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八 --维也纳:穿街走巷瞻圣堂 音乐之都咏大师

娜佳85 (2025-10-02 07:23:27) 评论 (20)


上篇:“2025春末夏初的中欧行之七 --维也纳:皇宫门前数英贤 红颜薄命叹茜茜”

看完茜茜公主展,心情有些压抑,走出皇宫,来到阳光下,大舒一口气。

我们的下一个节目就是漫无目的地瞎逛。





穿行在水泥高墙的建筑间,走街串巷,有种恍然回到上海的感觉,太像了。同样的布局,同样的繁华,不一样的是井然有序的人潮和听不懂的话。还有那星罗棋布的教堂。走到哪儿都能瞅到一座,就像城市的心跳遍布在每个街角。我们就来挑几个教堂看看吧!

圣米迦勒教堂(St Michael's Church),就在圣米歇尔广场旁,建于13世纪,最早是哈布斯堡的宫廷教堂。经历几个世纪的改建,今天的它融合了罗曼式、哥特式和巴洛克等多种建筑风格。圣米迦勒(St Michael)在圣经中是天使长(Archangel),名字的意思是“谁能像上帝?”他的职责是天军元帅,负责领军与撒旦和堕落天使作战,并在末日审判时吹号角,宣告复活。

教堂的外观朴素而挺拔,带有一座50米高的哥特式尖塔,从米歇尔广场远远就能看见。



教堂内部的主殿巴洛克浮雕却非常华丽,查了一下,名字就叫圣米迦勒战胜撒旦。



站在教堂中央仰望头顶上的壁画,能感觉到人物的栩栩如生和动态,天使长米迦勒手握短剑,被云雾和光芒围绕,有一种天穹打开的视觉幻觉和神圣感。



这是侧殿的圣体龛祭坛(Eucharistic Tabernacle Altar),上方金色的德语铭文写着”吃着饼的人永远活着。“出自新约《约翰福音》6:51,强调耶稣教导的祂是生命之粮,信靠祂的,必永不饥饿,并能得永恒生命的真理。

中央镶着椭圆形黑色大理石牌匾,两边有天使雕像,上方是放射状的金色光芒,天使围绕复活的耶稣基督。下方的金色小门就是圣龛(Tabernacle),是天主教里存放圣体(圣餐的饼,象征耶稣身体)的地方,做弥撒时取出,信徒们一一领取作为圣餐。(天主教是每次做弥撒都领圣餐,而基督新教则是每月的第一个主日)。



这是教堂地下墓穴的一部分,空间阴暗低矮,壁画也已经部分剥落和残缺,这里曾是贵族和教士的安葬之地。我倒不觉得阴森,反而有一种年代久远而带来的宗教神圣和神秘感。





第二座要介绍的是圣彼得教堂 (St. Peter’s Catholic Church) 。它建于8世纪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历史悠久。1701年利奥波德一世国王在黑死病疫情结束后开始重建, 1733年落成,成为维也纳第一座圆顶教堂,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所以不光外表像,名字也照单收来。它就位于市中心的彼得广场,紧邻着著名的格拉本步行街和黑死病纪念柱(下面会介绍),是维也纳地标,也是最美的巴洛克风格的 天主教堂之一。



走到里面,你更会被它的富丽堂皇和金碧辉煌震惊到。

穹顶的壁画描绘的是《圣母加冕》(Coronation of Our Lady),  要放大了看,圣母位于画面中央,身着蓝色和红色的长袍,被天使簇拥,头顶由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共同加冕。周围环绕着众多圣人、天使与云层,是一个神圣的崇满光辉与荣耀的天界场景。壁画虽古旧,仍能感受到透视法的技法,人物在穹顶上看起来立体而生动,并有一种天堂向上敞开的幻觉。



近看



这是主祭坛,后方的那幅壁画描绘的是圣彼得与圣约翰在耶路撒冷神殿前治愈瘫痪者的故事,取自《使徒行传》第三章,两位使徒在圣殿门口遇见一位瘫痪者,彼得说:“我没有金银,但我把我所有的给你,奉耶稣基督的名,起来行走!”于是那瘫子就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祭坛的顶部装饰着金色盾牌,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徽章,象征皇权与教会的结合。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和各种教派之争引起的战争,正是因为政教结合带来的恶果。

两侧的雕像分别是查理曼大帝和亨利二世。

(注:查理曼大帝是八世纪统一西欧的法兰克国王,被誉为“欧洲之父”,于800年加冕成为首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里是象征基督教帝国的奠基者。亨利二世是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虔诚著称,是唯一被天主教会封圣的皇帝。)



放大了看



第三个要介绍的教堂就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 (St.Stephen’s Cathedral), 妥妥的地标式建筑。昨天我们在美景宫高地看见的维也纳内城最高的灰色教堂尖顶就是它。它是以新约中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命名的, 始建于12世纪,为罗曼式教堂,后在14世纪改建为哥特式。高的是南塔, 建了65年,北塔则因经费短缺,草草改了个文艺复兴时期样式的绿色八角顶就完工了,比南塔矮了许多。教堂二战时受损严重,直至1952年才修复对外开放。莫扎特和茜茜公主的婚礼都曾在此举行。

教堂的外观特别雄伟壮观,它美丽的顶部很值得绕场一周观赏。它的顶部由23块美丽的琉璃瓦片铺成,每块重2.5公斤,南部有美丽的哈布斯王朝双头鹰标志,北侧则是奥地利国徽和维也纳市徽的两只鹰,鹰喙往右,可能是为了对称。屋顶斜度有80度,所以很少积雪。雨水也能将琉璃瓦屋顶冲洗得很干净。



教堂内部是免费参观的,登塔(South Tower) 和去地下墓室(Catacombs)则另外收费(各7欧),地下墓室参观有规定时间,如要参观,进去后先查一下导览时间再买票。我的队友这时已经审美疲劳,剩我一人进去快速扫一眼。。

其实内部最值得一看的是进门右手旁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画像,它是一幅17世纪的作品,原在匈牙利东部的一个叫波奇的小教堂, 1696年玛丽亚曾两次显灵,流下眼泪,被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将其转移至圣斯蒂芬教堂



再来介绍一下黑死病纪念碑(Column of Pest),它的位置就在市中心最繁华的格拉本步行街,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上。

公元1679年,维也纳爆发了严重的黑死病(鼠疫),死了2/3人口。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逃离维也纳后向上帝发誓,若瘟疫结束,他将建造一座纪念柱以示感恩和悔罪。纪念碑于1693年完工,由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各领地共同出资完成,体现了帝国的团结与信仰。

这座纪念柱又叫三位一体柱, 结构分为三层。最上端是金色的三位一体神(圣父,圣子和圣灵),下面是9位天使。中间则是利奥波德一世取下王冠,向神跪拜感恩;最底层一位天使将象征瘟疫的女巫推向地狱。此外,柱身三面镶嵌着神圣罗马帝国各领地的徽章,如双头鹰(帝国),双尾狮(波西米亚),双十字盾(匈牙利)等,方向对应着真实的地理方位。

侧面



正面



想去参观美丽的歌剧院,但那天是周三,不对外开放,遗憾中只能拍个外景了。



步行街侧旁的巷子里有卖火腿肠面包的小铺子,网上推荐的,队排得老长,是那种中间夹cheese的火腿面包,加啤酒,好吃极了,绝对超越美国的热狗,虽然它也叫热狗。太阳暴晒下,清凉的啤酒解渴又解暑。

忘了拍照了,上一张网路照片。



边吃边看介绍这个牌子火腿肠的真人广告秀,热热闹闹走过场。中欧人真是爱喝啤酒爱吃肉,非常豪迈!



吃完饭,我们慕名去寻莫扎特的踪迹。

维也纳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孕育了众多伟大的作曲家 -- 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等等等。。。他们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城市中遍布与他们相关的地标,如故居、纪念碑、演奏厅。。。著名的莫扎特纪念碑就在离霍夫堡很近的城堡花园。

结果花园门口,首先不期而遇的是歌德的雕像。歌德并没有在维也纳住过,但听说他曾经和当时7岁的莫扎特有过一次交集,也许这是为什么他的雕像出现在这里的原因吧 !



走进花园,迎面而来的就是这座宏伟的大理石白色莫扎特雕像!它有7.5米高,是由雕塑家Victor Tilgner于1896年完成的。眼前的莫扎特神采飘逸,姿态优雅,右手微扬,仿佛正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中。他脚下的基座雕刻着里拉琴,扎成束的乐谱和月桂花环,天使和音乐精灵们环绕着他。曾经听到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无私和最无价的是音乐,因为它是免费的,你听到了,就是拥有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雕像前面的草坪上用花卉精心拼成的高音符符号,正是向这位音乐大师致以的崇高敬礼。





拜访完莫扎特雕像,我们散步走向反方向的城市花园,那里有另外一尊著名的“小金人”施特劳斯”像。中欧行出发前,诗班的女高音领唱W特地嘱咐我们,一定不能错过了小金人。当然啦,施特劳斯家族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他们的音乐几乎定义了19世纪维也纳的文化。

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者之一,它不仅写过圆舞曲,还将这种舞曲从民间娱乐提升为上流社会的舞曲,如《维也纳圆舞曲》,《多瑙河圆舞曲》都是他写的。而他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则将圆舞曲的创作发挥到极致,被誉为“圆舞曲之王”,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至少是我,认识西方的古典音乐,就是从他的《蓝色多瑙河》开始的,还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春之声》等等,都是我小时候守着四喇叭,每天恭候“外国音乐”节目听不厌的曲子。

这座精致可爱的小金人像的主人就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据说,1921年6月21日,雕像揭幕当天维也纳爱乐乐团就演奏了《蓝色多瑙河》以示纪念。只见全身镀金的施特劳斯神态专注拉着小提琴,要不是那把提琴,看着还真有点像爱因斯坦呢!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气质是不是有点相通呢:)



公园里,维也纳运河静悄悄地流过,可能今年天气干旱,我只看见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溪。运河两岸的罗马柱式亭子很漂亮,环境优雅。看,一对情侣正依偎着说悄悄话呢!





公园里树影婆娑,郁金香盛开,不知名的大理石雕像点缀其中,凉风习习,煞是清爽惬意。



我和闺蜜边逛边聊,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分。

我们的晚饭地点是在歌剧院对面的Bistro 59,中午时经过,看见街边座的食客人手一盆大炸猪排,煞是诱人。



自己吃的时候,倒是觉得很一般了。首先,我觉得炸的方法不对,皮和肉脱开了,显得里面的肉柴柴的,我好像还是更喜欢用面包粉裹着的那种炸法,咬下去咔兹咔兹,更加酥脆轻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捷克的那家就是那样。这家胜在地点好,吸引了不少食客,厨艺是一般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大杯啤酒,一大碟炸薯块配炸猪排,炸鸡排,炸牛排的三套餐,吃得不就是个热闹吗?价钱也公道,这么一大盆子+ 沙拉啤酒,每人才30美金。





吃完饭,照例慢慢踱回酒店。正是夕阳时分,落日映照在卡尔教堂的圆顶和柱子上,是一片金色。有街头乐队在演唱,年轻的情侣们围坐在水池边,喝着啤酒,在背景音乐里,悄声说着他们的甜言蜜语。我记得这是周中的一天,在美国可能正是我们下班挤地铁或紧张忙碌准备晚饭的时候,这里我看到的却是放松和休闲,维也纳,真是个宜居的城市(除了物价太贵和德语太难学,哈哈)



酒店附近的小教堂被夕阳染成了橘红,门前的紫薇树静悄悄地开了一树的花,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最后加一个小贴士。

我们早上进城的时候坐的是轻轨(Tram),根据网上的介绍,我下载了WienMobil App,出门吃早饭前在app里买了单程票。哪知道,在隔壁主店吃完buffet早餐,等车的时候,发现票已经过期了,原来,车票必须买完马上使用,三十分钟后就失效了。维也纳的公交(包括地铁)是不检票的,全靠自觉,所以等上了车或在等车时再买票可以避免车票失效。当然如果你买日票就不用担心了。