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十一 -- 维也纳: 热狗骄阳助游兴 乐声缠绵别维城

娜佳85 (2025-10-13 08:05:41) 评论 (25)

上篇: “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十 --维也纳:美泉宫里会古人 朝代更迭何处安”

走出美泉宫展厅,正是正午时分,骄阳似火,五月初的维也纳,已是80多度的高温。来之前做功课的时候,就知道维也纳地处山谷,夏天气候湿热,但没想到,夏天这么快就来了。出游以来,每天都是艳阳高照的晴朗好天气,真没啥好抱怨的,热就热吧!

从后门出来沿着花园的中轴大道往前走,花园向前方延伸,最终通向远处小山坡上的宏伟建筑 -- 凯旋门(Gloriette)。大道两侧是成排的修剪整齐的绿树,典型的巴洛克式对称布局。



一侧的林荫下,透过树叶往外看,日正酣,午正浓,一片静悄悄,和身后人群踏在沙土地上的沙沙声,形成对比。



这是小喷泉池。一名海仙女骑在有翅膀的海马身上,和栖息在贝壳上的小天使们在嬉戏。



放一张背面照,正对着美泉宫后门。



小喷泉池后方几十米远处,是这组方尖碑喷泉(Obeliskenbrunnen)。喷泉的核心是一座高耸的方尖碑,顶部装饰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鹰。方尖碑下方是一个巨大的假山岩洞,叫“罗马废墟”,这种装饰性的废墟,在18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思潮下很流行。左面的年长男性是多瑙河(Danube River)河神,留着大长胡子;右边的年轻女子则是恩斯河(Enns River)的河神。

恩斯河,还真没听说过,网上查一下,原来也是多瑙河的一个支流,发源于南部山区。感觉多瑙河真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贯穿许多国家,它的规模和气势在流经匈牙利布达佩斯时达到高峰 ,我们回头游到那儿再来细说。







这算是前景,我们继续沿着上山的坡路往前走,累是累的,汗如雨下,大太阳下,没遮没拦,但仿佛是一股惯性推着你向前向前。。。哈哈,我照着手机上照片的顺序写游记,突然跳出来这么一张,哪来的?记不清了,但一定是在去凯旋门路上经过的,好一片清爽的绿油油,当时,也一定让我们精神为之一爽吧!



在爬坡时回过头来看美泉宫 。



啊,凯旋门快到了,就在大海神喷泉后面的山丘上(与美泉宫正门的小海神喷泉以示区别)



这是海神喷泉的近景 。这个大而美喷泉雕刻着海神尼普顿的雄伟形象,是由特蕾莎女皇下令建造的,象征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海洋霸权和强大统治力量,用艺术隐喻了皇室的威权。



我们越爬越高,也离美泉宫越来越远,但拍出来的照片却越来越好看,高度是一个原因,但距离产生美,也是真的 。登高望远  ,We got a big picture。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大领导之所以为大领导,就是因为他们才不去钻兔子洞(rabbit hole)呢,他们要的是全局观(big picture)。婚姻、生活更是这样,退一步海阔天空。要不我们怎么说,看过世界的人,心胸一定宽广。就像城里有一位热门博主,名字就叫“世界在我心中”,多么豪迈,那是得要有多大的心怀才装得下整个世界呀!他看出去的世界一定是极美极美的啦!







这就是凯旋门了,得来不易,我们都累得快趴下了。它在花园中轴线尽头的山丘顶上,俯瞰整个美泉宫和维也纳市区。这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特蕾莎女皇在1775年下令建造的,旨在纪念奥地利在七年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因此得名“荣耀之门”(Gloriette)。凯旋门是意译了,荣耀门才是最正确的称呼。



查了一下,七年战争(1756-1763)是一场由奥地利、法国、俄国、西班牙对普鲁士和英国的旨在夺回被普鲁士占领的西里西亚省的一场“世界大战”。奥地利最终也没能收复西里西亚,但保住了帝国的总体实力,也算“虽败犹荣”,为了展现特蕾莎女皇和她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治下的盛世和帝国的欧洲霸权地位,所以建了凯旋门。

再来最后一张最美的美泉宫。整个维也纳市区也尽收眼底。



观景台上,有卖冰淇凌的小铺,但是太阳当头,没遮没拦,恐怕这冰淇淋吃起来也是狼狈。权衡之下,我们决定从边上两边有树木遮荫的小道撤退,去找吃的。

我们的运气极好,拿出手机Google Search,原来我们就在出口边上,门口就是热狗摊,正是我们爱吃的起司肉肠+面包(roll)。这个小铺子就设在一个居民区边上,生意不错,都是当地人。我们叫了啤酒和热狗,找了个背阴的座位,真是非常享受的一顿午快餐。食不在贵,大快朵颐就是满足!







吃完饭,我们去逛居民区。 艾玛,看看这街道,这房子,这布局,住得也太舒服了吧!从来热狗铺喝酒吃午饭的顾客来看,这里应该只是个普通中产住宅区,看来,维也纳宜居,是名不虚传。话说我同事的一个朋友,退休后决定定居维也纳,大老远从美国搬过来,过了一年,无可奈何地回了美国,原因是德语实在太难学了,哈哈!









这是当地的幼儿园。



我们还找了一家药店给闺蜜买眼药水,大凡富贵国都有花粉,闺蜜那两天被花粉整得鼻涕眼泪一起来。药店的配药师小姑娘态度温婉,帮我们推荐了好几种不同的眼药水,最后选定和闺蜜原来用的那种配方差不多的,十几欧一小瓶,好像比美国的还便宜。

接下来发生的,就有点悲壮了。就在我们走得筋疲力尽,准备打道回府时,才发现后门不通地铁。要去坐地铁,还得穿过美泉宫,从正门出去。无奈,只好原路返回。好在那顿热狗+啤酒,让我们精神满满,好像充满了电,开拔 ,迈开大步!

回路并不单调,有美神的雕塑和路边盛开的紫薇树一路作伴,还有爬满藤的紫藤花园给汗涔涔的我们小憩,一切都刚刚好的圆满,补足了早晨我们匆忙进宫漏掉了的景色。。。









晚上,我们如约去听金色大厅的莫扎特音乐会。票子,我们是在官网订的。买票时,我们要的日子,已经没剩几张票了,69欧一张,应该是最差的位子。



但阴差阳错,这最差的位子,我们却是全场坐得最舒服的。因为那天的气温高达80多度,诺大的金色大厅居然没有空调 。前面的座位,椅子挨着椅子,挤得满满当当,我看听客们或拿包,或拿节目单当扇子扇风,个个有如坐针毡,有些人中场休息后,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我们,虽坐在后面,但 面前是一条长长的过道,可以伸长了腿,痛快地呼吸,透气性够好!

看,我们就坐在这两根大柱子下的过道后面,是不是比前面挨得紧紧的座位要舒服多了?这好像已经是中场过后,人走了许多了。



满场的时候是这样的。



天花板很漂亮





哦对了,写一段小插曲,听音乐会前,我们去吃了一顿美式快餐--麦当劳,就在市中心。因为离开场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了,我们也正好在异乡体会一下欧洲的哈美风。这里的麦当劳生意可好了,挤满了人,大多是年轻人。在自动点餐机上点完餐,拿号,等叫号取货。座位都是满的,我们是一人等坐,一人等餐。这样的场面 ,和美国的冷冷清清相比,真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说来也好玩,来金色大厅听音乐会的大都是老中,感觉比大街上见到的中国人还多。前两天,逛霍夫堡时,就有在街上兜售音乐会票的小贩问我们,为什们中国人那么迷信金色大厅,我也不知道呀。反正我们订票时,有好几个选项,其中有莫扎特故居的音乐会,还有在教堂里的(像卡尔教堂维瓦尔第的《四季》音乐会,我是很中意的),但问闺蜜,她毫不犹豫地说:“金色大厅!”,哈哈,我觉得可能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牌子够大,号召力够强吧!我相信,金色大厅的音质一定是一流的,但那简陋的座椅和拥挤的场地,真的让我们有点跌眼镜。

音乐会还是很棒,娱乐性和专业性兼顾,每首莫扎特的乐曲后面都穿插着歌剧选曲,歌唱演员服装鲜艳,边唱还边夹杂着一些夸张的诙谐动作,引起会场一片笑声。终于明白为什们小贩说金色大厅的音乐会是骗人的。但于我们游客来说,又不是专业人士,娱乐与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热热闹闹的,看得高兴。

乐团的阵容,还是蛮强大的哦!





就这样,我们的维也纳之行在缠绵的莫扎特乐曲中近尾声了,我的心里面也像起了茧子似的,积攒了厚厚的回忆,留待日后(比方说今天写游记之时)重游。我对维也纳的热爱,超出了布拉格。我找原因,可能是它大城市的豪迈气派和格局,和我的思乡情结有关。我在上海出生长大,上大学。但工作就去了北京,一个美丽古老但完全不同于上海的城市,之后,又一路漂洋过海,在异国扎根,离故乡越来越远。尽管现在每年回去,但小时候的那个上海是再也找不回来了。维也纳内城的大街小巷,是牵动了我心里那根柔弱敏感的乡愁神经吧 !

维也纳之行,也有许多遗憾,那么多的博物馆还来不及去,内城以外真正的维也纳,也没有时间去逛,教堂里的弥撒,也没有看到。所有这些,只有留待下次了。

明天的布达佩斯,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