的回响】
丘吉尔小镇,这座静卧在加拿大北端的海湾小镇,被誉为“ 世界北极熊与白鲸之都”。

 它以令人屏息的自然之美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 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与摄影师的心。这里,天与海交融成一片湛蓝, 荒原与冰雪孕育着生命的奇迹。

【午后的序曲,奔赴荒野之约】
告别冲锋艇的颠簸,我们融入小镇的脉搏, 在唯一的超市里采购晚餐。蔬果的价格令人屏息—— 一枚西红柿竟标价五加元, 但这并未动摇我们心中对一碗家常番茄炒蛋的执着。生活的暖意, 有时正源于这份简单的坚守。

(镇上唯一的超市)
午后一点,阳光温柔,清风拂面。我们随着导游的越野车, 驶向那片等待我们探索的、充满故事的荒野。
【梅里角炮台——静对海风的古堡】

第一站是梅里角炮台(Cape Merry Battery),坐落在丘吉尔河对岸, 与威尔士亲王堡遥遥相望。炮台建于1746年, 原用于守卫河口通道。可惜当时发现炮火可能误伤对岸的要塞, 工程因此半途而废,只安装了一门火炮。

站在炮台上,极目远眺, 哈德逊湾的波光与白鲸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隔河的威尔士亲王堡(Prince of Wales Fort),石壁厚达六米,昔日的皮毛贸易堡垒, 如今静默于海风之中,诉说着十八世纪的传奇。

可惜,这次我们并未安排乘船前往,只能隔岸遥望这段历史的遗迹。

(我和小宁开心一笑)
 两张红色的座椅——加拿大国家公园的标志——静静伫立在风中, 我们纷纷合影留念。

导游一如既往地小心谨慎,带着枪先行巡视一番, 确认安全后才让我们下车。于是我们也与这位“持枪勇士” 拍下纪念照。

【“小猪小姐”,荒原上重生的艺术】
第二站是那架著名的坠毁飞机——“小猪小姐”(Miss Peggy)。

1979年11月13日, 这架小型货机因左侧发动机故障在返航途中被迫迫降, 坠毁在距跑道约一公里的岩石地带。机体严重损毁, 但三名机组人员奇迹生还。因为它曾运载过猪,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小猪小姐”。它被赋予了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名字。

如今,岁月的锈迹已被绚丽的涂鸦覆盖, 冰冷的残骸化作了露天艺术。站在呼啸的寒风中, 我们感受到的并非消亡的悲凉, 而是生命与创意在绝境中涅槃重生的力量。导游紧握猎枪, 警惕地环视着四周的苔原——在这里,北极熊的造访, 永远是未知的惊喜。

【北极熊“监狱”,一种无奈的守护】

随后,我们探访了那座特殊的建筑——北极熊救助中心(Polar Bear Holding Facility)。当地人更直白地称它为“北极熊监狱”。

 当夏季海冰消融,或者冬季准备下冰之前, 饥饿的北极熊偶然闯入人类领地,这里便成为它们临时的“家”。

诱捕笼中海豹油的香气,是吸引“犯熊”的陷阱。 为确保人与熊的安全,被捕获的熊将在此度过约三十天的“刑期”。

 导游告诉我们,期间它们只供水,不供食, 以免它们将小镇与美味关联,从而去而复返。最终, 它们会被直升机送往遥远的北岸,重归自然。

相比过去直接射杀闯入镇区的北极熊,如今的做法显得更温情, 也更智慧,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柔和的亮色。

【“高尔夫球”雷达站,冷战遗梦与艺术新生】

远方,两颗纯白的“高尔夫球”静静伫立于天地之间, 那是冷战时期的雷达站遗迹(The Churchill “Golf Balls” Radar Site)。昔日的军事前哨,守护过一段紧张的历史; 如今硝烟散尽,艺术家们用巨幅壁画为其赋予了新的灵魂。

这里已成为丘吉尔的地标之一——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也是欣赏极光与哈德逊湾美景的绝佳地点。
【北方研究中心——错过的遗憾】
丘吉尔北方研究中心(Churchill Northern Studies Centre)建于旧火箭研究场遗址,成立于1976年, 是科学家研究北极生态、气候与天文的重镇。 这里同时也是观测极光、白鲸与北极熊的重要基地。

可惜我们到达时已过开放时间, 只能隔着木门望一眼那座静谧的建筑,心中留下一点遗憾。
【熊踪渺渺,亦是自然的馈赠】
贯穿整个行程的,是我们对北极熊的殷切期盼。然而, 晴好的天气似乎让“熊王”们都躲进了凉爽的地方。 我们沿着河岸往返数次,六双眼睛睁得溜圆, 终究没能遇上一只北极熊。

不过,我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矮柳兰(Fireweed)。 荒野从不轻易许诺,它的魅力,正藏在这份不确定的期待里。
【炊烟袅袅,灯火可亲的夜晚】
夜幕降临,我们的小屋升起了炊烟。得益于新鲜的猪里脊, 晚餐的菜肴格外丰盛:蘑菇炒肉、芦笋炒肉、西兰花炒肉、 番茄炒蛋、蒜蓉西兰花,外加番茄鸡蛋汤——五菜一汤, 是团队默契协作的成果。当饭菜的香气与大家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旅途的疲惫便被这人间烟火温柔地治愈了。

饭后,Shawna、海东和我又到镇上散步。 空旷的火车站静静伫立在暮色之中,夕阳的余晖洒在轨道上, 映出一条金色的路。

那一刻,我们仿佛听见远方的风在低语:明天, 还会有新的奇遇在等着我们。
(完稿于2025年11月1日,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若敏、小宁、小洁、小敏、Shawna、海东,熊三只)
  
若敏
2025年8月9日,晴。

清晨起床时,导游和他的太太已经在厨房忙碌,为我们准备早餐。

这里的早餐只有面包,炒鸡蛋,火腿片和土豆,我们在超市买了牛奶、黄瓜、桃子、西红柿和苹果,自己加餐。

太太的父母也特意来到丘吉尔镇,帮他们分担工作。

吃过早餐,我们便启程出发,迎接期待已久的白鲸之旅。

【驶向鲸的王国】
八月的曼尼托巴北部,空气中透着清冽的咸味。

冲锋艇的发动机低沉地咆哮,我们驶入哈德逊湾辽阔的怀抱。

导游说,

白鲸的英文名字是 Beluga Whale 或 Beluga。Beluga 源自俄语,意思是“白色”。
【空中与海上的双重视角】
导游放飞无人机。四旋翼轻轻振动着升空,

当镜头俯冲时,我看到一对白鲸母子并肩游动。

查网上资料得知:成年的白鲸才是纯白色的。它们出生时是灰白色,

白鲸是北极地区特有的鲸类。它们在冬季大都生活于北冰洋,
【近距离的温柔相遇】
突然,一头白鲸主动靠近冲锋艇,甚至轻轻蹭了蹭船身。

(导游熊三只摄影)
导游将扩音器放入水中,我们听到了白鲸复杂婉转的歌声。
【雾中的幻境】
这一天,海面上的雾气格外浓厚,仿佛我们正漂浮在一片仙境。

【归航】
返程时,哈德逊湾像被画笔轻轻晕染,色彩柔和而宁静。

回望海面上时隐时现的白鲸,我仿佛仍能听见它们的呼吸——

感谢“熊三只旅行社”导游 Taylor 用无人机为我们留下珍贵的影像。
【丘吉尔镇——北方的回响】
丘吉尔小镇,这座静卧在加拿大北端的海湾小镇,被誉为“


【午后的序曲,奔赴荒野之约】
告别冲锋艇的颠簸,我们融入小镇的脉搏,

(镇上唯一的超市)
午后一点,阳光温柔,清风拂面。我们随着导游的越野车,
【梅里角炮台——静对海风的古堡】

第一站是梅里角炮台(Cape Merry Battery),坐落在丘吉尔河对岸,

站在炮台上,极目远眺,

可惜,这次我们并未安排乘船前往,只能隔岸遥望这段历史的遗迹。

(我和小宁开心一笑)

导游一如既往地小心谨慎,带着枪先行巡视一番,

【“小猪小姐”,荒原上重生的艺术】
第二站是那架著名的坠毁飞机——“小猪小姐”(Miss Peggy)。

1979年11月13日,

如今,岁月的锈迹已被绚丽的涂鸦覆盖,

【北极熊“监狱”,一种无奈的守护】

随后,我们探访了那座特殊的建筑——北极熊救助中心(Polar Bear Holding Facility)。当地人更直白地称它为“北极熊监狱”。


诱捕笼中海豹油的香气,是吸引“犯熊”的陷阱。


相比过去直接射杀闯入镇区的北极熊,如今的做法显得更温情,

【“高尔夫球”雷达站,冷战遗梦与艺术新生】

远方,两颗纯白的“高尔夫球”静静伫立于天地之间,

这里已成为丘吉尔的地标之一——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北方研究中心——错过的遗憾】
丘吉尔北方研究中心(Churchill Northern Studies Centre)建于旧火箭研究场遗址,成立于1976年,

可惜我们到达时已过开放时间,
【熊踪渺渺,亦是自然的馈赠】
贯穿整个行程的,是我们对北极熊的殷切期盼。然而,

不过,我们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矮柳兰(Fireweed)。
【炊烟袅袅,灯火可亲的夜晚】
夜幕降临,我们的小屋升起了炊烟。得益于新鲜的猪里脊,

饭后,Shawna、海东和我又到镇上散步。

那一刻,我们仿佛听见远方的风在低语:明天,
(完稿于2025年11月1日,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若敏、小宁、小洁、小敏、Shawna、海东,熊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